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苗圃,除了给自家项目供苗,去年还对外销售1800万
原创:陈美谕
编辑,设计:李占一
跟着李林在他们公司的苗木基地转了一圈,《中国花卉报》社记者有点晕:“这哪儿是苗圃啊?叫‘丛林’还差不多。”苗子种植密度大不说,管理也相当粗放。
但作为安徽林海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苗圃负责人,李林却挺得意,他告诉记者:“这块基地位于林海生态园附近,目前已不再用于苗木生产,而成了乡村文化旅游的一部分景观。”
从苗木种植起家,林海逐渐发展出市政园林、生态修复、乡村文旅等业务板块。在此过程中,该公司将苗圃“清理整顿”:除了记者开头看到的几百亩老苗圃转型为乡村景观,剩下的计划逐步管理升级,培育精品。这种调整,是从管理成本与市场需求角度来考虑的。
2020年,林海的苗木产品在满足自家工程使用的同时,还实现了1800多万元的对外销售额。
顺应市场,苗圃转型做精品
因为拥有设计资质,林海公司可承接EPC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实现了“苗圃的苗子不愁销路,工程上找苗方便快捷”两个优势。
EPC项目中自主设计、采购权是底气,而要让苗木与项目“互相成就”,苗木产品的品质必须到位。
2016年,林海形成了5大主要苗木基地布局,总生产面积1.2万亩。据李林介绍,这上万亩基地中,超过10年的老苗圃不少。“老苗圃受建圃时的理念限制,布局和种植方式落后,管理难度大,很难生产出符合工程要求的苗子。”他说。
对此,公司算过一笔账:维持以往的粗放管理,苗木耗损、找苗的成本与升级精品需要的成本差不多。而且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对精品苗木的需求。
记者看见,在林海位于伴月湖景区的近2000亩苗圃基地里,已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种植。未来,林海计划将苗圃逐渐转型升级,预计调整完成还要2至3年。
“1万多亩苗圃一下子全调整也不现实。当下的计划是,按照重点区域,实现苗木盘点、出圃;对于品质差些的苗木,直接移除,重新整地;新种植苗木全部采用标准化种植,有条件的地区引入水肥一体化管理,部分采用容器化生产。”李林介绍。
乡土为主,聚力美丽乡村建设
李林介绍,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公司尝试过引进进口彩叶树等精品树,但后来放弃了。首先,受适应性影响,不能适合本地气候,或者应用效果不佳;其次,从附近区域的苗木需求来看,相较于进口精品树,乡土植物在景观建设中的需求更大,尤其是美丽乡村建设。
最终,公司确立了乡土树种的培育方向,以工程项目中使用量大的树种为参考,培育香樟、广玉兰、三角枫、乌桕、紫薇等乡土彩叶、观花植物。因为量大质优,去年对外销售的主要是这部分产品。
李林表示,用工程需求来指导苗木生产,是产品自用效果好、销售量大的关键。一方面,苗木的品质要提高,苗圃管理要跟上;另一方面,在乡村建设项目中,使用的产品更看重特色,要能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景观。
记者在安徽采访过程中,时常被沿途的美景打动。随着该省及周边地区市政绿化景观逐渐饱和,面积广阔的乡村景观建设是未来的重点市场。
针对这部分业务,林海不仅成立了乡村文旅业务板块,也积极整合苗圃中现有苗木资源,挑选树形自然、美观、飘逸的乡土树种。这些树虽然不是精品树,但符合乡村的文化特色,在乡村建设中有着用武之地。
Hash:cfe58f057c592f975414adf3d60e21c5892151df
声明:此文由 中国花卉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