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原始的捕鱼陷阱石沪捕鱼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美在人境,双心石沪的烂漫奇景
石沪原本是古时渔民用于捕鱼的陷阱。在七美岛的这个石沪,却因形似两个相连的爱心而被大量游客所喜爱,成为了情侣游玩澎湖必去的景点之一。它在多个影视作品中有出现,是澎湖目前最热门的旅游景点。
从捕鱼“陷阱”到爱情象征
在台湾澎湖列岛碧蓝的海面上凸显出许多黑色的神秘线条,这些线条巨大无比,与其相比旁边的渔船都显得十分渺小;而且它们有着圆弧形、螺旋状等多种复杂的形状和走向,可以清楚地辨别出人工的痕迹:一种人工修筑的古老而神奇的捕鱼建筑——石沪。
▲是神手巨匠以大海为画布绘下的优美线条,还是瑶池仙子无意中遗落人间的项链?实际上,这是位于澎湖列岛的石沪——一种人工修筑的古老而神奇的捕鱼建筑。那心形的“项链坠”是用来集鱼的沪房,那蜿蜒的“项链串”则是为了防止鱼儿游出石沪而人工修建的石堤。(澎湖列岛-白沙乡)
石沪起源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其实是用来捕鱼的建筑,被称为捕鱼的陷阱,石沪捕鱼构成主要分为沪堤、沪房、沪门、鱼井等。
利用海水涨潮时会淹覆石墙顶部并且带来鱼群,退潮时海水流走而鱼群便会困在石墙内,原理就是潮水涨退及鱼群回游特性,在波动的海面上筑起一道道的弧形石墙,工程十分浩大,不仅可能要利用全村里的居民,更要历经数年或是数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赶海”是孩子们在海边最爱的活动:从退潮后的沙滩上,捡拾起没来得及退回大海中的海贝、海星、小螃蟹,偶尔还能在某个小水洼中收获几条小鱼,开心地享受着大海通过潮汐送来的小礼物。不仅在今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也曾进行过同样的活动,而且他们为了“扩大战果”,还在海滨修筑起人工的建筑,发明了一种利用潮汐因地制宜的捕鱼构造,这就是石沪。
海边的先人就地取材,巧妙嵌套,让石沪有足够的力量抵挡住潮涨潮落。这些石沪,并没有钢筋水泥,仅靠石头垒砌,却异常牢固,足以抵挡潮汐的冲刷。而这都得益于垒石头时的讲究:石沪的施工必须在退潮时的几个小时进行。
▲石沪是由玄武岩石块混合着珊瑚礁垒起来的,石块之间也没有任何黏胶、铁链等外来物的牵连固定,所以一些年代较久远的石沪就需要渔民来修理维护。人们利用涨潮将堆在岸边的石材搬运至石沪附近,将石材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再以铁锤或铁斧略加修整,然后用铁锹或是绳索调整方向,使石材相互“咬角”固定,最后在石材的间隙处以较小的石材或是珊瑚礁填入并用铁锤敲实。 (澎湖列岛-七美乡)
据了解,全世界目前仅存600多处石沪,大多分布在台湾海峡两岸。其中,单在澎湖就发现了500多口石沪,最有名的要数位于澎湖县七美屿的双心石沪。
它由两个心形与两条圆弧组合而成,在其中一个圆弧的尾端还有着半螺旋状的卷曲,远远望去像是一串美丽的项链,项链坠则是两颗心套在一起。当地人叫它“双心石沪”,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在这里经常看到很多年轻的男女对着它照相,并用双手比出心心相印的形状。
▲七美屿的双心石沪是两组“沪房”垒迭,两颗心形的沪房,类比成“心心相印”图案,堪称渔民浪漫的杰作。
200年前,渔民在海边搭建石沪本是捕鱼用的,而搭建双心石沪的渔民是不是正在谈恋爱,所以才如此别出心裁呢?如今成千上万的恋人们不惧风浪,从台湾、从中国大陆、从世界各地,跨海而来,只为以双心石沪为背景,缘定今生。
▲在澎湖列岛最南方的七美屿,有一口“双心石沪”,这是澎湖众多石沪中保存最完整和最美丽的石沪,它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来此观光。每到退潮时,游客们可以顺着沪堤登上石沪,一面近距离欣赏“心心相印”的美丽,一面在沪房里寻找渔获。(澎湖列岛-七美乡)
它是七美岛民为了捕鱼而堆砌起来的石墙,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至今历史悠久。它周围是玄武岩,底下是珊瑚礁,这样的地貌让它的颜色变得丰富多彩。金黄,翠绿,浅蓝,深蓝,这些颜色被框在了两颗心之中。真是看它千遍也不厌倦。
古老的捕鱼工具,现在是爱情的象征,原来爱情是需要捕获的呢!
