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书法丨青城山•你问的是哪一种道
青城天下幽
▲ 局部欣赏
三千年之天府,两千年之青城。
青城山在成都以西,但在成都人的心目中,它和都江堰一样,永远没有在“三环”之外。外地人若谈起成都,除却武侯祠和杜甫草堂等,青城山也不得不提,甚至于,许多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只为问一回道。
丈人山
唐代:杜甫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丈人祠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
青城山又被称为丈人山,杜甫曾有一首诗名即为此: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丈人祠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
相传轩辕黄帝手下有一员陶正(掌管烧陶),他掌火之术极为高超,能够生出五色烟,还能够自焚而不死。此人名叫宁封子。宁封子曾向皇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因此他也被称为龙跷真人。当时宁封子便在青城山修道,黄帝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
从古至今,青城山一直是名山之一,它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
实际上,杜甫的“丹梯近幽意”也不是第一次以“幽”在文学中对青城山进行概括,但在杜诗之中,这却是分量颇重的一个字。青城天下幽,已是天下闻名。无论哪个时节,一旦走入青城山中,便可见诸峰环嗣,丹梯盘旋,行半里不到,便可见楼宇俨然,亭阁飞角。山中阴凉,伴着绿植飞瀑,青山万青,不经意间便步入最幽深之处。如今作为成都十景之一的青城山更是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合称为“蜀中四秀”。
仙之一字多数时候对应着山中的环境,也对应山中之人文。
青城之所以能够名传天下,不仅源于它的风景实则跟道教有着强烈的连系。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而它的发源地便在青城山。
道教中供奉着一位“天师老祖”,世称张天师,他便是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张道陵原名张陵,字辅汉,传说他是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从小研读老子的《道德经》,通晓天文与地理,智慧广博。东汉永寿二年(156年)修道成仙于青城山,活了一百二十二岁。据说他是,以及天文、地理等。张道陵在书中读出了人生的困惑,于是决定云游四海,以获答案。传说他到了蜀地,幸遇太上老君降临,传授其真经与法器,并拜他为天师,令其扫除妖魔,救护生民。张道陵于青城山皇帝坛立下盟誓。蜀地人民心怀感激,许多人跟随他潜心修习。
东汉顺帝初年,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道。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是为一脉。在创立了五斗米道后,他便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传道,道教从此发扬光大。青城山也作为最早的道教名山,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至今,青城山仍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道教文化也是青城山风景之外最大的文化特色,行走在千级青石丹梯之上,满山都能闻到香烛的馥郁。在松柏长青处,在转角的每一个石棱中,或是一句道家的箴言,或是几支燃尽的松香,白云拂散了昨日所有的痕迹,你能见身着长衣的老道在云间来去,当你走近,却是几名年轻的道士在“清微妙道”匾额前洒扫做着晨课。道教历来讲究清修,这倒与青城山的“幽”天然地结合起来。可以说,青城山是人与自然,道与自然最完美的结合。
青城山自古以来就是名人雅士云集之地,无数人在此留下墨宝,问着他们的文学之道,这也是从古至今青城山重要的文化价值。李白在他19岁时,求见苏颋被拒,心中郁闷,便上青城山跟随东岩子学习诗词与剑术,至今青城一地还留有李白读书台等遗迹。除此之外,药王孙思邈也曾驻足青城,在此广施奇术,治病救人。五代著名文学家杜光庭来到此处,留下了 “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清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的句子。他在此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武侠小说《虬髯客传》,开后世之先河。实际上,青城在武林之中也的确有一席之地。唐宋时期,青城武术在吸收外来武技的同时,融合了医、道二法,逐渐形成独特完整体系,后来成为中国武林重要门派之一。在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之中,青城派历来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武侠小说史中地位颇重。不过在进入香港武侠时代后,金庸先生的笔下,青城派往往带有些负面的描写,不过却也因为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人对这个西蜀门派心生崇敬。
