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 || 王有德: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我在这里等你

2018.12.28/ GOODEVENING

正文共:2492 字 5 图

预计阅读时间:16 分钟

12月18日上午10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授予王有德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在这份百名改革先锋名单中,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原书记、原局长王有德,作为“科学治沙的探路人”,名列其中。谈及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的感受,王有德连说:“非常震撼!非常兴奋!回去后我还要继续治沙,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今天让小星带你了解一下科学治沙人,王有德。

人物介绍

王有德, 男,回族,1953年9月出生,宁夏灵武人。1973年参加工作,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兼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党委书记、场长。2005年5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7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奖励。

2018年11月,入选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有德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科学治沙的探路人”。

遏制风沙造福于民

王有德心中只有一个目的:扼制风沙,造福于民。 18年来,他做事的原则就是一切从大局出发,不搞短期行为。 1999年入冬时节,灵武市将灵州大道及环城的9公里绿化任务交给了白芨滩林场。当时,有人提醒王有德,市政府财政紧张,200万元的工程费不知要拖到猴年马月,林场资金不宽裕,还是想办法推掉算了。王有德马上批评说:“我们的职责就是种树,哪儿需要就往哪儿种,作为林业建设者,该奉献时必须奉献,多栽树不是啥吃亏的事。”栽种期间,晚上9点钟树苗才到。为了保证高成活率,必须当即栽上。王有德召集林场全体职工连夜赶植。第二天还要参加一个项目谈判的王有德一直干到凌晨4点,实在干不动了就让他的妻子和大儿子来接替他干。2001年5月,白芨滩林场以最低报价中标古王高速公路第一合同的绿化工程。原设计方案的路基边坡采用混凝土方格网,每平方米造价28元。由于成本高,造价大,投资方提出改用植物护坡方案,并要求先行试验。其他承包单位怕吃亏、担风险,不愿接受这个方案。王有德和班子成员商议后,成功拿下了试验任务,使工程造价降为每平方米5元,仅为原造价的六分之一左右,仅这一项就为国家节约投资金额250万元左右。王有德经过认真研究后,提出质疑,认为方案设计树种起点太低、形象差,建议种植侧柏樟子松等高档树种。因为涉及增加费用,甲方一时难以决断。王有德当即承诺:林场承包的10多公里标段,全部改种侧柏、樟子松,不增加一分钱费用。建议被采纳,林场却未从该项工程赚到钱,还倒贴了不少“家底”。如今,王有德的谏言已在自治区高等级公路上变成现实。

用实际行动感召他人

1986年7月,王有德打响了上任后的第一场大型攻坚战。在北沙窝流动沙丘地带,他要开发500亩果园。此时,多年来的粗放管理,使得白芨滩林场徘徊不前,职工一盘散沙,大家对场里没有信心,对北沙窝的开发也是将信将疑。摆在王有德面前的首要难题是怎样才能调动大伙的积极性。当时林场的经济条件不好,职工一年收入才几百元。王有德觉得只能用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来感召大伙,只有凭领导干部的意志来聚合工人们。白天,他和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挖坑施肥栽树苗,夜晚点着煤油灯安排第二天的工作。离家仅3公里的王有德和职工住在工地的帐篷里,最长一次竟50多天没回家,他和职工一样,吃的是工地上刮进沙子的饭,早上一起来头发上、脸上、被子上都是一层细沙。作为一个领导,他带头苦干, 在白芨滩,王有德身先士卒、带头苦干的事情说也说不完,每个职工都能不假思索地讲出一大堆。 在建北沙窝林场果园的泵房时,王有德和职工一道往房顶上运送空心板。1992年10月,灵武市政府将大泉乡东边的8700亩沙荒地划拨给白芨滩林场,要求到年底初步开发1000亩,接到任务后,王有德立即带领林场的几十名职工向茫茫大漠挺进。时值初冬,大泉乡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寒风呼啸,沙子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他和工人干在一起,睡在一起,没处做饭,他们干粮就水;他们将麦草往沙地上一铺和衣而睡。王有德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尽管到晚上脚肿得连鞋也脱不掉,可他还是坚持在几公里的渠拜上跑十几个来回。其间,他完全可以坐车回家,但他从不搞特殊,在这里一住就是3个月。

让沙漠变绿洲

“我这辈子就是干了两件事,一件是让沙漠变绿洲,另一件就是让职工变富。”说起防沙治沙,没有人比王有德更有发言权。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时,他工作的地方还是一片不毛之地。在担任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场长期间,王有德在林业一线领导岗位数十年如一日,率领全场职工在风沙线上构筑了一条牢不可摧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摸索出一套先进治沙模式,让黄沙满天、生态条件极其恶劣的贫困林场,变成物种丰富、生态优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4年,王有德退休了,但他一刻也闲不下来,更割舍不了已经从事40年的防沙治沙事业。他在河东机场的东边承包了1万亩荒滩区继续防沙治沙,并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经过4年治理,那里的生态也已发生巨变。 

“生命不息,防沙不止。”这是王有德的人生信条。他说:“多栽一棵树,就能体现我的价值,也就多了一点幸福。我要一直干下去。”

王有德,这个将人生追求融入到治沙播绿伟大事业中的务林人,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品格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精神风貌,他无愧于“治沙英雄”的称号,值得我们敬重!

-HEBUST-

主编 | 丁 宁

责任编辑 | 崔一鸣

编辑 |张雨欣 谢异匆

图文来源 | 网络

【本文章所有图文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二改商用,如经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Hash:fe9e04c6441f0cb45b4b38c35d9a621a93f981bd

声明:此文由 牧星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