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再现,“点亮”台湾首座中式灯塔

台海网7月16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台湾澎湖西南面有一座西式灯塔,是较为古老的灯塔之一。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里还曾有过一座中式灯塔——澎湖西屿灯塔,这是中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灯塔,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落成,清道光三年(1823年),福建同安人、时任澎湖水师协镇的陈化成等人筹资重修。这座灯塔的原貌是什么样?何以默默无闻,连许多当地人都不了解?240年后的今天,是谁揭开这座灯塔的神秘面纱?它与两岸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联系?

碑记上的闽将

现在澎湖渔翁岛的灯塔是在西屿灯塔的旧址上修建而成的。它附近立着一块古碑,其上《西屿塔灯碑记》里写道:协镇现署水师提宪陈元戎等筹款即就原基重修。

“陈元戎”是谁?据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顾问景祥祜等人考证,碑文中所写的“陈元戎”是陈化成,称“元戎”为讳饰,以示尊敬。陈化成出身于同安一个贫苦家庭,从小智勇过人,稍长投身军界。澎湖任职后,陈化成调任福建水师提督,后在鸦片战争时期保卫吴淞口时英勇殉国。

史料记载,经陈化成等人重修的西屿灯塔于夜间燃火照明,方便航船往来,事故大为减少。为此,东南沿海一带的老百姓都非常感念陈化成。

西屿灯塔始建于1778年。彼时,台湾知府蒋元枢奉命镇守台湾,经常听到来往澎湖与台湾的渔民、商人感叹航行险恶,无可作为航行者的指引,于是开始兴建西屿灯塔。“自厦而东者,则左西屿而转以抵台;自台而西者,则右西屿而转以抵厦。”从《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1辑)》的《澎湖厅志》中可以得知,100多年前,厦门至台湾途经澎湖西域岛的航道已经形成。澎湖海域暗礁险岩密布,史称“黑水沟”。特别是西屿灯塔附近海域,由于海沟引起急流和涌浪,海象异常凶险。1779年夏,西屿灯塔建成,成为附近海域航行船只的重要安全坐标。

1823年春,因为西屿灯塔前的天后宫房舍倒塌,玻璃损毁,塔灯时有时无,无法发挥原有效果,带来诸多不便,来往的渔民、商人叫苦不迭。时任澎湖通判的蒋镛与协镇陈化成商议,决定一起筹款重修。景祥祜告诉记者,由于澎湖当地不产花岗岩,修建灯塔所用的花岗岩都是从与澎湖一海之隔,也就是陈化成的老家福建用船运过来,部分石材至今依然用在新修灯塔的房舍中。

这座重修后的西屿灯塔一直使用到1875年。随着时代更迭,利用油锅燃灯所产生的光力明显不足,为满足航海需要,它被改建为照明效果更好的西式灯塔,命名为“渔翁岛灯塔”。从此,古老的西屿灯塔走入历史

3D还原古老灯塔

“中国有灯塔吗?”两年前,第一次接触到灯塔项目,还在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建筑学专业的梁嘉豪心中不免疑惑。从小到大,看到的灯塔都是圆柱状西洋

灯塔,中国式灯塔长啥样呢?他告诉记者,参与西屿灯塔的研究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大学四年,东方西方各式建筑他都大致学过一遍,也天天想着设计出新颖的建筑形态。直到有一天了解到,原来中国也有自己的灯塔,他才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要设计新建筑,旧的全懂了吗?未了解旧的,如何造新的呢?”于是,梁嘉豪加入到灯塔研究团队中,用电脑软件、二维图纸、3D模型再现西屿灯塔。

在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研究小组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图书馆发现了一张拍摄于1875年的珍贵照片。这是在西式渔翁岛灯塔兴建前拍摄的中式西屿灯塔旧照。从照片可以看出,西屿灯塔的塔身是一座八角形的佛塔,前面还有一座妈祖庙。由此也佐证了早期西

方测绘海图中关于此旧灯塔的灯高数值记录、神将文物等相关历史资料。据碑碣《澎湖西屿浮图记》描述:广其下座凡五丈,砻石为浮屠七级,级凡七尺,其顶设长明之灯……

以老照片做参考,梁嘉豪和同伴们先勾勒出粗略轮廓,再根据文献提供的数据构建出固定比例的模型。为了真实还原灯塔,他们还大量采用了电脑软件做辅助计算。

确定灯塔尺寸后,灯塔朝向是下一个研究目标。由于在老照片上的庙宇前墙出现两处明显的阴影,研究团队利用3D建模软件,经过多次比对,最终确定了西屿灯塔是朝向南方

2017年,研究团队到澎湖进行田野调查,发现灯塔附近的二坎村陈家古厝的建筑结构、瓦顶颜色和墙身质地与1875

年旧照片上的西屿灯塔前方庙宇极为相似,由此初步判断西屿灯塔前方庙宇的墙身嵌有碎贝壳,屋顶为橙红色的仰合瓦。

在大量搜集文献资料,进行科学计算、比对,以及实地调研后,研究小组用3D打印技术做出了一个1∶65的西屿灯塔模型,使得这座中国最古老的中式灯塔得以风华再现。

灯塔的东方智慧

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会计系的王玮乐祖籍泉州,自幼跟着祖父学习书法。这次他专门用毛笔手抄了《澎湖厅志》的相关章节作为礼物,送给澎湖县政府。他告诉记者,抄写的过程也是在用心了解每一个字背后的含义,这对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大有裨益。

在西屿灯塔项目中,王玮乐选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西屿灯塔的管理模式。没想到这一钻进去,竟然发现了个“宝库”。王玮乐说,原来这个最早的中国灯塔采用的是当时公共事业中非常罕见的官督民办的模式,并且非常巧妙地将之与天后宫、屋舍盖在一起。从史料中得知,为了维持灯塔的正常营运,募集燃料成本、灯塔管理员的生活费用等,当时的资金主要有两项,一是屋舍容纳往来旅客寄宿的房租,二是来自征收灯塔附近港口船舶的灯塔使用费。

史料记载,为了保证西屿灯塔的长期稳定运营,1823年,蒋镛和陈化成在重修灯塔的同时还成立由10人组成的董事会,通过每位董事会成员的捐款,建立了总额为440“番银”的捐赠基金。该基金购买了澎湖马公附近的农业商业用地,目的是通过农业生产和租赁增加灯塔收入。剩余资金则由董事会投资以赚取利息收入。当时的财务审计也十分严谨,土地租赁等产生的盈余均有档可查,“印簿二本轮管备本”,一份留在官府,一份留在董事会,以避免滋生弊端。

王玮乐还发现,西屿灯塔的管理运营甚至还出现了早期的期货概念,例如为了控制点灯用的花生油成本,一年一买,然后分12个月取用。

“原来一直以为灯塔和市场经济都是舶来品,没想到我们老祖宗的聪明才智早已包含在这座古老的灯塔中。”王玮乐告诉记者,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灯塔,西屿灯塔历经风雨守护着这片海域,团队研究的过程也是在帮助当地找回失去的记忆。今年5月,香港城市大学在香港海事博物馆做了一期灯塔研究成果展,一下涌入2000多名观众,让团队成员颇为惊喜。他们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重新“点亮”中国传统灯塔,传递东方智慧。

Hash:61fae0278c0b08b8824a84110608f81a63090137

声明:此文由 微观两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