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庄村:幽藏千年的静谧古村
古槐仅有的枝丫把对生命的万千向往伸向蓝天,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自济南一路驱车向东,长白山在视线里越来越高,梭庄村的轮廓也越来越清晰。此长白山位于邹平、章丘、周村交界处,因山巅常有白云缭绕而名。
一路走来,空气里似乎带着来自历史深处的气味。古朴的老房子用满脸的沧桑打量着过往的行人,旧宅院洞开的大门散发着一股古老的气息。据康熙《章丘县志》载:“去邑十里而近,有梭山焉。山形如梭,民依山成村曰‘梭庄’。”梭庄村位于章丘市相公庄镇,长白山下,晋代就有人在此居住,唐代晚期正式建村,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梭庄村是一个文风甚盛的村子,元代,这里就出过贤达三人,“钦赐带职还第,敕旨三章,后有御批兰草,载通省志”,其中两位为当朝一品诰封金吾将军。明清时期,该村大户李氏家族曾有“一门三代七举人五进士”之美誉,轰动朝野。
散落在光阴之河里的故事
建于郭门上方的文昌阁静寂无音,郭门下,那一声清脆的梆子声敲开了梭庄村人一天的生活
相传,曾有“一门三代七举人五进士”的李氏家族,其祖上原住本县城北清平乡,是明朝初年来梭庄村安家落户。宋金之乱迁居巡检庄,真名不露,死后碑上仅题李七秀才。到了盛元时期,李七秀才的五世孙步入官场,诰封金吾将军。他的儿子李旺赐进士出身,由昭信尉从驾南征,累立功勋,恩赏殊荣。李氏家族几十年家业发达,人丁兴旺。
《礼记》云: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遂李氏后人修建了李氏宗祠。李氏宗祠位于梭庄村东首,为李氏家族祠堂所在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主建筑是一间坐北朝南的大殿,名为“君子堂”,是当年供奉李氏门中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
择址建祠,水系是重要的参考因素。朱熹《家礼》亦云: “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或有水火盗贼,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器,然后及家财。” 水既可“聚气”,也象征着“聚宝盆”,为族人聚财;水又可“避煞”,灭火,并增强整体建筑的美感。现在的李氏宗祠门楼与院落间的池塘依然是蓄满水的状态,只是池塘上方的石桥历经岁月磨洗,已经不复存在。庄严肃穆的李氏宗祠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宗祠正殿坐北朝南,六根木柱支撑屋檐,上盖黑瓦,由砖石结构砌成,共五间。院内堂前右侧尚存一棵梭椤树,是康熙年间梭庄举人李滋等重修宗祠时自南方移栽的树种。宗祠部分建筑已破败,但几百年来,梭椤树枝繁叶茂,每到秋季满树红叶徐徐飘落,守护着李氏宗祠。
被岁月侵蚀的李氏宗祠没有了往日的气派,但经修缮后,古风犹存。关于李氏家族的故事,关于“一门三代七举人五进士”的故事,已经散落在光阴之河之中。而今,唯有李氏宗祠院内这些枯了又绿的小草,千百年来与古村相伴的梭椤树与之紧紧相连。
时光裂痕里的文气氤氲
“一门三代七举人五进士”的李氏家族旧居
这里, “一门三代七举人五进士”曾一度让村里文气氤氲。一路走来, 文昌阁能让你隐隐感觉到这里曾经飘逸着的书香气。文昌阁位于梭庄村西,它昭示着一切过往,如今已然静寂无音。安静的文昌阁给人以古色古香的真实感,散发着古代人文的气息。在久远的科举时代,这里不知道有多少位葛巾布履的乡村少年,爬上文昌阁,高燃香炷,虔诚地祈求神灵保佑他们金榜题名。
清晨,夏末秋初的阳光下,文昌阁映在晨曦里,看上去高大辉煌,幻影般绚烂。晚上,文昌阁拖着长长的阴影把整个村子都笼罩其间,静静地守护着村里的人。现在的文昌阁只剩下郭门,西侧门额上书“文昌阁”三个大字,郭门上文昌阁已没有了昨日的规模。石头与石块之间偶有探头的绿草,一年一年地见证了文昌阁的荒凉与新生。文昌阁的砖雕依然保持着儒雅的姿态,与鸟雀一起啼鸣,与日月一起听风看雨。
