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公生祠是什么时候、谁建造的?
锡伯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经过五千多年的锤炼和洗礼,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积累并流传下来,远源流长。锡伯族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瑰宝,1764年锡伯族的一支肩负守卫祖国西部疆域的历史使命,离别家乡,长途跋涉,西迁戍边到伊犁察布查尔驻防。他们虽然人数不多,在长达2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还创造了自己辉煌的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遗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好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和习俗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逐渐被废弃、毁掉、淡忘、失传或扭曲。我怀着一颗挖掘传承和保护锡伯民族文化的情怀,撰写本文。
察布查尔大渠龙口 图伯特雕像
图伯特是锡伯族人民最值得尊敬的杰出历史人物,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敬仰。我平时就多留心关注这方面的史料,也拜访过许多锡伯族长者,研究历史方面颇有成就的学者,与他们探讨图伯特的生平事迹,也拜读了不少人的代表作,收集和整理了这方面的资料。经各种观点的对比考证,从中深受启发,使我茅塞顿开,为我考证“图公生祠”获得了不少有力依据。
尊重历史,以严谨务实的态度探讨“图公生祠”的史实,澄清社会中流传的不实言论,还历史真相,为图公生祠正名,是萦绕我胸怀的初衷。虽然“图公生祠”遗址已经被毁消失,但它对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他的历史价值和重要历史意义及时代精神不能抹掉。
“图公生祠”是谁建造的?
对于“图公生祠”是谁修建的?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在社会中存在不同的几种观点。为了便于陈述,如下用A和B字母分别表示其中的两种观点。
A观点认为:
“最早是锡伯营寨牛录在察渠龙口修建‘图公生祠’,后来才有纳达齐牛录‘图公祠’。”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论著有《论图伯特的历史贡献》和《寨牛录志》等。
摘录如下:
1、“ 在图伯特在世时,图公定居在正黄旗(寨牛录),佐领德克精阿,骁骑校苏尔通阿,空蓝翎固宁阿,笔帖式吴尔西布等率领本旗军民,在察渠龙口修建了图公生祠。”《论图伯特的历史贡献》(作者 佘吐肯),《锡伯族研究文集》86页
2、“图公在世时,正黄旗佐领德克精阿、骁骑校苏勒通阿、空蓝翎固宁阿、笔贴式吴尔西布等率本旗军民,在察布查尔渠龙口为他修建了祠堂。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二月吉日,图公时年65岁,佐领德克精阿等率本旗军民举行纪念活动。特意刻制一副宽一米,长1.4米的木质匾额,挂在祠堂正门面顶,并在红锦上德克精阿亲自撰缮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颂辞,代表正黄旗全体军民,敬献给恩公图伯特,表达感恩之情。”《寨牛录志》 第十一章(人物) 231页
为什么正黄旗(寨牛录)军民为图公修建祠堂,其理由和依据是什么?下面摘录一段最精辟的论述,予以解答。
“…他在正黄旗佐领任上,体恤军民,政绩显著,深得该旗军民的爱戴。察布查尔大渠修成后,该旗第一个由绰霍尔旧营地迁居大渠上游,第一个辟田耕种,首获渠益,几年当中物阜民丰,富甲八旗,所以对他更是感恩戴德。因此,图安班自愿迁居正黄旗,全牛录官民自然喜出望外,恭敬如神,敬之如父,直到去世。这就是为什么图伯特还健在时,正黄旗人民率先向他敬献匾额、为他歌功颂德的主要原因。”《锡伯族研究文集》(第二辑)172页(作者 英林、永志坚)
综上所述,可得如下结论:
