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这位红军教导员成为斯诺的号手,把中国军号“吹”向世界
提示:读过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人,在被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深深打动的同时,也一定会对封面和书中的首幅照片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个气宇轩昂、英姿勃发的“号手”,足以代表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年轻、奋发、不屈的形象。
周彦祥是同心清真大寺的负责人,人很不错,下寺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的采访。
同心清真大寺,宁夏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翘檐斗拱,庄重朴素。周彦祥说,清真寺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曾经两次重修,在国家属于二级建筑,民间属于一级。整个建筑没有一颗钉子,却躲过了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
清真寺里中西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是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集合体。我们看到清真寺的左右两边有这样的两副对联:朕进唐兵移至西域,更换回军来至中国;金玉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为师。
周彦祥说,从第一副对联来看,清真寺的建筑年代仿佛要比明代还要早一些,但这还需要考证。我们还在这里看到了阿拉伯文砖雕和花卉图案,伊斯兰宗教的一些物件在左边,有古兰经和时钟等;刻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砖雕在右边,是梅、兰、竹、荷。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 隶属吴忠市管辖。地理东与盐池县、甘肃庆阳市环县接壤,南与固原市原州区毗连,西与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为邻,北与吴忠市红寺堡区交界,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部黄土高原,也是这一带文化交流会聚的一个区域。
同心夏、商、周时为雍州地,战国时属义渠国,秦属北地郡。汉置三水县,属安定郡。隋时境内分属他楼县及鸣沙县,唐时在他楼县置缘州,县境西南地区属缘州,韦州仍属灵武郡鸣沙县。唐咸亨三年(672年)在韦州地置安乐州,安置吐谷浑部族。唐大中三年(849年)改安乐州为威州。西夏时设韦州静塞军,后改祥佑君。元时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明初隶陕西布政使司。清同治年间在豫王城(今豫旺堡)置平虏(平远)守御千户所,隶固原卫。清改卫为府,韦州、同心城为宁夏府灵州辖地。
我们关于“1936斯诺的号手”的采访就是从这块历史久远的土地上开始的。
1936年7月9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一个骑兵小分队护送下,经吴起镇赴宁夏。之前,斯诺在保安(今陕西志丹县)采访并搜集到有关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他本打算到南线采访,但负责接侍他的红军战士傅锦魁却建议他去宁夏前线采访正在接应红二、四方面军入陕的红军西征部队。
斯诺后来说:“我幸亏接受了他的劝告,我要是没有接受他的劝告,在离开保安时,仍旧不明白红军不可战胜的声誉从何而来。”
在采访路途中,斯诺是看到过同心清真大寺的。他在《西行漫记》中记载:“到了豫旺县城,这是一个古老的回民城池,居民约有四五百户,城墙用砖石砌成,颇为雄伟。城中有个清真寺,有自己的围墙,釉砖精美,丝毫无损。”他提到的清真寺正是同心清真大寺。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为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在东征回师后又进行了西征。西征红军分左右两路,以排山倒海之势挺进,相继解放了宁夏豫旺县(今同心县)和海原东部广大地区。
10月20日至22日,豫海县回民自治代表大会在同心清真大寺隆重举行。
周彦祥说,当时,来自各区、乡的回族代表及各界人士300多人出席了大会。大会讨论通过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条例》、《减租减息条例》、《土地条例》等有关决议案,选举回族人马和福为自治政府主席,还选举了自治政府副主席和委员。在代表大会期间,整个同心城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被誉为回族解放的先声。
同心,一个保存了中国革命火种的地方。1936年11月初,红一、二、四方面军会聚于宁夏同心县城,并于11月12日在同心县城清真大寺西南角的河滩上召开了万人军民联欢大会。
三军齐聚,欢欣鼓舞。红军当年当地群众热烈举行的了万人军民联欢会,就在同心县县城外的清水河河滩上。清水河发源于六盘山,在清真寺就能看到。
与清真大寺的相邻是红军西征纪念园,门口有一座雕塑格外醒目,上面是一名红军战士吹响军号的动人画卷。它的取材,正是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封面图画。
我们到这里时,一些工人正在修补纪念园内的道路和台阶。其实,照片中的那位“小号手”在当年拍摄时已不是小号手了,只有19岁的他已是红军的一名营教导员,名叫谢立全。
拍摄当天清晨,斯诺在豫旺堡南城墙附近散步,看见一队号兵正在练习,就拍了一张红军吹号的照片,但他本人对这张照片不太满意。正在这时,他看到了刚刚换上新军装、佩带手枪,正精神抖擞地指挥操练的谢立全,便兴奋地让翻译对谢立全说:“请你站到这里来,对着红旗来吹号。”
斯诺还特意以一面写有“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字样的军旗为背景,让谢立全迎着初升的太阳吹响号角,于是有了这幅经典的照片。随后,斯诺将这幅照片命名为“抗战之声”,并把它用在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上。
我们还需要到豫旺镇。
1936年,西征红军攻下了同心县的豫旺堡。随后,又相继攻破了红城水、下马关、王团庄。西征总指挥部就设在豫旺堡。这个豫旺堡就是今天的豫旺镇。
斯诺当年在同心的采访迹遍及豫旺堡、下马关、红城水、吊堡子等地,他在陕甘宁苏区共有三个多月,其中一个多月就在豫旺访问,这为《红星照耀中国》提供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这本书像一扇打开的窗户,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随着《红星照耀中国》在世界上的广泛流传,宁夏豫旺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闻名于世。
预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从这里向北可以到达灵武和银川,向南可以到达平凉和固原,向西则是海原与同心。汉唐时,塞上通往长安古道也从这里经过。因此,在古代这里是一个边贸与军事重镇。这里曾经是一座古城。据说,元代时,朝廷赐封安西王阿剌忒纳失里为豫王,遂筑豫王城。清代时,因为为一带买卖兴旺,人们将“豫王城”改为“预旺城”。
“预旺城来米粮川,四街八巷塞长安。”当年流传下来的民谣,印证着往日的繁华。而如今的预旺分明已经湮没在黄土高原的深处,和宁夏南部山区众多的小城镇一样成了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
斯诺当年辗转来到这里采访时,当他发现这里回民姓马的很多以后,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马海德。他对红军小号手特别的关注,《西行漫记》有这样一段描述:“在豫旺堡高高结实的城墙上,红军的一队号兵在练习吹号,这个堡垒一样的城中有一角落飘着一面猩红的大旗,上面的黄色锤子和镰刀在微风中时隐时现,好像后面有一只手在抚弄一样。”
红色的火种与黄色的泥土曾经在这里相映、交融。我们在预旺镇公路的一侧见到了红军西征纪念碑。面对纪念碑,分明听到了那枚军号发出的声音,浑厚如黄土,清澈如河流。
再说谢立全,江西省兴国县樟木乡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一军一二三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团第五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参加了长征。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许多年以来,埃德加·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流传到那里,谢立全的军号就“吹”到哪里;《西行漫记》经久不衰,他那嘹亮的号声同样经久不息。今天,在同心、在那嘹亮的号声里,我们除了能听到当年中国革命的脚步声,更能在“同心”这个地名里读到民族团结的和谐之音、进步之声。(文/路生)
Hash:69380b3d7530b5e638490d3e1322165e31c6768b
声明:此文由 路生说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