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两千多年,攸县这座古城重见天日!

9月3日,骄阳似火,随着运送出土文物的货车,从攸县网岭镇里旺村启程回株,株洲市攸县里旺古城考古队2021年度考古发掘任务顺利完成。至此,这座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古城,揭开神秘面纱。

▲里旺古城遗址

国家文物局批准

进行抢救性考古

昨日,在市博物馆内,考古部主任、考古学博士文国勋边安排联系现场保护工作,边介绍起发现古城的由来。

他说,一直以来,株洲考古工作人员对网岭镇进行了多次考古,包括1985年发掘的八鸡岭墓群和驼背岭墓群,2006年清理的鹅公岭墓群,2015年又发现枫树塘墓群,在这些众多东周汉墓群中还不乏高等级墓葬。面对网岭镇这么多集中出现的墓群,考古人员推测墓群的附近应该有与之生活的古城存在,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核实,终于在2016年发现了里旺古城。

▲里旺古城遗迹分布图

▲考古队员正进行发掘记录

2016年,在对攸县酒埠江镇人字岭遗址考古发掘时,市文物局黄阳秋、市博物馆陈韶辉对网岭镇小山塘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该遗址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的文物点,沿途发现小山塘遗址分布面积大,且地面散落大量陶片瓦片,还发现疑似城墙。

去年,在古城南城墙处,有里旺村村民建房时,挖出大量堆积瓦片,市县文物部门派人赶赴现场,要求村民停工,并上报国家文物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始对南城墙处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大体建造使用年代为战国至东汉时期

2021年,由市文物局、市博物馆、攸县博物馆共同组建里旺古城考古队,还有湖南大学南京大学专业研究生参与考古发掘,共9名成员,由席道合担任发掘领队,文国勋担任执行领队。

▲古城西城墙

▲古城东城

▲城墙断面清理

经过考古队勘探和发掘,基本弄清古城的分布范围、墙体结构、城内堆积情况,并发现大量的居住遗迹,出土文物百余件。

本次抢救性发掘的南城墙部分,表土已被村民取土破坏。通过调勘清理,发现有建筑基址、沟、柱洞等,都为汉晋时期建筑遗迹,此外还发现13口古井,出土了大量文物,为判断里旺古城的年代提供了依据。其中J4和J6出土了大量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另有陶鬲、陶豆、高领罐等陶器伴出,古井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其余古井多出硬陶罐、盆、釜、五铢钱、铜镜等,年代为东汉中晚期。结合城内采集遗物,攸县里旺古城大体建造使用年代为战国至东汉时期。

古城临水而建

地势北高南低

从地里位置上看,里旺古城紧邻攸水,地势北高南低,城墙近圆形,目前仅西侧墙体部分残断,其他城墙基本保存完好。

在古城东城墙下,还保留有护城河,可直通攸水,现已改为农田。

城内小山塘北部为城内高地,地面散落有大量的古代建筑构件和陶片等。考古队先后利用现有截面对东、西、南墙体进行解剖,发现东城墙残宽22.6米、高7.5米,西城墙残宽16.6米、高5.2米,南城墙宽约30米、残高1.6米,城墙墙体都建在红砂岩体之上,城墙中部主墙体由土层夯筑而成,主墙体两侧筑有护坡,墙体内多见填有瓦件和河卵石等。

▲出土的陶盆

▲出土的陶豆

▲出土的四系罐

▲出土的陶鬲

站立古城北城墙之上,可远眺攸水北岸的众多丘陵,丘陵上分布着大量东周至两汉时期的墓群,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家洲墓群,以及曾做过考古发掘的鹅公岭墓群、八鸡岭墓群、驼背岭墓群等。

由此可见,里旺古城的发现发掘之旅,历史意义非凡。下一阶段,考古队将编制保护方案对南城墙考古现场进行现场保护,对出土文物进行修复。同时,将编写考古发掘报告,将考古发掘成果予以公布。

延伸阅读

里旺古城:为追溯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攸县素有“潭之门户、衡之径庭”之称,是湖南较早见于史籍文献的古县,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曾记载秦始皇二十七年在“攸”县发生反叛事件,《水经注》也认为秦攸县为汉攸县前身,故址在今攸县东北、攸溪以南。而里旺古城的位置和年代,无疑为我们寻找秦汉时期的“攸”县提供了重要线索。

来源 | 株洲晚报

策划 | 尹二荣 刘小波

记者 | 陈驰

通讯员 | 刘晓聪 文国勋

编辑| 谭俊杰

审核 | 罗小玲 罗春娇 张欲晓

1. 大热天的小区没水用!自来水公司、物业都说是对方的原因......

2. 凌晨三点多楼下菜贩就营业,居民很崩溃

3. 别吃我 我有毒!

Hash:f73e57cd775b29fdc66b8f1b03d2084278b6c6e2

声明:此文由 株洲晚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