登上清小阁
作者:陆游
楼观参差倚晚清,偶然信脚得闲行。
欲求灵药换凡骨,先挽天河洗俗情。
云作玉峰时特起,山如翠浪尽东倾。
何因徙此横空去?笙鹤飘然过洛城。
当年陆游也曾来此,到上清阁小住,写下了一首《 登上清小阁》的诗,其中有 “云作玉峰时特起,山如翠浪尽东倾。何因徙此横空去?笙鹤飘然过洛城。”这般美妙的金句。
青城山幽子规啼
——张爱萍
除此之外,如彭晓、陈抟、赵抃等曾游青城山,近代的冯玉祥、张爱萍都曾来此一览,并留下了诸多墨宝。其中青城山门之下洋洋洒洒的 “青城山幽子规啼”几个草字,便是张爱萍将军的手笔。
游青城山
宋代:赵抃
山到青城险复奇,地平孤起压坤维。
直通一径岧峣上,俯觉千山迤逦卑。
为访隐贤题古壁,因观幽境过荒祠。
白云深处逢岩老,醉酌松醪满鬓丝。
曾经的北宋名臣,蜀中文化名人赵抃也曾来到青城山,他留下的数首游青城山将青城的清幽与险奇都描画得淋漓尽致。如:
山到青城险复奇,地平孤起压坤维。
直通一径岧峣上,俯觉千山迤逦卑。
为访隐贤题古壁,因观幽境过荒祠。
白云深处逢岩老,醉酌松醪满鬓丝。
赵抃的这首诗或许读来感觉并不深,但是它独特就独特在这首诗并非是在夸张地描写,它其中所描写的东西都是写实的,“直通一径岧峣上,俯觉千山迤逦卑。”,只有登过青城山,一路而上,到了老君阁一览寰宇之时,才能懂这首诗精妙所在。
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元章画;
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
——西蜀第一山联
青城山因为是道教名山,所以观宇俨然,其中的楹联也是颇为精彩。乘游览车来到山脚下,便能见到一座古朴的小亭,名为“西蜀第一山”,其对联也相当大气,为:
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元章画;
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
传说青城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共一百零八景,元章便是米芾,米芾曾有青城山画作。少陵诗说的便是杜甫的《丈人山》。这副对联将山水与人文恰到好处的嵌合在一起,颇为精彩。
玄风肇自太古;
大道藏之名山。
——上清宫瑶台阙联
山中对联数以百千计,其优秀者不可胜数。又如上清宫瑶台阙处一副七字对联,更为磅礴大气。
玄风肇自太古;
大道藏之名山。
玄风在此一语双关,它既是自然界的风,也是道家阴阳玄学与王阳明心学的代表。太古与名山相对,一者揭示道教历史之悠远,而来赞颂青城山势之雄奇。
两千年巨堰功垂世界;
八百里青城道贯乾坤。
——清心阁联
这样的对联在山中也是不少,如清心阁联:
两千年巨堰功垂世界;
八百里青城道贯乾坤。
这副对联将都江堰与青城山作为对比,互相映衬,突显了这两处蜀中文化古迹的久远历史与价值。
放眼众峰低张袖平收岷岭雪
举头双阙近剪云散作锦江烟
——大赤天宫联
又如大赤天宫门口一幅对联为:
放眼众峰低张袖平收岷岭雪
举头双阙近剪云散作锦江烟
相比起其他对联,这副对联更具有强烈的文学气息。这也是青城山上少有的仅仅以风景为内容的楹联。但它虽然只勾勒风景,却将风景描绘得独特而生动。放眼众峰低,举头双阙近,突出了青城之高,张袖与剪云两个字生动地将青城山上云蒸霞蔚的景致浓缩概括,而且动态十足,炼字精到,让人咋舌。
如前文所说,青城山上的名联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举。若要细细品味,只能巡山而上,逐渐领悟。或许,这也就是问道的其中一步吧。
青山如城,绿树如郭,青城聚天下之幽,法自然之道,这是一张四川的文化名片,也是暂避尘世的天外世界。问道,是青城山的关键词,但它包纳万千,如同沧海,问何种道,青城山或许有每个人自己的答案。
四川的每个角落都隐藏着无尽的故事,这里本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古寺晨光,苍山静水。如画的巴蜀山河拥抱每一个欣赏它的人。 本栏目将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四川的人文地理,用不一样的目光来感受这秦巴山河。
文化远近
书法/杨君伟 文/忘川 美编/木子
Hash:620213bad0a0bdb657d02486acca1f674a0d5ec9
声明:此文由 文化远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