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先进典型——格扎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把标尺。为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宣传部重点选取王昭、尕布龙等17名先进典型事迹,组织力量结集成了《思齐——青海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本》,今天推出玉树市上拉秀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格扎的先进事迹,供大家对照学习。

格扎,男,藏族,197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9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玉树市上拉秀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先后荣获青海省优秀计划生育工作者、灾后重建先进工作者,玉树州优秀共产党员、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玉树好人(敬业奉献模范)等荣誉称号。2018年,被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选树为“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

先进事迹

格扎:泞吉湖畔的“放牧乡长”

汽车经过美丽的巴塘草原,沿着214国道一路行驶,海拔也从3800米、3900米、4000米……直到海拔4320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上拉秀乡党委政府所在地,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左右,这是常人、常年生活所能承受的极限海拔高度

举目四望,清澈碧透的泞吉湖,犹如一面明镜镶嵌在群山深处,牛羊遍野、帐篷环抱四周。人们时常看见一名肤色黝黑,戴着牛仔帽的康巴汉子穿梭在泞吉湖畔,当地的牧民群众对他有一个亲切的称呼——“放牧乡长”,办公在草滩、吃住在山间,他就是上拉秀乡乡长格扎。

做最难的事,用“心”赢得认可

上拉秀乡,是玉树市海拔最高的乡。

缺氧、高原反应折磨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平常的几步快走,都让人感觉心脏要蹦出来了;处于风口,肆意的大风刮在脸上直生疼,在外面走一圈,头上一层细沙不说,耳朵鼻子里都沾满沙土,嘴巴一动,可以听到“咯吱咯吱”沙子摩擦牙齿的声音。

即使是身体处在最佳的状态,长期生活在这里,每个人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高海拔不适应症状,体能减弱,睡眠不好,即使稍微有点头疼脑热,就会提心吊胆……

然而,这样的海拔对于这位“放牧乡长”来说,不仅仅是高度,更是他为民办实事的战场。

“我出生于牧民家庭,深知只有双脚踏进草原才能听清群众呼声。”在上拉秀乡的4年时间,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把自己的车当作移动的办公桌,吃风干牦牛肉,睡湿冷草地。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让整个上拉秀乡党委政府炸开了锅,原来是精准扶贫数据出了错,被打回来重新填报、审核。

“这片草滩滩我最熟悉了,把那些报表拿过来,还不信找不出来。”一张一张翻、一行一行看、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核对,经过查证,问题症结找到了。

上拉秀乡面积2531.8平方公里,有7个牧业村,一个生态移民社区,1.29万人口,最远的牧户距离乡政府有上百公里。格扎一直坚信,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把牧民群众当亲人,才能想群众所想、思群众所思、解群众所盼。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格扎几乎每天早出晚归、风餐露宿、爬冰卧雪,在最短的时间里走遍了每个村、每个社。拿着手上的民情日记,格扎向我们说出了一组数据:去年行程两万多公里,换了4条轮胎,车辆大修两次,实施精准扶贫项目80余个……“用脚步丈量全乡每一寸土地,将身影印刻在每一户牧户帐篷中”这样的话,绝不是说说而已。

做最盼的事,用“智”引导发展

贫,不是“错”,在格扎的心里,没有人心甘情愿守着清贫;

穷,没有“根”,在格扎的心里,没有摆脱不了的贫困生活;

扶,要看“策”,在格扎的心里,只要对症下药,因户施策,上拉秀乡牧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就不会遥远。

针对牲畜品质严重退化、奶肉产量低等造成的牧民贫困,格扎充分发挥自己熟悉畜牧业的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协商,充分征求群众意愿,选中条件良好的加桥村,成立了野血牦牛繁殖基地。引进试养体格健大、肉产量大的优质野血牦牛种畜700余头,积极改善牲畜品种,调整畜群结构。

