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传统村落,领略冯家湾村的清雅美

探寻传统村落

领略冯家湾村的清雅美

荆山主脉里,不断书写传奇。

书香幽谷,旱船驮宝的生态小镇——板桥镇的冯家湾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古村落)保护名录。

冯家湾村,犹如藏于深闺的美女逐渐向人们揭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展露出自己的真容,其倾国倾城、惊艳绝俗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走进冯家湾村,在感受青山绿水的美、民居古寨的厚重的同时,你会感觉到内心是那样的祥和与宁静。

这祥和,这宁静,一是源于人文,二是源于自然,三是源于古老,即一人两河三民居四古寨。

一人,即冯哲夫。他是是冯家湾村“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家风家训培育的典型代表。

捧读《南漳县志》《冯家湾村志》和《素园文集》,你会了解他的生平:

在冯家湾,他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少年,他从县城读到省城;风华正茂,他求学日本;学成回国,先任省城武昌幼稚园附设女子保育科堂长,后任武昌模范小学校长。

武昌首义前夕,他视学宜昌,闻革命党人将起义,急还武昌;起义炮响,他积极拥护;国民临时政府成立之初,他被举为内务部部长。

1911年11月,清军向武昌反扑,“南北停战议和”时,他愤然辞去内务部部长职务,后调都督府任顾问职;1921年,湖北教育厅调他任湖北省立襄阳第二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3月抱病辞职回归故里,养蚕、种花、读书、著文,编纂有《素园文集》5卷。

1947年春,他两次邀请解放军部队首长刘子厚、黄民伟、文敏生等到他家做客,并协助部队争取地方的上层人物;1947年部队离开后,他责令长孙主动退庄、减租。

1950年,他年已80岁,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写信,特邀他参加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他欣然前往。路过襄阳,因遇阴雨天气受阻,住月余,未能赴武汉;1952年病故,享年82岁。

正是因为有此先贤,才激励冯家湾村辈辈勤耕苦读,代代薪火相传。

两河,即夹马河和潮水河

因为板桥镇号称“南漳西藏”,“南漳的屋脊”,离县城过于偏远,以致冯家湾村保留了它的原始性。

自南漳县城出发,大约1至2小时的行程后,你就会进入板桥镇。如果你是从薛坪镇方向进入的,首先你会见识什么是“山路十八弯”。从山顶到山脚,道路如一条飘带,盘旋蜿蜒,陡峭弯急,既考验着驾驶员的技术,又给人带来惊险刺激。

走完这山路十八弯,你就会来到碑坡大桥。

碑坡大桥于1987年建成通车,是一座净跨50多米,全长10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据说当年建成时是湖北省内公路第二高桥

碑坡大桥横卧夹马河上,犹如彩虹饮涧,其独特的造型和四周优美的风景相互映衬。

正是因为碑坡大桥的建成,才使板桥镇与县城的距离缩短了近50公里,约一个小时的车程。

站在桥面上,极目远眺,群山起伏,层峦叠嶂;俯视桥下,浓荫幽深,河水澄清,水流中穿。

桥旁新建的有观景台,观景台伫立着一块巨大的玉雕,其上镌刻着由原襄阳市人大主任伍荣显撰写的、由其孙女书写的《故乡游记》:“漳水环绕,长岭合抱,清溪西流,旱船驮宝,地灵人杰,林葱桑茂……”较生动的描述了板桥的人文地理山川地貌、民风习俗。

站在观景台上向前望,对岸的山峰上有一块巨石,隐隐约约像是孙悟空的脸。崖两面则是叠嶂排空,山峰陡峭险恶,飞岩峭立,险象丛生。

沿桥头台阶拾级而下,至底,就是夹马河。

在河底仰望桥身,似巨人跨越两山之间。四周青山葱翠,林荫茂密,鸟鸣清脆,怪石突兀。河中绿水清澈,和着微风,漾起细细的柔波,跳荡着太阳的七彩光华,满眼生辉。

沿河而下,有潭、有电站、有瀑布、有人工开凿的过山隧洞、有小桥、有古造纸作坊。

山路十八弯、碑坡大桥、夹马寨河、夹马古寨、小桥流水、过山隧洞、古造纸坊,造就了这超凡绝尘的夹马河人间胜景,更是怡情养性的天然氧吧。

潮水河与夹马河只有几山相隔,位于冯家湾村西部的冯家岭脚下。洞口犹如牛的“两个鼻孔”,清泉自鼻孔喷流而出,每天上午8时、中午12时、下午5时洞口流量猛增,持续1小时左右。

因为潮水河一日三潮三落,定时定刻,世人谓之神奇。

两岸山峰对峙。

河面上常浮动着一层淡淡地雾,似轻纱薄绸般的流动着,远望去是一片乳白的水,罩得前方看不见路了。

凝眸水面,清可见底。弯腰鞠一捧水,你会毫不在意从手心漏撒的水打湿了衣裳。将手轻掠过水面,听着划过的清脆声响,你会感觉连灵魂都被浸透得纯粹起来。感受着河水的纯净,取之洗与肌肤,那种清凉会沁人心脾。

