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马背上走出来的丝绸之路
四川是除西藏之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看,四川与西藏接壤,川藏线与青藏线是进藏的两大通道。今天的川藏线被誉为“风景线”,有着川西高原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而曾经的茶马古道也几乎与之重叠,历史以惊人的相似昭示着背后非偶然的因素。
茶马古道的兴起源于“茶马互市"。在古代战争中,需要大量战马,而中原地区不产马,马匹主要产自西南、西北边疆地区。这些地区的游牧民族,生活在高寒地带,饮食习惯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加之这些地区几乎不产蔬菜,为消除油腻,补充维生素,他们发现了“茶”这种便于保存和储藏的东西。正是这种相互需要,促成了“茶马互市”的兴起和持久延续。茶马古道正是这样一条源于物资运输的通道,自唐宋时期兴起,一直持续到清中期,历经了上千年的沧桑悠久。
茶马古道有青藏、川藏、滇藏三条主线和川甘、甘青等多条支线。北宋熙宁年间,在四川设茶马司,规定川茶只能用作换购战马,不得用作他途,于是四川当年每年约3000斤茶叶就被运到甘肃、青海的茶马市场,以换购西北地区的马匹。然而宋王朝最终“关隘尽失”,西北边贸受阻,转而与西南边境地区开展茶马互市。青藏线,即传统的唐蕃古道此时发挥了主要作用。到明代,川藏线开通,并逐渐发展成为官道。明政府在雅州(今雅安市)、碉门(今雅安天全县)均设立了茶马司,并建四所茶仓。明政府规定“将岁输茶课乃输碉门茶课司,余就地悉送新仓收贮,听商交易及与西蕃市马”。此时官方及民间同时开展着“茶马互市",线路进一步明确,川藏线顿时兴盛,并逐步取代青藏线。于是雅州就成了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马帮从这里出发,翻山越岭,在峡谷和丛林中艰难跋涉,经过打箭炉(今康定)进入西藏昌都地区,进而到达拉萨,并由此抵达尼泊尔、印度和红海地区。如果说滇藏线是马蹄踏出来的一道通道,那么川藏西线则是人力丈量出来的。川藏线穿越的川西、川北地区,很多地方当年只有羊肠小道,车马不得过,只靠人力背运。这些背夫有一个专有名词“茶背子"。茶背子出生穷苦,他们三五人结伴而行,从雅安出发,翻山越岭抵达康定。往返一趟要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在一条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上,茶背子们身背一两百斤的茶包,穿着钉鞋,拄着楞棍,手持竹篾弯成的汗刮子,走几步刮一下额头的汗,甩出去的汗滴打在石子路上啪嗒作响,这汗滴声与密林中偶尔的鸟鸣,相伴一路。
茶马古道穿越了横断山区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很多地方为雪山峡谷或深山密林,人烟稀少。茶背子们用最原始的方式,日复一日风餐露宿地奔走,将西藏的马匹、毛皮、药品等带回内地,也将内地的茶叶、食盐、生活用具运往藏区。他们不仅是这条通道上的贸易者,也是探险家。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诀别,每一步走出去都可能生死攸关。在茶马古道的遗迹上,马蹄踏出的凹痕,茶背子们歇脚的岩石,钉鞋走出的印迹至今仍清晰可见。正是这些不畏艰辛的马帮和背夫,用双脚走出了西南地区一条物质和文明交流、交融的通道。
茶马古道是一条物资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通道。它不仅促进了物资的交换,同时带动了川藏地区的文化交流。首先是促进了藏传佛教等宗教文化的传播和繁荣。由于路途遥远艰险,且时常遭遇恶劣天气,民谚云:“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 七八九, 稍好走; 十冬腊,学狗爬。行路的艰难可见一斑。马帮对安全的祈望成为路途中重要的精神内容。藏传佛教“万物皆有灵”的思想,以及对自然山川、河流、草木的崇拜,与马帮的精神要求契合,也许当遭遇雨季塌方或雪天冰冻时,他们也会开始学着像藏民那样祈求山神的庇佑;在某个夜晚休憩时,仰望高原星空,用篝火中的木炭,在寂寥的夜色中,在粗犷的崖壁上刻画菩萨、神灵或者星月、山川。考古学家们在仅存的茶马古道遗迹上,已经发现多处石刻和岩画,内容多是佛像和自然山河。马帮,是穿行在茶马古道上第一批艺术家。
Hash:53ae0cde1e88537a92022c6118a568f9c032bea6
声明:此文由 四川人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