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庆大足石刻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庆大足石刻

图文:王新民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大足石刻,分布于大足区的西南西北和东北的山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

大足石刻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艺术史。

瑞相桥 建成于2015年,为进入宝顶山佛国胜景的第一座桥。"瑞相"意寓宝顶山妙相庄严、祥瑞吉祥。

卧龙听禅 因山体突露的岩石形若巨龙伏卧,状如听禅之态,故名。

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被公认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宝顶山 海拔527.83米,距大足区东北15公里。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一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于两宋(公元960年一1278年)。整个大足石刻有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而以宝顶山最为著名,大佛湾长500米,有佛像数千尊。

宝顶山大佛湾造像群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图文并茂、布局严谨,步步移、面面观,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历经七十余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场。造像既追求形式完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

大足石刻大佛湾造像全部祼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等五种,以高浮雕为主。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

大足石刻造像,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大足石刻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

石刻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

大足石刻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心。

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是国内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千手观音,约1006只手,也是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

释迦涅槃侧卧像,仅现半身,长达31米。为古代匠师采取意到笔伏之手法,以示佛大不可度量,为中国石窟艺术中所罕见。

大足石刻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

大足石刻的"人味"多于"神味",石刻中有不少反映民间生活的作品,比如养鸡女、牧牛童等。

大足石刻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处处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壮观,由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

帝释殿(圣寿禅院)

圆通殿(藏经楼)

石刻造像源于古印度,自公元三世纪传入我国后,分别于公元五世纪和七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

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

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再未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因此,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

大足石刻,现为A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

2021年5月23日拍摄于重庆大足石刻景区,5月28日编辑于西安文景小区。

责编:毛 秘《白浪情》

Hash:7bc10617d07991c678aafc8de4d316190eed1a93

声明:此文由 白浪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