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旧城区规划原来与几次全球病疫大流行有密切关系⋯⋯
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发生的大规模病疫,除了造成死亡、摧毁城市和瓦解文明,影响政治、经济、宗教及社会发展,亦会对城市的规划造成深刻的影响。
翻开澳门的城市地图,发现澳门半岛北半部的街区呈现棋格式规划设计,据资深研究者介绍,这反映的是欧洲受历次重大病疫影响后,出于城市卫生考虑而把街区规划模式在澳门“落户”的结果。今日,我们就来上一节澳门地理历史课⋯⋯
促进城市改造
19世纪,全世界先后经历过由霍乱及鼠疫引起的大规模疫情,为了应对澳门多次出现的疫情,澳葡政府藉着对城市卫生的改造,将位于“天主城”以北、关闸以南的华人村落纳入其管治与城市发展规划,并分别于1882年及1883年发布《澳城卫生报告》及12项由《城市改善报告》提出的措施。
(当时澳门北部“七村“。来源:澳门记忆网站)
改善措施包括把街道拓宽,重建旧房子,兴建厕所,规定居民需负的居所卫生责任,清拆具卫生隐患的街区以建成拥有良好地下管道的新街区,还有透过植树改善城市的气候与空气质素⋯⋯上述提到的两份报告,深刻影响了整个澳门半岛的城区建设。
以下那些地方自此“面目全非”
例如,东望洋山植树,得胜花园、南湾花园、二龙喉花园、螺丝山花园等的绿化设施,塔石以北街区种植的行人道树,以及设置有小花园的房子,都是来自于当时应对疫情改变城市规划的举措。
(19世纪80年代也开启了澳门城市的全面绿化)
还有当时被评为卫生恶劣的区域:雀仔园、和隆区、大三巴区、望德堂区、沙梨头、沙岗、新桥及城墙内的华人区,随后都经过改造。尤其是望德堂区,今天清晰保留着改造后的格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澳门城区改造最具代表性的街区是望德堂区。该区在改造之前,是一个位于北城墙水坑尾门外的聚落,按当时的记录,整个区布置着狭窄的围里和巷子。随后,澳葡政府采用欧洲现代棋盘式街区规划重建了整个望德堂区。
这样的布局除了让街区变得整齐美观,亦配合了澳门的季候风风向,使气流能贯穿街区的楼房;另外,区内的房屋均以东及西面作为主要朝向,街道宽度与楼房高度的比例小于1比1.5,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街道两旁的房屋有充足的日照,减低病菌滋生的机会。区内所有建筑物,设计都是出于城市卫生的考虑,满足食水及卫生安全需要⋯⋯
据研究,望德堂改造的房屋设计者是卡苏索(J.M. Casuso),是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建筑师,他来澳门之前曾在西班牙及菲律宾的工务部门工作了18年,带来欧洲的设计理念⋯⋯
卡苏索在澳门还设计了营地街市、望德堂和塔石一带的房屋。相比华人区常见的窄长房屋,他的设计较符合当时的卫生概念。
在1910年代完成望德堂区的改造后,澳门当局又把近似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模式继续在荷兰园的新开辟街区内推行,虽然一些房屋在外貌设计上略有改变,但其室内布置与空间分布逻辑仍然维持。在荷兰园马路两旁的房间,更加入屋前小花园,增加城市的绿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上述街区的大部份房屋已被高楼取代,我们只能在望德堂及塔石看到当年的一些遗存,这些古典折衷式样的楼房除了具有建筑艺术及历史价值之外,亦见证了20世纪初澳门城市卫生建设的发展⋯⋯
資料來源
《澳门》杂志135期
〈病疫影响城市规划〉
Hash:46ee7dc325ca56dc98ce2648f37bb370c186a966
声明:此文由 走近澳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