习题链接
石沪是修建在潮间带(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利用海水运动将鱼群困在石墙内的传统陷阱式捕鱼设施,下图示意台湾澎湖“心形项链”石沪,“项链坠”是集鱼的沪房,“项链串”是防止鱼游出石沪的石堤。据此回答4~6题。
1.石沪主要修建在潮间带,主要是因为潮间带
A.海水深度较浅
B.渔业资源丰富
C.海面风浪较小
D.海水周期涨落
2.推测沪房处的石墙剖面结构与实际最符合的是
3.石沪捕鱼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捕鱼产量增加 B.资源持续利用
C.避免海岸侵蚀 D.有利水体净化
思考时间
1.D【解析】石沪是修建在潮间带(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利用海水运动将鱼群困在石墙内的传统陷阱式捕鱼设施。石沪主要修建在潮间带,主要是因为潮间带海水周期涨落,利用海水周期涨落可以将海中的鱼拦在石沪中,选择D。
2.A【解析】石沪面向大海的一面坡度较小,背向大海的一面坡度比较陡,这样进入石沪的鱼很难逃回大海,利用海水涨潮时会淹覆石墙顶部并且带来鱼群,退潮时海水流走而鱼群便会困在石墙内的原理,选择A。
说明:如果此题选B,则高潮水位时鱼群也难以游入,何谈捕鱼呢?因此高潮水位要高于沪房利于游入,低潮要低于沪房困住鱼群。
3.B【解析】这种“守株待兔”捕鱼不会导致过度捕捞,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捕鱼产量增加、避免海岸侵蚀、有利水体净化不是主要原因。选择B。
在台湾澎湖的海滨,孟立着一种古老的人工建筑物―石沪,石沪通常位于潮间带,是利用海水的周期性涨退与鱼群洄游特点.币设下的捕鱼陷阱。沪墙是石沪的主体构件,是由具有大量气孔的大块岩石和珊瑚礁碎屑砌嵌在一起而成的。沪墙高大,内壁陡直,甚至在顶端常有一小段卷曲。图a是台湾双心石沪俯瞰图,图b为沪墙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渔民捕鱼时鱼群集聚的区域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关于该沪墙的说法正确的是
A.A为沪内、B处为沪外
B.沪墙质地坚硬,具有层理构造
C.火山喷出岩混入珊瑚礁碎屑堆砌而成
D.形态成因与流动沙丘形态成因相同
6.关于石沪选址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筑沪区平坦开阔,利于集鱼
B.沿岸潮间带均可筑沪集鱼
C.潮差小的区域,集鱼效果好
D.海浪小的区域,集鱼效果好
思考时间
4.C【解析】涨潮时,鱼群随海水涌入石沪觅食;②退潮后,石沪拦住鱼群回游路线,使之停留在石沪内。故渔民捕鱼时鱼群集聚的区域是石沪内③处,故选C。
5.C【解析】图中A处坡度缓为沪外、B处坡度陡为沪内,A错误;读材料可知,沪墙是石沪的主体构件,是由具有大量气孔的大块岩石和珊瑚礁碎屑砌嵌在一起而成的。沪墙质地坚硬,具有层理构造,B错误;山喷出岩混入珊瑚礁碎屑堆砌而成,C正确;形态成因与流动沙丘形态成因相同,D错误。故选C。
6.A【解析】筑沪区平坦开阔,利于集鱼,A正确;沿岸潮间带均可筑沪集鱼,B错误;潮差小的区域,集鱼效果好,C错误;海浪小的区域,集鱼效果好,D错误。故选A。