图公自愿定居正黄旗(寨牛录),直至去世。这说明图公是正黄旗(寨牛录)人。正黄旗佐领德克精阿率领本旗军民,在察布查尔大渠龙口为图伯特修建祠堂。图伯特在世时,正黄旗人民率先举行祭祀纪念活动,向他敬献匾额,为图伯特歌功颂德。德克精阿亲自撰缮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颂辞,代表正黄旗全体军民,敬献给恩公图伯特,表达感恩之情。
B观点认为:
“清嘉庆十三年(1808),察布查尔大渠竣工后,锡伯族人民为报答总管图伯特倡修之功,在渠首择地建立生祠以为纪念。”的说法。 我不认同B观点,没有充足的依据,纯属猜测,不符事实。
“图公生祠”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两种观点中目前看来,B观点稍占优势,主要是官方和媒体的错误虚假炒作所致。
B观点认为:
1、“清嘉庆十三年(1808)察布查尔大渠竣工后,为纪念锡伯营总管图伯特的倡修之功,锡伯族人民在渠首择地建立生祠以为纪念。”( 摘自网络)
2、图公祠
图公祠坐落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乡境内察布查尔山北麓,伊犁河谷南岸,察布查尔大渠渠道处。清嘉庆十三年(1808)察布查尔大渠竣工后,为纪念锡伯营总管图伯特的倡修之功,即在渠首择地建立生祠以为纪念。该祠建筑面积30平方米,祠堂正壁上绘有图伯特彩色画像,祠内设有木匾,用锡伯文书写其功德。每年春秋整修渠道时举行祭祀活动。现已成为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摘自网络)
3、“图公祠”位于纳达齐乡图公北街200米处,始建于1808年,1986年重修,1994年再修。…图公祠修建后,锡伯族军民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祭祠活动。( 摘自《纳达齐牛录乡旅游景点简介》-察布查尔县人民政府网)
以上引文虽然文字都不多,却错误连篇,自相矛盾。辨析如下:
1、位置错误:
察布查尔山不在纳达齐牛录境内,而是在坎乡境内。不知情的人们以为察布查尔山在纳达齐牛录境内,所以,察渠龙口和图公生祠都在纳达齐牛录境内。
2、名称错误:
“在察布查尔山北麓,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大渠渠道处”的是正黄旗(寨牛录)所建的“图公生祠”,不是“图公祠”!图公祠在纳达齐牛录村北街。
3、时间错误:
纳达齐牛录图公祠不是1808年始建,是察布查尔大渠挖凿竣工后的125年之后,1933年才修建。质疑,如果是1808年就始建,至1933年才建成。那么为什么拖了125年之久?这么漫长的岁月期间,纳达齐牛录官民为图伯特究竟做了什么?
4、文中介绍的是纳达齐牛录图公祠,而内容却是图公生祠,两者混为一谈,这是典型的移花接木事例!
5、祭祀活动的地址错误: “图公祠修建后,锡伯族军民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祭祠活动。”
① 图公祠是1933年修建,位在纳达齐牛录城内,那么每年的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在纳达齐牛录举行的吗?
② 1933年图公祠建造之前的100多年期间,锡伯族军民在每年春秋两季在 什么地方进行了祭祀活动?
B观点认为:“1808年大渠挖凿成功后,锡伯族军民为了报答图伯特的恩惠,为他在大渠龙口修建了‘图公生祠’,年年举行祭祀纪念活动”。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如何解释如下质疑:
1、如果说,1808年锡伯营全体军民就修建了“图公生祠”, 按理一旦祠堂修建完成,就应该全体锡伯族军民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但是至今为止,没有见到确认此事的只言片语史料,见到的只是后人的凭空猜测而已。意为“1808年大渠挖凿完成,应该当年就修建了祠堂”。这未免太牵强附会了吧?
2、如果,1808年就已经修建“图公生祠”,那么,为什么正门上面和两侧 没有挂对联?而相隔13年,到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二月吉日,正黄旗在正门面额上挂了木制匾额。这些如何解释?
3、疑问,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二月吉日举行的祭祀活动中,为什么锡伯营的领队大臣、总管、副总管以及各牛录官员一个都没有参加?只有正黄旗(寨牛录)官员和军民参加?对整个锡伯营来说,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为什么都持有无动于衷的态度?
