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使命永恒——中国共产党湖北早期组织创建地探访
在共存社成立旧址前,林育南长孙林荣久(右二)向采访组成员“00后”大学生介绍先辈事迹
跨越百年的初心对话
1921年,一艘红船从浙江嘉兴南湖出发,开启领航中国的伟大征程。
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人民选择了共产党。承载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荣使命,共产党劈波斩浪,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不管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湖北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源地,在武汉、黄冈,先行的马克思主义者“两条路径”创建党的早期组织,点燃荆楚大地革命火种。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就有5位湖北人。
2月上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00后”大学生组成的“初心百年——荆楚大地的追寻”采访组,走进武汉中学、黄冈回龙八斗湾、黄冈革命烈士陵园、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等地,探寻共产党人早期活动轨迹,进行跨越百年的初心对话。
信仰之路
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
江汉涛声,千古不绝。
武昌蛇山脚下的武汉中学,有3栋大楼被赋予特殊的历史涵义——
“贤琮楼”“潭秋楼”“汉俊楼”,分别以这所学校走出的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原名董贤琮)、陈潭秋、李汉俊命名。
踏进校园里的“私立武汉中学校旧址纪念馆”,仿佛置身百年前的中国。
曾经的泱泱大国,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被打进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后来,武昌首义一声枪响,终结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中国却随即陷入混乱的军阀割据。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人民苦难深重。
卖儿鬻女甚至整村整乡外出行乞的悲惨情景,随处可见;汉冶萍的工人,平均每天就有一人死于非命。
民族危亡,风雨如晦,无数志士仁人艰苦求索救国救民之路。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何光耀说,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救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重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经过长时间比较求证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终生信仰,董必武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变的一个缩影。
董必武曾加入同盟会、曾留学日本、曾加入中华革命党,然而,多年奔走呐喊却始终看不到光明与希望,他陷入了极度的困惑与迷茫。
1919年初,上海。与湖北同乡李汉俊的相识,成为董必武从传统知识分子、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转折点。
李汉俊向董必武和五四运动武汉地区学生领袖陈潭秋,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并推荐学习马克思主义书籍。
思想被点亮了,火苗被点燃了!
黄浦江畔,一次次促膝长谈,他们深信:中国革命要胜利,非遵从马克思主义不可。
回到武汉,董必武等于1920年3月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校,传播新思想,培养革命人才。
当年8月,董必武、刘伯垂、陈潭秋等7名先进分子,在私立武汉中学校附近的抚院街(今民主路)97号秘密集会,成立中共武汉早期党组织,这是党的6个全国早期组织之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开启领航中国的伟大征程。
汇聚在这面红色旗帜下,中华儿女矢志奋斗,披荆斩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因为这束光芒承载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追忆峥嵘岁月,感怀先辈精神,武汉大学“00后”大学生王梦泽感慨万千地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重温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加懂得了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蓬勃之路
弱冠请缨 中流砥柱
武汉80余公里外的团风县杜皮乡,黄冈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
镌刻着李先念题词的纪念碑,高21.7米,寓意党的成立时间。三组浮雕,浓缩了英雄的大别山人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史。
第一组浮雕画面中,一群青年围坐在一张长桌周围热烈讨论,神情慷慨激昂。这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成立时的情景。
1921年7月16日至21日,恽代英、林育南等24人在黄冈回龙八斗湾浚新小学集会,成立具有共产党早期组织性质的共存社。
不久后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共存社自行解散,大多数成员加入共产党。
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仅有50余名党员;
1927年,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这个数字激增至57967人;
目前,全国党员超过9100万名!
