黄河古道上有座遗址号称小“楼兰”,它之所以消亡,竟是这原因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一直是全国并不起眼的一座县城,可在一次偶然的考古发现中,它才彻底被全国熟知。在延津县的古迹遗址中,不但出土了众多精美瓷器,专家们居然还破解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谜团。这个历史谜团究竟是什么?古迹遗址中又会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奥秘?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2003年时,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准备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按照正常程序来说,高速公路的修建需要从其他地方取土垫基,而河南省历来是文物丰盛之地,故此施工之前必须要进行前期的考古探查。可是这一查不要紧,考古专家们还真的在预取土地发现了一处古代城址。
当地文物部门对此非常重视,于是派出专业的考古队前来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初次发掘中,考古人员们对遗址挖掘了2000平方米,第二次则挖掘了1500平方米。从挖掘结果来看,这座古城遗址应该就是古书中记载的吴起城,其城址规模大约有60多万平方米,形状约为北窄南宽的梯形结构。
在吴起城遗址中,专家们发现了众多的文物,包括瓷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石器等,其中瓷器种类最为丰富,也是让专家们眼前一亮的大发现。据专家称,吴起城遗址中的瓷器,基本涵盖了历朝历代北方瓷器的所有品类,也间接证明了吴起城当年作为黄河渡口的繁华。
对于吴起城遗址的发现,众多考古专家们都觉得异常兴奋,因为它的出土,为历史上诸多谜团带来了极为明确的答案。在历史记载中,吴起城是十分繁华之地,据传言,当年魏国军事家吴起曾派兵于此渡口驻扎故此得名。在此之后,隋、唐、五代、宋等朝代,均在史书中记载了吴起城渡口当年的兴盛。可是到了清代康雍两朝时,《延津县志》中的吴起城却变成了“尽为沙蠊,四野多属不毛”的荒凉沙漠了。
几百年来,后世专家一直对此进行着深入的探究,最终却没有寻找到真正的答案。直至此次吴起城遗址的出土,专家们才在遗址下方发现诸多年代断层,这才破解了其中的秘密。在遗址下方断层中,既有1.5米深的金元时期城址,又有深埋于3米以下的北宋时期遗址,甚至在7米以下,居然还能找到战国以及西汉时期的遗迹。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吴起城下“城摞城”的背后,隐藏着黄河肆虐的重要证据。众所周知,黄河水中带有大量泥沙,而在千百年的流淌中,不少泥沙都沉入河底,它们越堆越高,最终导致黄河决口泛滥,并数次淹没两岸。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在华夏5000年的岁月中,黄河的泛滥次数居然高达1500多次,平均算下来,几乎每3年多就要泛滥一次。正是在黄河的多次爆发洪灾之下,大量泥沙开始逐渐掩埋了吴起城旧城址,让它在茫茫黄沙之下永远沉睡。
不过以上原因并不是致命的,因为对于吴起城的百姓而言,黄河的洪水终将会褪去,家园也会在人们的辛勤劳作下重新屹立起来。可是在明成化14年时,吴起城算是彻底改变了命运,因为这一年黄河爆发了一次极其特殊的洪灾。
这场洪灾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其巨大的破坏力,而是洪水消散过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因为至此之后,黄河开始改道,当年流域经过延津县的部分,居然向南迁移数里至今日所在河道。
吴起城渡口因黄河而兴,也必然会因黄河而没,在黄河远离之后,该渡口也只能成为了一个摆设,渐渐渡口淘汰废弃不用,而吴起城的商业链也就随之彻底崩塌,不复往日繁华之风采。不仅如此,随着洪水撤走之后,黄河留下来的泥沙开始肆虐,让这里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最终变成了渺无人烟的沙漠之城,清朝的时候,居民百姓们也只能被迫搬离此地,吴起城成了第二个“楼兰”。
考古的意义重大,它让我们找到了了解历史真相的金钥匙。如果没有考古,吴起城的秘密可能一直会被埋在滚滚黄沙之下,因为考古,我们最终还是找到了它为何“荒废”的答案,这不仅是文化之幸,亦是历史之幸。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Hash:bd01bb6a319a672df1574daec66c8e6cdc9c83cf
声明:此文由 键盘侠的另类搞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