我认为,1808年察布查尔大渠挖凿成功后,实际上不是全体锡伯族军民都立即获得受益。当时,寨牛录管辖区域的西界“察汗拜兴”①以北,至堆齐牛录管辖区域东界之间,广袤无垠的荒野上,都没有人居住,尚未开垦种田。因为1828年前,五、六、七、八等牛录还没有迁居察布查尔大渠新区,尚未直接受益。
依据上述分析,公元1808年,全体锡伯族人民为他在察渠龙口设立“图公生祠”,表达感恩戴德的说法,不符事实,不能成立。
我认为,道光元年(公元1820年)之前的十几年中,不曾建有祠堂,也没有举行过如此规模的祭祀活动。那么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1823年之前已经修建了该祠堂,即图伯特在世时修建的,不然不会称为图公生祠②。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图伯特在世时,正黄旗(寨牛录)佐领德克精阿等官员,率领本旗军民在大渠龙口为图公修建了祠堂。按习俗礼仪,先修建祠堂,后举行祭祀仪式。那么,修建祠堂的具体时间,肯定不是1821年修建,因为是年二月吉日前的冬天不可能施工。所以,应该确认在1820年内建成,是符合实际。
如果1820年前几年就修建的话,为什么搁置几年不举行祭祠仪式,这不合常理。所以我的合理推断是1820年年底才修建完成。因为祠堂竣工时已入冬,交通又不便,或还有别的原因,只好等到第二年,即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二月吉日,一切就绪之后,正黄旗全部官员率领本旗军民,在祠堂举行了首次祭祀纪念活动。佐领德克精阿亲自撰写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颂辞,代表正黄旗军民,敬献给恩公图伯特,表达感恩之情。从此,每年春秋,锡伯族军民在察渠龙口,岁岁祭祀图伯特,代代相传。
综上所述,图公生祠的建造时间,虽然尚缺直接资料证明,但经过辨别分析能够推断出符合事实的结论,图公生祠应该是1820年正黄旗(寨牛录)军民所建。
事实证明,祭祀图伯特纪念活动由正黄旗(寨牛录)发端,该旗佐领德克精阿是最早的发起人,寨牛录军民率先开创了锡伯族人民世代祭祀图伯特活动的先河。
图公生祠目前是什么状况?
察布查尔大渠龙口
正黄旗(寨牛录)在察布查尔大渠龙口所建的“图公生祠”,比纳达齐牛录“图公祠”的建造时间早112年;比孙扎齐牛录移地重建的“靖远寺”还早72年。图公生祠是锡伯族在察布查尔修建时间最早、最具有纪念意义的清代历史文化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的研究价值。这么重要的历史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没有保护好,没能保留,真是今人深感惋惜!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地名图志》第137页中,对图公祠的介绍:“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二月吉日锡伯爱曼正蓝佐领、新任锡伯营副总管巴达兰率牛录众官兵老幼敬旌。”另外,碑文中写“纳达齐牛录图公祠堂(民国二十二年建)”。
B观点所说的:“图公祠位于纳达齐乡图公北街200米处,始建于1808年,1986年重修,1994年再修。…图公祠修建后,锡伯族军民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祭祠活动。” 完全是歪曲历史事实的谎话。
“图公生祠”是正黄旗(寨牛录)军民早年修建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不知道他的存在会妨碍了什么?为什么把他毁掉?从《县志》550页,“图公祠”简介中可得答案。“1986年县人民政府决定移地重建(图公生祠),遂在县城东选址”。为什么不敢写具体地址,实际上就在纳达齐牛录关帝庙院内移地重建,为何遮遮掩掩?
为什么在察渠龙口正黄旗(寨牛录)修建的“图公生祠”,被废弃,遭到毁掉,夷为平地,连遗址也荡然无存。原来是把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牛录所建造的祠堂,人为地合二为一,由图公祠取而代之。
俗话说:“假的”成不了“真的”,然而,有时候假话说多了,加之媒体的炒作,“假的”也会变成“真的”,也能蒙骗人的!
注解释
释
① 察汗拜兴,泉名,位在扎库齐牛录乡境内,察南渠南岸,今称谓“长毕江”。
② 旧时指为还活着的人修建祠堂,称谓“生祠”。图公生祠,是图伯特在世时,为他修建的祠堂,所以,该祠堂称谓“图公生祠”。纳达齐牛录的图公祠, 是1933年图伯特去世后的110年,在他的原籍纳达齐牛录,修建的祠堂,称谓“图公祠”。
③ 正黄旗(寨牛录),汉译为二牛录,原来称二乡(乡级,管辖回民庄和查汗布拉克两个村),现在降级为寨牛录村,属扎库齐牛录乡管辖。
④ 正蓝旗(纳达齐牛录),汉译为七牛录,原来称七乡(乡级),现在是纳达齐牛录乡。
⑤ 移花接木: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锡伯文化
微信号:xiwesuwen
策 划:佟志莹
主 编:佟志红
邮箱:tzh228@qq.com
传播锡伯文化 弘扬西迁精神
Hash:7239839b02bf73cead2fb37fb893d8291a43ed01
声明:此文由 锡伯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