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一知名神秘组织的逆袭

作者/欧怀琳

一般的情况下,在香港是卖过月饼才有人谈这个问题,不过恰好人在香港就提前讲讲。

如果你问香港法力最高强的神仙是谁,可能没有什么人可以给出所有人都满意的回答。但是如果你问最大香港居民参拜的神仙(S)是谁?可能也有不同的答案。但,数据显示,对香港居民来说,最著多人参拜的的不是天后,也不是关公,更不是观音

以前,这几位在信众的眼中无可替代,但二十几年前窜起的一个神仙团体,突然占据了香港人的心灵。这个团体就是太岁。太岁有六十位,看来神多一样力量大。

太岁是什么

《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又《保章氏》:“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郑康成并注曰:“岁谓太岁。岁”即岁星,又称木星。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行一周天,(实为11. 86 年) 因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以岁星所在的位置,作为岁名。这便是岁星纪年法。但岁星运行的方向为自西向东,与古人将黄道分为十二支的方向顺序正好相反。为避免这种不方便,古人便假设一个与岁星相应的星,作与岁星实际运行相反的方向运动,以这个假设的星每年所在部分来纪年。这个假设的星就叫“太岁”。

传统习俗认为,在每一个年头,都有一位神明掌权当年的一切凡间事务,而这位在那年当值的神明,就称之为太岁,而太岁共有六十位之多,即可于所谓六十花甲年轮值。由于太岁大多是武将出身,故在道教的称谓上全部赋予「大将军」的封号。而每位太岁都神情有别,手执法器亦有所不同,暗示了该年的流年运程。

六十位太岁神

目前流行的六十位太岁神,来自于北京白云观,目前仅知六十位太岁的名讳在清代中期全真道龙门道士柳守元的《岁君解厄法忏》中首次完整呈现,然而不仅各地流传的神明称号用字不同,甚至没有任何太岁神的传说。可见太岁一直是不被重视的神中吊丝。

太岁信仰的历史

我国太岁的信仰与禁忌起源甚早。据记载,至晚到殷末周初就有忌避太岁的俗信了。《荀子·儒效篇》:“武王之伐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注:“迎,谓逆太岁。”这是作战忌冲抵太岁。

汉代社会更加信之。当时《移徙法》说:“徙抵太岁凶,负太岁亦凶。抵太岁名曰岁下,负太岁名曰岁破。故皆凶也”这是出行、移徙忌抵负太岁

西汉开始,人们便以假当真,认为虚拟出来的太岁神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所以生活中诸事例如:搬屋、结婚、动土等,都必须小心配合,否则会招来灾祸。自先秦迄今,我国社会流行的太岁禁忌,主要表现在修造、移徙和战争三个方面。民间则集中于修造动土和移徙。

早期“摄太岁”的程序相当简易,善信多于春节前后,以红、黄色纸书上“本年太岁星君到此”或“本年太岁星君神位”或“一心敬奉太岁星君”之类字样,贴在家中,晨昏焚香礼祷。年底送神日时,祭拜一番,将太岁纸条撕下,与纸钱、纸马一同焚化,「送神上天」。时日渐久后,仪式却日渐变得繁复,简便的纸条也演变出各种专门的太岁符咒、牌位甚至神像。

香烛及太岁衣、太岁符

香港太岁

“太岁”是一种民间信仰,由于人们对太岁神降祸畏惧,摄太岁以求太岁神保佑自己消灾免祸,此活动便是所谓的摄太岁。

香港太岁的信仰是国内南派和北派的结合,同时在香港太岁拥有有更多的能力。

“摄太岁”相传金朝金章宗(1189年-1208年)的皇太后患了一场病,吃药不好,于是在道教长春宫(今北京道教白云观)向她的本命太岁祈福,果然诠愈。为了报答神,下令建庙供奉六十位甲子神[1]。此后北京就有了祭祀本命元辰神的「顺星」习俗。因为太岁神与本命神在后来融合在一起了,于是清代以后就变成祭祀太岁神。称为北派。

南派来源,是大约宋代以后,江南风水大盛,“镇宅”的观念普及,太岁被认为是会带来凶煞的神祇,因此如果房子的座向不好、或者随着流年变迁造成风水困厄,就可以使用太岁镇宅符来镇煞、改变风水。后来这种安奉太岁镇宅符的习俗,渐渐变成安奉太岁符,所以现在台湾、香港等地看到的太岁符,上面也都还有「镇宅」的字样。最后脱离原本的镇宅因素,成为单纯的消灾解厄活动。

摄太岁的善信

简单说,北方提供了民间广泛祭祀道教的太岁神以及六十太岁神的由来,而江南则直接促进了摄太岁的习俗。

逆袭——为什么会出现

90年代,我读书的时候,香港似乎并不流行什么摄太岁。香港人的心灵慰藉主要来自天后、观音和关公这些传统神灵。历史记录告诉我,我的记忆是没有错的。台湾的记录证明90年代台湾各地寺庙开始流行起为信徒安太岁,但是这个安太岁又和香港有所不同。

