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沉睡的文物一个光明的家”

本报讯“这不是危言耸听,城背溪遗址自1983年被发掘以来,长年受江水冲刷,坍塌严重。若不采取得力措施,这一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将在几十年内消失殆尽。”近日,在湖北宜都市政协召开的“古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专题协商会上,课题牵头人、市政协文教卫主任胡诚率先用“会消失、被取代”直言道出了他的忧虑。

宜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现有古文化遗址42处,馆藏文物4万余件。近些年,由于展览场馆过小,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导致大量馆藏文物难见天日。一方面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一方面是加大保护所需的巨额投入。如何做好古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对党委、政府而言是个两难问题。

2016年,湖北省宜都市政协将“古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纳入专题协商计划,力图通过调研、协商方式找到突破口。今年4月,市政协成立8人调研小组,采取“1+X”模式,将总课题从四个不同维度进行分解并开展调研。通过对内走访,调研组了解到全市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现状、问题及业内呼声。为外寻成功经验,5月调研组赴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及省内黄盘龙城遗址进行考察学习。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沉甸甸的思考,专题协商会如期召开,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市财政、文体新广局、人社等5家单位负责人到会参与协商。

“给沉睡的文物一个光明的家”,是杨争林委员建言的主题。他说:“我市现有馆藏文物4万余件,其中仅1000余件得到展示,不足文物总量的2.5%。为什么我们的地方民俗、土家文化都有家,而这些距今7、8千年的宝贝却没有一个安身之处?”

杨宁委员谈到该市古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时提出:应成立项目建设专班,从规划编制入手,引进人才、加强宣传,通过积极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等方式,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

“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并非一个单位所能做好。期望市委层面能进行研究部署,相关部门能鼎力相助、分工协作。”赵平委员建议,宣传策划由宣传部门负责,“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申报由发改部门负责,住建部门负责将遗址公园纳入城建项目推进,水利部门要做好临江护坡修建……

在听取了委员的建言后,副市长欧阳澍充当场表示:要把委员的建议呼声带到政府常务会议上,同时他希望市政协通过社情民意的方式进行再呼吁。

(邓莉)

Hash:b2bfcdf75e9a63fed123cfe852e65f9e6fd73873

声明:此文由 大众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