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普及|看汉口头号中国商人创下“水火相济”神话

武汉宁波江海相连,历史上,当汉口成为长江流域上的一个重要国际商埠时,宁波帮逆江而上,贸迁于楚浙之间,并参与了武汉的近代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两城情缘深厚,疫情当前,让我们回望历史,体味宁波人在武汉的点滴过往,感受这座九省通衢城市的大气磅礴,以此表达对武汉、对湖北的牵念与祝福。

汉口水塔

长江、汉水将武汉划分为汉口、武昌汉阳三镇。明代之前,武汉还只有武昌和汉阳。明成化初年,连年大水,汉水河道发生巨变,其主干从龟山北面入江,将汉阳一分为二。其北部因地处汉江河道的入江口处,故被称为汉口。 汉口有一标志性建筑——汉口水塔

汉口水塔位于江汉区中山大道,为民国时期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宗关水厂的一大配套设施。当时,由于宗关水厂距市区较远,自来水到达市区之后无法实现自动供水,因此建立汉口水塔。水塔主体6层,顶部建有塔楼,总高41.32米,是当时汉口最高的建筑。 它承担着供水和消防瞭望的双重使命,守望武汉百余年,为城市供水提供坚实的保障,成为武汉当之无愧的地标性建筑。

而汉口水塔的建造以及武汉最早的自来水工程背后,有一位宁波帮人士功不可没,他就是被誉为“汉口头号中国商人”的宋炜臣。

宋炜臣,1866年出生于宁波庄市勤勇村,幼时家境贫寒,读了四年私塾便在庄市阜生南货店当学徒,不久受到同乡巨贾叶澄衷提携前往上海发展。

1888 年,叶澄衷在上海创办燮昌火柴厂,燮昌火柴凭借着质优价廉,深受市场欢迎,而作为燮昌火柴厂经理的宋炜臣也因此跻身于上海新兴实业家的行列。

1896年,宋炜臣受叶澄衷之托来到汉口发展。 1897年9月,宋炜臣创办汉口燮昌火柴厂,所生产的火柴适应社会需求,产销对路,打破了洋火的垄断格局,占据了武汉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时,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不但供应武汉和湖北全境,还畅销湖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产量超过上海燮昌火柴厂,雄踞全国之首。 汉口燮昌火柴厂是武汉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标志着武汉近代工业进入了全新时期。

1906年,宋炜臣邀请浙江、湖北、江西的10名巨商集资申请筹办“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很快便批准了申请,并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

1908年秋,既济电厂落成,总装机容量1500千瓦,占全国电厂总容量的三分之一,半年内安装电灯超两万盏,武汉公共照明进入新时代。 1909年,汉口水塔与宗关水厂落成,向市民供水,日出水500万加仑,供水人口约10万。1920年,自来水公司固定资产达一千万元,日供水量达8.6万吨。

随着宗关水厂、汉口水塔相继建成, 武汉成为全国继上海、广州天津之后第四个用上自来水的城市。在自来水厂投产供水后,当时市民认为喝了会得病。宋炜臣还亲至供水站,拧开水龙头,当众喝下自来水,才消除民众疑虑。

1911年,辛亥革命起义,清军与起义军在汉口激烈交战,宋炜臣为使企业不毁于战火,多方奔走,特将水厂电厂划出炮线百丈之外, 但工厂仍受到战火破坏,生产陷于瘫痪。 为使尽快恢复城市水电供应,宋炜臣不惜以自己价值五十万元的地产向日本正金银行抵押贷款。1913年,日债到期,宋炜臣又多次去北京求得财政部担保以延期偿还债务,公司得以免于落入日商之手。

如今,汉口水塔的供水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但凭借着庄重典雅的八角形楼体造型,它依旧是中山大道上最引人注目的老建筑之一,并和德国驻汉口领事馆旧址、汇丰银行大楼、横滨正金银行大楼组成汉口近代建筑群,入选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名单。

作为汉口民族工业的肇始人,宋炜臣还涉足到机械、矿山、化工、服装等诸多领域,它创办的扬子机械制造厂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机械制造厂之一,实力雄厚,为武汉成为近代化工业城市奠定了基础。

宋炜臣毕生以实业救国为己任,兴办近代工厂、革新公用事业,引领民族工商业发展,为开创武汉城市近代化格局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汉口头号中国商人”的美誉。 他给武汉留下的汉口水塔,如同航标,巍然矗立,守望着这座城市。

汉口,自形成伊始,就承载了厚重的商业文明和人文底蕴,历史上虽曾多次遭到重创,但每次都迅速复苏并更加繁荣。明末清初诗人吴淇有诗——“雄镇曾闻夏口名,河山百战未全更。竞流汉水趋江水,夹岸吴城对楚城。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梁园思客偏多感,直北苍茫是汴京。”

来源:甬派客户端

编辑:俞越

Hash:5f3467c62cb2123303cc0333747fae899665f4dc

声明:此文由 宁波社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