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之怒晴湘西:恩施少数民族神秘葬式引人寻!
《鬼吹灯之怒晴湘西》
前不久公布了首部预告片
▼
《鬼吹灯》在恩施这个地方取景,潘粤明主演,上映时间……)
发布君是十分期待了
等播出后一起来“找恩施”吧
近年来盗墓类的作品层出不穷
神秘的墓葬知识也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
那么
关于恩施的墓葬知识你了解多少呢?
今天发布君就和大家来说一说
恩施的少数民族神秘葬式
↓↓
崖 葬
*
崖葬,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恩施、利川、巴东、建始、来凤、咸丰、宣恩至今尚能看到这些遗存。
古人为什么要采取这种丧葬方式?棺木如何放置到那么高的山崖上去……这些未解之谜,一直吸引着世人不断追寻。
建始县头坝堰崖葬
崖葬是指将装有人的遗体或遗骨的棺木安置于山崖上,不施掩埋,直接暴露于空气中的一种葬俗。它应该是风葬的一种,也有人将其称为悬棺葬。崖葬多临海面江、依山傍水,民间将其称为“箱子岩”“柜子岩”“仙人洞”。崖葬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包括湖北、湖南、贵州、重庆、四川、云南、江西、福建、浙江、广西、台湾等省市。
武陵和三峡地区崖葬大都分布在长江干流及其支流两岸。主要的支流有清江(及其支流马水河、龙洞河)和乌江(及其支流濯河、郁江等),另外还有两条先流进洞庭湖两进入长江的支流沅江(及其支流酉水,酉水又有支流梅江河、花垣河)和澧水。此外还有一些小的支流,如龙河、大宁河、沿渡河、磨刀溪(及其支流建南河等)等。恩施、利川、巴东、建始、来凤、咸丰、宣恩均有崖葬遗存。
“
恩施州的崖葬分布在哪?
利川市的崖葬主要在建南镇磨刀溪支流建南河两岸,开凿在红砂崖上,当地人称其为“孔”,其中以距离集镇约3公里处的“七孔子”最为著名。
利川市七孔子崖葬
建始县崖葬主要分布于长梁镇马水河及其支流岸边,有的凿于红砂岩上,有的凿于石灰岩上。其中头坝堰崖葬规模较大,位于长梁镇马水河支流盛竹河东岸的红砂岩中,共17孔。
来凤县仙人洞崖葬位于百福司镇卯洞上方的悬崖峭壁中,距穿卯洞而过的酉水河面高约百米,为自然山洞。在其洞口搭有木台,上面放有多个葬具和随葬品。
恩施市寨沟崖葬(也称箱子岩崖葬)位于三岔镇鸦沐羽村寨沟(清江支流)旁箱子岩自然山洞里。洞口不大,呈圆形,距崖底高80多米。二十世纪60至90年代初,都有取飞虎(鼯鼠)屎的人,自上而下,用绳索进洞,并将棺木、人骨推进洞去。三岔乡文化站曾将棺木、人骨搜集起来,共发现头骨10余个,葬具20多件,还有较多人肢骨。
咸丰县的崖葬皆分布于唐崖河及其支流两岸,其中新寨坪崖葬位于朝阳寺镇唐崖河岸绝壁上伸出的天然台基上,用石块砌成了一个平台,再在台上放置棺木,现只剩空台。
巴东县沿渡河为长江上游左岸支流,叶子坝以下现称为神农溪,近长江的一段称龙船河,与长江交汇处名西瀼口。龙船河左岸悬崖中有多处崖葬,对于搁置于悬崖中的棺木古人认为是龙船。2013年8月,巴东县考古人员将其中一具运回了巴东县博物馆,从中清理出随葬品22件(套),主要有骨梳、虎钮双面石印章、房形钮骨印章、蟠螭钮骨印章、石雕鸟首人面像、玉玦等。
相对而言,来凤县仙人洞崖葬发现的随葬品数量较多。考古队员们清理出随葬品130多件,主要有铜熨斗、铁凿、铁镜、铁钳、铁剑、铁刀、八耳铁釜、多足陶瓷砚、四系瓷罐、木桨、皮革铠甲、丝织带等。
来凤县仙人洞崖葬
武陵和三峡地区崖葬跨越的时代较长,经碳十四测定,巴东县龙船河崖葬的时代为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这与其上下游奉节、巫山、巫溪、秭归崖葬的时代是一致的。来凤仙人洞崖葬的时代则为两晋至宋元时期。
“
这些崖葬的主人到底是谁?
关于它们的族属问题在学术上是一个很复杂、也是争论很大的问题。
首先要知道当时生活在这里的有哪些古代民族。晋张华《博物志》云:“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獠子。”《隋书》卷24地理志:“又有獽、狿、蛮、賨,其居处风俗,衣服饮食,颇同于獠”。《隋书》卷82南蛮传:“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狿,曰獽,曰俚,曰獠,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陈明芳女士也认为,“儴、蜑、僚均为百越之后裔”。《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说:僚系百越的一支。那么,武陵、三峡崖葬是不是百越人及其后代僚人所为呢?
2004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徐智等与州博物馆考古专家合作对恩施三岔寨沟崖葬的骨骼或牙齿样品进行了mtDNA分析,初步确定他们主要属于南方类型。而这一类型中包含有很多百越人的基因。2005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闫鹏荣等三名大学生通过DNA技术分析,认为三峡悬棺的主人为3000年前的古百越人。
通过以上种种研究和科学技术分析,结论是:武陵及三峡地区崖葬的主人是古代百越人及其后代和分支。这其中也包括了巴人,三峡地区崖葬中发现的巴式青铜剑等也佐证了这一点。
“
崖葬的棺木是怎样放到悬崖上去的?
这一直是人们好奇的热点。
唐代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说,五溪蛮崖葬放棺木,是“自山上悬索下柩”,即为“降吊”。同济大学陆敬严教授悬棺葬课题组1989年6月13日在江西贵溪县进行了仿吊试验,采用的是“升吊”,获得了成功。实验证明,当时“降吊”“升吊”都是存在的,是依地势来决定的。而武陵地区崖葬葬具绝大多数都很小,所以古人多采用背、抱的形式,将葬具、尸骨送上山崖,这和东南亚地区采用的方式相同。
“
为什么古人要选择山崖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
它的意义历来众说纷纭:
第一,弥高至孝。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日。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既终身不复祀祭。初遭丧,三年不食盐。”
第二,高显趋吉。清·乾隆《珙县志》载:前志言珙多僰人……相传有罗因者,以僰人尝灭其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
第三,防人兽侵害。《马可波罗游记》有云:“秃落蛮(即土僚蛮)……用小匣盛其余骸,携之高山山腹大洞中悬之,俾人兽不能侵害。”第四,利于升天。认为葬得越高离天越近,就更容易升天。第五,远离凶死者。使其与活人隔绝,从而获得安全感。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穿越千年,透过崖葬这种奇特的丧葬习俗,我们或许能够感知到这片土地上先民们的某种生死观。
来源丨恩施日报编辑|李徐祎
·END·
Hash:7d2b51b2d291f30afd1ce7d9b52af71a0bd60fcf
声明:此文由 利川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