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也很“中”

淅川也很“中”

岵山下丹、鹳交汇处

“中”是天地之中、中国之中,亦是丹淅之中,更是中和、中庸之中。

河南宛西之地,向为先楚披荆斩棘处。自镇平县以西,今日之内乡西峡、淅川三县本系一体,历史上多有交叉叠置。

内乡之名何来?今内乡县西南淅川县东北有东西向一山脉,号称中条山(非山西省之中条山),犹如屏障式的分水岭,把湍河、刁河、丹江、老鹳河流域予以分割。故,与内乡相对,淅川历史上又曾设南乡郡、南乡县、中乡县。

关于南乡郡,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纂修的《淅川县志》记载:

建安中,割南阳右壤,淅川为南乡郡。三国与魏因之。晋改南乡为顺阳县……后魏置丹川郡,又置淅川县,属南乡郡。”

关于南乡县,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纂修的《淅川县志》记载:

“……隋文帝开皇初,废南乡郡为南乡县。”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丹水》篇写到:

“丹水又东,径南乡县北。兴宁末,太守王靡之改筑今城。城北半据在水中,左右夹涧深长。及春夏水涨,望若孤洲矣。城前有晋顺阳太守丁穆碑,郡民范宁(《后汉书》作者、南朝宋淅川人范晔的祖父,曾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为东晋经学大家,著有《春秋榖梁传集解》——作者注) 立之。丹水径流两县之间,历於中之北,所谓商於者也。故张仪说楚绝齐,许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谓以此矣。又南合均水,谓之析口。”

咸丰七年(1857 年)纂修的《淅川厅志》在转述了《水经注》关于“ 商於之地” 的记载后,又注明:

“明《一统志》,商於城在内乡县商於城保。秦张仪诈楚商於之地六百里,即此。按:明成化以前,在内乡为商於城保。成化六年分入淅川县(自金、元至1470年 ,淅川曾归内乡县管辖——作者注) 。即今城(淅川老县城——作者注) 西南於村。”

至于“ 商於之地”,“商”为 鄀国故城商密、秦汉丹水县之故址,在今淅川县大石桥乡柳家泉村一带之商密遗址。“於”即秦楚之“ 商於邑”, 《水经注》之於中、商於,明代商於城保,清代於村,在今淅川县盛湾镇马川村古城岗一带。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纂修的《淅川县志》记载,“县西南古城岗有遗址,秦张仪诈许楚商於之地应即此。”

红线圈住的三户城附近即於中所在地

关于中乡县,清咸丰七年(1857 年)纂修的《淅川厅志》记载:

“秦二十六年,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于穰县(今属邓州——作者注) 西置中乡县,属南阳郡,即故淅地……北周改内乡县为中乡县,复秦旧名……隋炀帝大业初,仍置淅阳郡,复改中乡为内乡……”

此中乡县之“中”,当指内乡、南乡之中。

但“中”与淅川还有一解。

商於之“ 於”同于,文言叹词,如:於乎、於戏,同“呜呼”。

淅川之“於”应同于今文之“淤”。“淤”的本意有:淤积,淤积起来的,淤积的泥沙。淅川之“於中”可读为“淤中”,“於”当系丹江流经之地丹阳川上淤积的河滩地、沙洲之类。

历史上的丹江在其北岸岵山和南岸峰山脉之间穿行,在南岸盛湾镇境内,与黄水河交汇,形成小型冲积扇(古城岗),才能有“ 於中”之谓。

淅川盛湾古城岗附近丹江口库面

1963 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的何尊,内底铸有铭文122 字,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此处的“中国”指代成周(今 河南洛阳)一带。

2008年收入清华大学战国时期清华简,有《保训》篇,其中云:

“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

李学勤先生在其《初识清华简》(中西书局,2013年版 )中分析说,简文之“中”与《论语》“允执其中”和《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一脉相承,属于哲学的范畴。

楚自中原有熊氏之墟封于丹阳,必与中原道统文化有紧密联系。尤其是公元前516年,东周召伯盈逆敬王而逐王子朝,致王子朝奉周之典籍奔楚,给楚人带来了王室典籍。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楚人发愤图强,意欲问鼎中原,也是在向中原文化、“中”文化致敬

楚人用“中”命名地名也有文献可考。

楚国早在秦二十六年于淅川设置中乡县之前,就设置有龙城县和中阳县

湖北出土的包山简文中记载(参见陈颖飞所著《楚官制与世族探研》,中西书局,2016年版 ),楚国在中阳县设立有司法长官“中阳司败”和下属官吏“中阳之杅(单立人旁+于 )门人”。

此中阳之地,很可能就是上述的於中和中乡县之所在。

因此可以说,淅川也很“中”!

(2020 年9月22日,时在庚子秋分,记于郑东三者堂)

作者简介:吴元成,河南淅川人,幼曾居湖北荆门,现居郑州,著有诗文集多种,曾获杜甫文学奖等。

Hash:70e15fb2695c82e53883c494be0b49b534d834a3

声明:此文由 新诗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