湖间带为涨潮水位最高时会被淹没,退潮水位最低时会出露的区域。古代澎湖列岛渔民在潮间带创造了众多独特的捕鱼陷阱--石沪。石沪是用玄武岩石块相互“咬角”固定而垒成,石材间隙处以较小的石块或珊瑚礁填入并敲实,没有任何黏胶、铁链等外来物的牵连固定。石沪核心部分由潮池和沪墙组成,内侧是人工加深的潮池,石沪沪墙“朝内(潮池)一侧陡,向外一侧缓”,石墙上有渔民“种养”的藻类、贝类等黏性大、吸附能力强的生物。左图示意澎湖列岛的位置,右上图为著名的“心形项链”石沪(其开口朝北),右下图示意石沪沪墙剖面。
(1)简述渔民利用石沪“捕鱼”的原理及这种捕鱼方式的优点。
(2)比较澎湖列岛冬、夏季节石沪捕鱼量差异,分析原因。
(3)分析石沪沪墙形成及附着生物的作用。
(4)近年来部分石沪被遗弃、损毁,分析原因并提出保护石沪的合理化建议。
思考时间
【解析】
(1)它的原理根据潮汐和鱼群的活动规律回答问题。石沪是修建在潮间带利用海水运动的捕鱼设施。潮间带,就是高潮位时海水淹没,而低潮位时露出海面的范围。涨潮时,鱼群随海水涌入石沪觅食;退潮后,石沪拦住鱼群回游路线,就是利用此石沪将鱼拦在石沪内。
优点从石沪捕捞的原理和过程来看,避免了过度捕捞;石沪是用玄武岩石块相互“咬角”固定而垒成,石材间隙处以较小的石块或珊瑚礁填入并敲实,没有任何黏胶、铁链等外来物的牵连固定,不会造成对海洋的污染。只需在退潮时进入石沪内捕鱼即可,无需出海远行去捕鱼,捕鱼成本较低且风险小。
(2)澎湖列岛地处我国台湾岛和福建省之间的台湾海峡内,冬季该地区主要盛行偏北风,与台湾海峡走向基本一致,澎湖列岛风强浪大;夏季该地区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但是东南风会受台湾岛的阻挡,因此澎湖列岛海域夏季风浪比冬季风浪弱。所以冬季进入石沪躲避风浪和觅食的鱼群多。
(3)“朝陆一侧陡”利于鱼截留在沪内,“向海一侧缓”能削弱潮水侵袭,鱼容易进入潮池;借助涨潮运输石块,趁退潮时垒筑石堤,减少人力耗费;藻类、贝类等生物吸附在石堤上,增加石沪强度,减少维护成本,为鱼类提供饵料。
(4)损毁的主要原因是海水污染和缺少维修保护,现代捕鱼方式的冲击,以及其他产业的兴起,导致澎湖列岛渔民不再依赖石沪捕鱼,对其维修力度减少;再加上风化、海浪侵蚀等作用显著。
保护的措施是建议实施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修葺保存较为完好的石沪;以申请世界遗产为契机,发展观光旅游与文化创意等产业,传承与发展石沪捕鱼文化;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近海渔业生态环境。
【答案】
(1)原理:涨潮时,鱼群跟随潮水进入沪堤(沪墙)内觅食;退潮时,水位下降,沪堤(沪墙)拦住鱼群回游路线。优点:避免海水污染和过度捕捞,捕鱼成本低,风险小。
(2)冬季捕鱼量大于夏季。该地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风强浪大,鱼群易被驱入沪内。
(3)“朝内(潮池)一侧陡”有利于鱼类截留在沪内,“向外一侧缓”能削弱潮水侵袭。藻类、贝类等生物吸附石堤上,增加石沪强度,减少维护成本,为鱼类提供饵料。
(4)海洋污染及人类过度捕捞,使近海鱼类资源减少,石沪捕鱼量减少,渔民对石沪捕鱼的依赖降低,维护力度减小;风化及海浪侵蚀作用显著。
修葺保存较为完好的石沪;发展观光旅游,传承与发展石沪捕鱼文化;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近海渔业生态环境。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学习资源
分享 收藏 点赞
Hash:9a49d5acf1779cf9c47a2c61c2c22d7f85986b87
声明:此文由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