“我们党像是一块超强的磁石!”武汉东湖学院学生党员邓醒说,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条蓬勃之路印证了先进思想是人心所向。
百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13位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仅28岁。
他们中的5位湖北人,董必武35岁,陈潭秋25岁,李汉俊31岁,包惠僧27岁,刘仁静19岁。
时年26岁的恽代英是湖北新文化运动的闯将、湖北五四运动的杰出领袖。1920年,他在书斋中翻译了考茨基著作《阶级争斗》。
毛泽东1936年接受斯诺采访时说,三本书使他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除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另一本就是《阶级争斗》。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何煜说:“为了救国救民,革命先辈弱冠请缨,挺身而出。今天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更要扛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在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在武汉市武昌区黄鹤楼街的一间小房子里,90岁的武汉中学老校长陈轶伦和老伴兰毓云一起,成立了陈兰工作室,为青年提供公益服务。
有着66年党龄的陈轶伦,任职时力倡在中学发展学生党员,晚年仍发挥余热赤诚不改。他说,这是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
奋斗之路
传承基因 扬帆奋进
走进湖北省档案馆库房,我们抚摸厚重的历史。
浩如烟海的红色档案,铭刻苦难辉煌,见证共产党人的精神光芒。
“这是薪火相传的奋斗之路,在践行使命中凝聚伟力。”省档案馆副馆长李宗春说,生命和鲜血书写的奋斗史,是最珍贵的教科书。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在武汉中学,我们聆听董必武的传奇故事。
1934年10月,董必武以年近半百之身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央纵队,他带领30多人的妇女队一次次穿越枪林弹雨。
在黄冈陈策楼村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一幅幅老照片震撼心灵。
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逮捕后,面对威逼利诱,陈潭秋意志如钢铁,英勇赴死。其子陈志远说,自他出生到父亲牺牲,父子二人终生未曾谋面。
林育南、李求实等24人,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于上海市郊龙华被集体杀害,史称“龙华二十四烈士”。追忆先辈往事,林育南长孙林荣久心潮难平。
在张浩故居,“忠心为国 英名永存”八个大字高悬。
张浩的侄女林瑞兰回忆,林育英革命生涯中,为躲避敌人追捕,先后使用17个化名,最后为纪念因掩护他遇害的朋友,取名“张浩”。
在回龙八斗湾共存社成立旧址,思绪飞到耳熟能详的恽代英《狱中诗》。
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清介绍,恽代英领导过五卅运动,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1931年就义前,他留下感人肺腑的诗篇: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百年奋斗,百年辉煌。
从历史深处走来,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词,汇成激昂的交响,澎湃磅礴。
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拼搏奋斗,写下壮丽诗篇。
新时代的湖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扬帆奋进,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
“我们一定行!学习和传承革命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续奋斗。我们要将理想追求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黄冈师范学院学生喻溢昂起头、握紧拳。
初心传承 青春感言
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千秋伟业,奋进百年恰风华。
采访中,“00后”大学生与革命先辈在历史深处相遇,进行青春对话。
红色故事彰显伟大精神
当年,董必武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校,为培养人才投身革命不惜将自己的皮衣变卖。临终前,他依然挂念着社会主义事业,嘱咐妻子一定要回武汉保护和整理好革命史料。
红色故事彰显伟大精神。我在想,如果自己身处那个时代会如何选择?是否会有那样的决绝勇气?是否会有那样的智慧担当?是否会有那样的执着追求?
未来由我们创造,新时代“后浪”的我们,要在火热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武汉东湖学院学生 邓醒
青年一定要“向上走”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革命先辈们无所畏惧的勇气与坚持到底的决心。他们放弃安逸生活,立志救国救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革命,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奋斗,是青春的底色。
要使中国强,中国青年一定要“向上走”。要铭记历史,牢记使命,坚定信念,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 何煜
敢拼搏敢创新
在武汉中学校史馆,我看到,董必武办学之时勇于打破社会禁锢,大胆招收女学生,实现男女同校。
这反映了那个时代先进分子的新思想。思想进步是无法阻挡的趋势。新时代的青年,要在学业上努力拓新进取,敢拼搏,敢创新。
——武汉大学学生 王梦泽
做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青年
黄冈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浮雕上,人们紧握的拳头和坚毅的眼神深深打动了我们。
陈潭秋、林育南等先烈投身革命时都只有20多岁,这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他们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对待党的事业大于生死,不怕牺牲,信仰坚定,将星星之火播撒在祖国大地上。
印象最深的是,陈潭秋的儿子陈志远在电话里对我们的嘱托。
他告诉我们,青年人要像猴子一样敏锐、像狮子一样领先、像骆驼一样忍耐,这样才能尝到革命的果实。这些话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我们要努力向党靠近,向先辈看齐。
这次红色探访中,我们接受了党史教育,更加坚定了奋斗的决心。我们要用行动践行先烈的革命精神,做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青年,传承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黄冈师范学院学生 陈龙 喻溢 余琪
来源:湖北日报
Hash:8d1318895a412758348ce1103deaaf4d4cf3bb92
声明:此文由 发现黄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