偶尔,从两岸的高山传来几声鸟的鸣叫,宁静的心里会更加静谧。

夹马寨河和潮水河最后都注入漳河,是漳河源头之一。

三民居,即冯家湾的古民居,鞠家湾的冯哲夫老屋,夹马河底的王家老屋。

冯家湾的古民居坐落在一东西朝向的小山冲里。

远远地看去,灰墙黑瓦的屋宇一字排开。

对面的山峰形如笔架,民居坐北朝南,依山就势而建,自南向北渐高。

建筑群房屋共2栋,分正门、中门、侧门,呈严格的中心对称,每个大门内又有两道小门和一个小院,为三进三出院式结构。

虽然历经300多年风雨,仍然可以让人感受到该民居昔日的辉煌。

拾级而上,正门是前堂,厚重的砖砌山墙,中间以木板相隔。各间后壁两扇隔扇,雕有蝙蝠、飞鸟图案,形神兼备。

三进天井院落层层递进,错落有致。

鞠家湾的冯哲夫老屋,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原为鞠姓人家所有,后为中华国民临时政府内务部部长冯哲夫所有。

民居坐北朝南,依山就势而建,自南向北渐高沿十字线对称布局。

民居占地81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五栋计大小房间105间,是分年而建,联为一体,有3个大门,分为西大门、中大门、东大门,另有东、西两个侧门。

大门台基高1.3米,用花岗石条砌成,门前各有长1.3米的七层台阶。门柱、门槛均用花岗石拼接而成,光亮照人,门柱高2.7米,宽0.4米,厚0.3米,正面和侧面均雕有梅兰竹菊花纹和喜鹊登梅鲤鱼跳龙门的图案。为三间三进宅楼结构。前后两条通道将庄园分为3排,10个小院各自独立。整座建筑群用10万条各长2米、宽0.6米、厚0.25米的石条作墙基,并用桐油石灰浆砌。

民居系徽派建筑风格,造型古朴雅致,雕刻、彩绘工艺精美,山间和檐口均有彩画,房内门窗和板壁均刻有人物肖像和花鸟图案,令人叹为观止。

夹马河底的王家老屋,位于冯家湾村王家垸夹马寨河边。清乾隆年间建造。传元末王姓因战乱从今湖北咸宁迁此。

民居依山面河而建,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526平方米,建筑面积594平方米。为四合院结构建筑,二层,现存房屋20间,青石铺地,青砖砌墙,再辅以木质结构的门、窗、阁楼等,前低后高。

民居有东西两个大门,其中西大门门额上有“景星庆云”四字横匾,正屋门楣悬挂有“青箱世业”四字匾额。在门、窗、檐、墙等部位雕饰有花、鸟、鱼、虫、瑞兽及渔、樵、耕、读画像,堪称湖北乡土建筑的精品。

纵观这三座古民居,你会感觉到它们的布局十分严谨,有明确的轴线,在突出中轴的同时,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其占地面积不是向纵深推进,而是向左右两侧扩大,并严格讲求端正。整体建筑外观雄浑,内部秀丽,具有外雄内秀的整体形态。细部处理技艺,出神入化,其建筑的木雕石雕堪称民间建筑艺术瑰宝。

这些古民居,传承着远古的文明,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四寨,即夹马寨、靳家寨、徐家寨、王家寨。

夹马寨位于冯家湾村西北的碑坡大桥下游,因山顶北面有一巨石伸出,像一匹腾飞的骏马,恰被两块方石夹住后半部,因此得名“夹马寨”。

山寨依山顺势而建,房屋南北走向,呈带状分布,寨门设于北端,中段多处垒砌有护坡石,南部有两处掩体。

站在夹马寨上四望,山顶云蒸霞蔚,天空显得格外浩瀚无垠;山间岚来雾去,连绵群山似隐似现;山底水深静流,一切都是那么幽深静谧。这些都透出一种清奇孤绝的壮美,如同天上人间,幻入仙境

靳家寨、徐家寨、王家寨其实在一条线上,分布在夹马寨后的层峦叠嶂中的三个山头上,与夹马寨呈“丁”字型,有三星拱月之态。在这三寨上,都可俯视夹马寨,四寨互相呼应。只不过夹马寨因其地势险要、特色明显,比其它三个山寨更有名一些。

夹马寨、靳家寨、徐家寨、王家寨共同构成了冯家湾古村落的防御体系,是荆山传统村落特定时期产物,也是荆山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一个村,就有四座古山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风起。鸟鸣。

时移。世易。

古寨沉默。风霜雨雪把磐石敲击,淹没了保家卫国的许多故事。

站在古山寨里怀古,你会想到长城,想到烽火,想到和平

行走在冯家湾的古道阡陌,不时你还会听到飘荡在村庄里的一声声爽朗的笑语,看到挥洒在田园里的一串串晶莹的汗珠。

古村落冯家湾,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切都那么和谐恬然;也是一部神秘的史书,让人百读不厌。其古老与美丽、意境和灵性绝唱千古,如果你来过,留在心中的不光是记忆乡愁的那幅山村水墨画,还将是永远萦绕在心中的念想。

Hash:25a8ba944e8b9bc88019644a2034805b5085885e

声明:此文由 湖北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