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四大雄关锁秦川”,可抵百万大军

陕西古称“秦”,秦地关中沃野千里,物产丰饶,早在成都平原之前就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天府”。自古以来,“拥关中而成霸业”的王朝不在少数,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西周、秦、汉、西晋、隋、唐等。既然是王朝重地,自然就少不了雄关险隘的拱卫。在历史上,关中周围关隘重重,多如牛毛,最著名的就有四座---函谷关、武关、大散关和萧关,正所谓“四大雄关锁秦川,可抵百万大军”正是指此”。

函谷关位于关中东面,在今陕、豫两省交界的灵宝市境内。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的显要位置,使他成为关中平原东面的天然屏障,牢牢地扼守住了古代长安通往洛阳道路。要想从东面攻入关中,函谷关不可回避。那么,历史上函谷关的战况究竟有多激烈呢?在不久之前,函谷关城附近出土了一具古代军人遗骨,仅仅是嵌在骨头里的箭簇就有十几枚,可见当时战况之激烈。函谷关下的战斗从春秋战国一直打到抗战时期,1944年日寇8万余人磕关进犯,中国军队誓死抵抗,终未能使日寇西进一步,这就是著名的“函谷关大战”。也正是这次战役,才保住了关中大地。

武关,春秋时称“少习关”,为“三秦要塞”,“秦楚咽喉”。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卷五十四中说:“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续修商志》载陈潜室日“自古入关有三道……一自东南而入武关为间道”。清人顾栋高诗:“武关一掌闭秦中,襄郧江淮路不通。”自春秋始,历来武关均设防守。为兵家必争。武关旧有城垣,北倚岩崖,南临绝涧,河水环东、西、南三面,城址横出河心。城东有四道岭,特别是吊桥岭高且陡峭,“上山一道,不容并骑”,为武关屏蔽。故史称其为“关中东南门户嗟不误也”,且有“秦关百二”(以二敌百)之誉。迄今尚有古“秦楚分界墙”一段,约300多米。古称商於道、商山道,是陕西东南部的重要门户,是古都长安连接荆襄、吴越的纽带。起自长安,经积道、灞上、芷阳、蓝田、峣关、上洛、武关、丹水、淅、郦等地至宛城。与函谷关颇为相似的是关中南面的武关。武关位于秦岭山中,具体地说,它坐落在今天陕南丹凤县的武关镇。武关最初由战国时的秦国设立--目的是为了防御南边的楚国。而武关最出名的战役(也可以说是一场阴谋),则发生在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入武关扣作人质,最终客死他乡。20年后,秦军又从武关出发,一举攻下了楚国首都,都城陷落的当日,诗人屈原汨罗江中“怀沙自尽”。至今,那道武关边的“秦楚分界墙”仍然依稀可辨.......。

中西面的大散关被今人熟知,主要还是因为北宋陆游的那句“铁马秋风大散关"。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南郊,距离市区并不远。历史上,由于大散关“南扼川蜀要道,东望长安,西阻戎狄”,夺得大散关便可控制蜀地与关中门户,而争得蜀地与关中,,便可赢得半个中国。因此,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时期,大散关烽烟密布,有历史记载的大战役就有70余场,其间不知有多少奇谋诡计、血惺悲情在此上演。

而“关中四塞”的最后一座---萧关,(今宁夏固原西南)在修筑之初便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任务: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进犯。历史上,匈奴、吐蕃、西夏蒙古,还有后来的鞑靼都曾在萧关与中原王朝大战。“一声胡笳,马蹄声潱”,比起其他三座三座险关,六盘山中的萧关更有边塞的味道,唐代王维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绝唱正是题咏这里的。

四大雄关位置图

见到上图才明白“古有四大雄关锁秦川”

Hash:a0d0fb0577175c5faf7ac921bbb32d558156e746

声明:此文由 且听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