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石刻探趣(三)

“山海弃官”

华严寺山门前有一块巨大的石刻“山海奇观”,字径3米,为清代蒙古正白旗人惠龄所书。惠龄在乾隆与嘉庆年间,曾三度任山东巡抚。清末翰林傅增湘《游劳山记》中载:“……大书有山海奇观四字,字大逾丈,最为雄伟,乾隆巡抚惠龄所书”。据说此为当时崂山最大的石刻。

惠龄刻此巨字后,竟然被当时的言官参之朝廷,虽未至大狱,竟以此被劾去职,责其僭越皇上。言官之多事,亦何可笑。事后,当地流传有“山海弃官”之说。

“山洪弃字”

要说僭越,还真有一块疑似僭越的石刻。这就是太清宫侧牵强附始皇帝所刻的“波海参天”。要说始皇帝是否到过崂山,大概率应该没到,但有“昔秦始皇遣此石人追劳山不得,遂立于此”之说,故太清宫道人为了追记此事,特专人在距离太清宫不远处刻下了“波海参天”和“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书”,等石刻。

可能真的是始皇有知,此石刻先是被人将“书”字凿去,后又因山洪直接倒塌,“波海参天”四个大字也 倒在了千吨巨石之下,无人再可赏其风采,此可谓“山洪弃字”了。

阳刻字

山内的石刻大部分为阴刻,崂山深处却有些精美的阳刻。所谓阳刻,即为在山岩上凸起的刻字,制作繁杂,故较为少见。

一是“山海重光”石刻,位于太清宫后面的陡崖峭壁上,为时任青岛代市长的李先良于1945年7月题字,共有9字组成,“山海重光”四个大字高宽各在2米以上;“抗战八周年”5 个繁体字镌刻于“海”字上方,字体约在80CM以上,字体皆为凸起,高出岩面约10cm,此石刻为崂山最大的阳文镌刻。

二是“玉虚岩”石刻,位于铁瓦殿东侧密林中,字体方形,每字高30cm左右,书法工整,清晰可见;落款为阴刻,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字体模糊不清,只隐约分辨出“明正统甲子吉日”等几个字,此石刻在有关崂山石刻资料中无记载。

玉虚岩其西为葫芦洞、灵鹫庵,东则有白云洞、圣水庵。玉虚岩不露不显,不色不形,静静的横卧在松林中。“玉虚”之义为洁净超凡的境界,寓意巨峰的道家不尘之境。

另外在明霞洞篆体石刻“云窟”,题者不详,阳刻,非常精美。此外明霞洞西侧的斗姆宫遗址门楣上有一精美古石刻(现在是观音殿院门上方石刻门匾),上刻四个篆字:“入圣超凡”,具体年代不详,但根据石料风化程度和在古建筑的位置判断,是最初修建观音殿的遗留物,有400年以上历史。此石刻字体娟秀,刻工精细,是崂山石刻的上品。

崂山石刻是崂山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石刻尚待发现,很多石刻的意义也没有完全弄清。探索石刻之中的蕴含的奇趣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石刻的兴致,进而了解其中的历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Hash:5b509ac17dc54a76b61b20c194d038fde810c58d

声明:此文由 行者歪歪鱼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