郭门由方形块石砌成,拱形门下的石块上有麒麟等神兽及荷花等吉祥花卉浮雕。郭门连通东西向的村路,这里,每天不知出出进进了多少人。郭门上文昌阁神秘的魅力让我们对“一门三代七举人五进士”的尊崇情愫油然而生。郭门下,那一声清脆的梆子声敲开了梭庄村人一天的生活。
从文昌阁向西望去,即为元音楼。元音楼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前后,历经四百年仍保存完好,是章丘市第一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楼,乍看实是一亭,东侧立面上有匾额,上书“元音楼”。四柱、四梁、四角飞檐,中间尖顶,全石结构。建筑最下端四周皆有一方石,为四根立柱的础石,四面各有高三米宽、厚四十厘米的立柱,柱顶四根方梁横架,亭子四角各有一条探出梁外的托条石,以四十五度角从四角向中心聚拢,中间以一石球作顶,从基础、立柱、横梁、托条、盖板到顶部各由三十多块方、圆、梯、条等形状石料组成,榫卯结合。元音楼内原来悬有一架大铁钟,名为“启瑞钟”,清末此钟不存。早年,元音楼逢节必有好戏,一曲《穆桂英挂帅》刚开唱,便引来十里八乡的村民竞相观看。
岁月刻痕里的山水画卷
药王庙券门立柱两侧各有一石雕,正面为龙腾云中,侧面为麒麟回首
正午时分,晴朗的天空从寨山山脊流照下来。寨山海拔710米,得名于八百年前宋金乱时,红袄军首领李全曾在此安营扎寨,顽强抗金,其后寨建于山顶。当年寨墙遗址犹存,三面悬崖,进出“老寨口”的前大门保存完整。
高山之上,保存完整的还有梭庄村东黉塘岭上的雪山寺 。雪山寺前身是汉末的“黉山书院”。史载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127-200,字康成),在此设堂著书、授徒讲学,受教者近千,从者三百。晋隋时期人们将黉山书院改称“郑公祠”,盛唐期间佛教兴盛,雪山寺逐渐以佛代儒,逐又改名雪山寺。据传,宋代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就学的醴泉寺与雪山寺仅一岭之隔。读书之余,范仲淹不时往返两寺之间,常研读于此,便对雪山寺产生了偏爱,寺内原有一石,正楷恭书“范文正公读书处”便是很好的见证。如今,现存的正殿及西侧殿两座破落建筑,皆为砖石结构。其中大殿由石块垒砌而成,西侧殿主体为石砌,墙面为砖砌。除上述两建筑外,其他建筑只残存墙基,分别在殿北、东、南三侧。大殿前约5米处有井一口,名为“上方井”, 尚未枯竭。外围可见石砌围墙片段,寺内散落石碑数通。雪山寺始建年代不详,由现存石碑碑文可知,宋、元、明、清千余年间曾多次重修。
从高处俯瞰梭庄村,村子的街巷是用青砖或是条石铺就,更多的是清灰或黄土的路面。曲曲折折的巷子,长不过数百步,小街小巷把你的视线引向药王庙、青龙泉、梭庄古槐的方向。梭庄大街西首便是药王庙,中间供奉药王孙思邈,两边是华佗、李时珍、扁鹊等十大名医。庙内全部为石头券顶构建,无寸铁、寸木。外部用砖石建出房屋的山、脊,顶部覆黑瓦。券门立柱上两侧各有一石雕,正面为龙腾云中,侧面为麒麟回首,形态少见,雕工精细。出了李氏宗祠往西200 米处,为青龙泉。二处泉眼,长年不涸。清澈甘冽的泉水滋养着梭庄村人。青龙泉南3 米处便是梭庄古槐,树根裸露,断裂的树皮下露出木质部,树干已残裂中空,向南倾倒。北半边皮失顶折,南半边存几枝新枝。古槐仅有的枝丫把对生命的万千向往用力伸向蓝天,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一阵微风吹来,枝丫迎风轻摇,仿佛在向我们诉说它曾经的枝繁叶茂……
梭庄村,一座座青瓦老砖的旧宅,依旧在孕育着沧桑的故事,寂静安详。每位来者都会放慢脚步,生怕脚底与石阶的碰撞惊扰这里的静谧,石阶默默横躺,若隐若现的气息隐藏在裂隙刻痕之中。菜园里,蝴蝶、蜻蜓年年依旧地飞着;院墙上,小黄瓜、长丝瓜,年年依旧地种着。夏末秋初,梭庄村人和梭庄村一起在晒着太阳。他们陪伴着它,它陪伴着他们。
历经千年的风霜,房屋的砖瓦依然保存完好
来源:山东画报(图/杨超 文/ 吴洁 许鑫)
Hash:eb9bd55c98173bdc6ecbc2a4e98b8286cc822510
声明:此文由 佚名_351299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