牧民群众对于牦牛品种改良的意识远不够强烈,加之野性极强的野血牦牛,给放牧和管理带来极大不便。

为确保野血牦牛试养不出意外,格扎带领畜牧干部在基地蹲守1个多月,与牧民同吃住、同管护、同放牧,牦牛病了第一时间联系专家诊治,草料断了就自己驱车到市里购买,努力解决存在的各类问题。在格扎不懈努力下,野血牦牛试养取得圆满成功,700余头无一死亡。随后,陆续成立了曲新、多拉、加吉娘村级生态牧业合作社,整合产业资源,目前野血牦牛养殖已经覆盖全乡各村,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实现了牲畜品质改良和农牧民增收的“双赢”。曲新村和加桥村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实现贫困村退出。

2016年9月,中央电视台农经频道来到上拉秀乡录制野血牦牛的专题片,《‘抢亲’的牦牛多卖钱》播出后,野血牦牛的价格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如今,全乡的牲畜都办理了保险业务,又给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促进牧民群众增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放牧乡长”的目标绝不停步于此,瞄准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格扎带领曲新村群众种植燕麦、芫根166.67公顷,亩产湿草达1500公斤,创造了高海拔地区种植饲草料的成功先例。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牧区的饲草供给问题,降低了养殖成本,群众致富路子更宽了。在格扎担任乡长的四年多时间里,上拉秀乡7个村的经济合作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贫困发生率大大降低。当地干部群众打心底里敬佩这个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乡长。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格扎的发展视野更宽了、发展思路更清晰了:种植饲草料的同时,适当增加油菜的比例,提升饲草料品质,拓宽饲草料的销路;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充分利用214国道的便利交通优势,做好生态旅游这篇大文章,把旅游业和畜牧业发展相结合,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2018年,是玉树市“脱贫摘帽”年,面对这一场“硬仗”,上拉秀乡的每一个人用实打实的成绩单来证明他们的信心有多足。按照格扎的描绘,玉树的天有多蓝,上拉秀乡的群众的笑脸就有多灿烂,泞吉湖的水有多碧透,上拉秀乡的群众的生活就有多精彩!

做最想的事,用“情”凝聚力量

一个人,没有精神力量的鼓舞,精神力量的支撑,不可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同样一个集体,没有精神力量的积淀,精神力量的延续,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同行同业中独树一帜。

“放牧乡长”格扎的理念里,身为一名“父母官”,就要始终把解决群众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身处何地、身任何职、身系何责,心系群众疾苦,倾情倾力躬身服务才是最重要的。

上拉秀乡党委书记吉松宝对于格扎更加了解,“只要来到乡上,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可是第二天还要工作,怎么办?只能靠安眠药维持睡眠。但是格扎乡长从来都是精精神神的,做好工作、服务群众就是他的动力和方向,这是上拉秀乡群众的福气。”

据不完全统计,“放牧乡长”格扎近年来走访慰问群众4000余户,常年下基层天数达到280余天,尤其是在逢年过节时,他总是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人生信条。

2016年,全乡首次开展大规模健康普查工作。近一个月的健康普查,格扎始终随医疗队行动,在他的心里,只要把8000多名牧民的健康检查做好了,第一时间为确诊的肝包虫病牧民群众安排治疗,那就是自己“天大的事”。

同一年,乡上的“围墙”项目款项拨付,原本可以把乡党委政府的院子的围墙全部翻修一遍,格扎却把项目给了学校。格扎是教育的受益者,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改善教学环境,让牧民的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就是他的职责。今天,上拉秀乡最美的建筑就是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全乡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吹过上拉秀乡的风依旧凛冽,“放牧乡长”每每注目凝视上拉秀的角角落落,心里面饱尝为官一任为群众带来的单纯感动。这份感动的背后是格扎一次又一次地了解牧民群众所需所盼所想,而这换来的是群众衣钵满体的赞许;“有尽心尽力的好乡长,精准扶贫不再难;有忠诚职守的乡干部,发展经济不再远;有执著奉献的好党员,群众脱贫不再愁!”

在格扎的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梦:一个深深植根于上拉秀草原的生态强乡之梦。在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全乡的牲畜品种达到全部改善,饲草料种植的规划更加沉稳发展;一个生态畜牧业发展水平能跻身玉树市乃至全州发展第一的梦,一个生态保护更良好、经济社会发展更稳定、牧民群众生活水平更提高的梦!

来源:青海新闻网

Hash:cf78f8e4eef308a92c652fd85051768445d24c53

声明:此文由 青海省青少年活动中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