台湾原本的信俗一年应该只有两个生肖的人犯太岁。台湾部分庙宇因主张本冲、对冲、左右偏冲,形成一年就有八个生肖需安太岁。反观香港则以为犯太岁只是个总称,细分起来要分成“值太岁”、“冲太岁”、“破太岁”、“害太岁”和“刑太岁”这五种。

港版太岁

香港的记录比较清晰,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2012年的《拜太岁二集》,指出十九年前,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根据时代的发展、地域的变迁和当代信众的要求创新性地编制了一套既符合道教的传统又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拜太岁礼仪,得到新加坡信众的广泛认同。同时也得到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信众的认可,并且已经在有的地区开始流行。

长春社2012年《摄太岁的演变及传承问题》,采访一位在圆玄学院太岁殿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员工,员工指出由于以前不流行太岁,所以根本没得学(如何摄太岁)现在才兴。是来这里工作后才听人家说的。所以香港太岁信仰的逆袭应该也是在二十年前。

或许是台湾的太岁文化,给了香港,新加坡的命理学家提示,于是产生了港版和新版太岁信仰。

而到了2007年这个信仰已经流行起来了。2007年的香港雅虎知识就有人提问哪里可以拜太岁。从这个问题看,所谓的摄太岁当时还没有流行起来。

2007雅虎知识

不过到底是什么导致太岁信仰在香港流行起来呢?命理学家的推动,固然功不可没,但是推动,不代表一定成功

为什么会流行

香港人对于一切损害自己的事物都是虽远必诛的。所以鹅颈桥“惊蛰”打小人才会盛行。当然香港人观念中“小人”不单指特定人士,也可以是相对于“贵人”的不特定人士。

太岁尤其是犯太岁更加有损自己,不过这个是神灵,不可能诛,只能行贿,而且还可能因此转运,所以才有摄太岁的出现。能够被接受,主要是因为香港的法律意识的发达,虽然周围竞争激烈,每个人都对未来揣揣不安,但对自己的敌人并不会采用极端的报复手段。摄太岁这种驱祸法是最人畜无害的,只是让自己不受伤害,甚至转运,又不会伤及无辜。实在切合香港人的心理。

发现商机的命理学家们,随着社会形态变迁,这个相传能助人转运的民间信仰,逐渐把这个变成为商业活动。每年农历年初,电视、网络、报纸上都有玄学家和风水师预言各生肖的运程,甚至呼吁大家拜/摄太岁,以趋吉避凶,助长运程。于是对太岁的新型信仰也就形成和发展起来,天下汹汹,皆为利来。。

一个有趣的数据,2012的数据说香港可以摄太岁的地方有十八个,香港区有上环水月宫湾仔洪圣古庙、湾仔玉虚宫、荷李活道文武庙、铜锣湾莲花宫、筲箕湾天后庙、鸭利洲洪圣庙,共七间;九龙区有红磡观音庙、黄大仙祠、、深水埗天后庙、旺角水月宫、油麻地天后庙,共六间;新界区有粉岭蓬瀛以馆、屯门青松观荃湾圆玄学院,共三间;最后,离岛区大澳关帝庙、长洲玉虚宫,共两间。2012数据有油麻地天后庙,但其旁边的两座观音庙也有供奉太岁。香港史地掌故研究者,周树佳勘察过500多家香港庙宇,就曾指出近年由于拜太岁的风气盛行,不少庙宇如秀茂坪观音庙、乐富天后庙等(这些都未列入2012年的数据),都加添了这个神祇,以吸引善信的光临。

一批有供奉太岁的庙宇

更有趣的是,仔细一看这些太岁都依附在天后庙或观音(水月)宫,这样的庙宇,莫非神界也讲究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佛道通杀,拜的人应该是香港两家信众的总和——二百万人以上。还是说天后或观音这类庙宇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所以要借助太岁这批当红小鲜肉,蹭流量呢?

参考资料

刘道超. 论太岁信仰习俗[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25(9):341-343.

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 香港蓬瀛仙馆. 拜太岁二集[M].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仲富兰. 太岁古代道德英雄兼说六十星宿的民俗学意义[J].南北桥(国学), 2013(5):72-73.

[1]《金史·显宗孝懿皇后传》云:“太后以皇统七年(1147年)生于辽阳。”是年岁在丁卯,与孝懿皇后的“本命元辰”命名为“丁卯瑞圣殿”,奉祀丁卯司马卿..等元辰神。清朝重修,御赐名“元辰殿”。

Hash:0f18ac136cfe6123d315a62c255f967d9660f7c9

声明:此文由 初一十五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