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夏肘腋,环庆襟喉---花马池营

花马池营位于宁夏东部,东邻陕西定边,南依甘肃环州,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自古就有"灵夏肘腋,环庆襟喉"之称。正统八年(1443年)置花马池营,成化年间再筑花马池城(今盐池县城),弘治六年(1493年)改置为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二年(1507年)又改为宁夏后卫,现在隶属宁夏管辖,不过因为朝廷让杨一清总制宁夏、陕西、延绥三边,现在马花池城里的守军时有调度,延绥的官兵有时也会去那里防御。花马池营为明正统二年(1437)在长城外所设哨马营,成化年间将城堡移筑长城内,弘治七年(1494),改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元年(1506)升为宁夏后卫。辖地约为今宁夏盐池县全部和灵武同心县大部分地区。嘉靖年间曾议将指挥西北四镇长城防御的陕西三边总制府移镇花马池,可见其军事之重要。

明代在盐池建立花马池营,据《嘉靖宁夏新志》卷三记载:"城高三丈五尺,东北二门,上有楼。根据实际调查,城址为长方形,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1050米,面积1.16平方公里。城墙黄土夯筑,基宽12.6米,残高10米左右,顶宽2-4米,现在还能看到部分城墙旧址。

花马池古城始建于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天顺年间(1457-1464年),因其地处塞外花马池营,孤悬寡援",改建于塞内,即今盐池县城,墙黄土夯筑,开东北二门,东门为永宁门北门为威胜门,万历三年(1575年),又开南门,称广惠门。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花马池城,东西墙长1100米,南北墙长1050米,底厚10米,顶厚6.5米,高10米,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盐池县。2000年开始的旧城改造中利用收集的古城砖修葺长城墙近400米,古城门2处。

花马池东接延绥镇西路定边盐场堡是陕西进入宁夏的东大门。

驻守官员

余子俊,明代四川青神人。1471~1475年巡抚延绥,把延绥镇由绥德北迁榆林,拓城戍守。成化 十年(1474),为了拱卫延绥,余子俊率将士4万人"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在原有基础上增修、连接,修成延绥境内长城。这段长城东清水营紫城寨(今内蒙清河县境),西到花马池营界牌(今宁夏盐池县东北),全长700余公里。并每隔数里建墩台1座,专为戍守及传递军情之用。同时沿长城共建城堡36座,守护壕墙崖寨78座,大小边墩800多座。修成后,沿线配以重兵把守,并推行屯田,以农养战,以战卫边。

现状

花马池营就在现在的盐池县城。由于时代的变迁,古代的兵营已被宽阔的街道和高耸的楼群所代替,只是在不经意间可以看到被砌进街区中的旧城墙。兴武营城是头道边重要的一个驻兵之地,建于明正统九年,是兴武营千户所的所在地,这里出土了一枚兴武营宁御千户所的印章,现存于盐池博物馆。兴武营后被完全被遗弃在沙漠中,虽然仍未幸免于人类的破坏,但终于是保存了下来,也是西北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千户所遗址。

从城堡的豁口进入,放眼望去,城中视线开阔,约有一平方公里之大,宽阔的就象是超大型的运动场,被农民种植的作物染的郁郁葱葱。极不和谐的是城中一座砖瓦院落和城楼上不伦不类的砖房。兴武营只有两个城门,一个东门,一个南门。据说是因为这里西北风多,所以一般不在西边和北边开门,是为了抵挡西北风侵入。南边的拱形城门宽约8米,可进两辆古时的战车。据说以前城四脚有城楼,中间还有鼓楼。现在的外围墙砖已经被拆殆尽,但整个土夯残墙依然很高大。是盐池境内是规模比较大的遗址,也是保存比较好的遗址。

军事意义

花马池古城,在今盐池县城,旧城筑于明正统八年,位于塞外花马池北边,因"孤县寡援"就弃之不用。花马池营是明正统二年在长城外所设哨马营,成化年间将城堡移筑长城内,弘治七年改置花马池并在花马池建立了军事管理机构"守御千户所"。辖地就是今天宁夏盐池县全部和灵武、同心县大部分地区。嘉靖年间,曾议将指挥西北四镇长城防御的陕西三边总制府移置花马池,可见其军事之重要。当时还在花马池城外的长城墙体上,修建了一座关口,称其为"长城关",也是中国长城雄关中唯一以长城命名的关口(这个长城关如今已不复存在)。

明时盐池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平固门户,环庆襟喉"之称。1515年后,面临着鞑靼十余万骑大军进攻的威胁。明王朝加强了军政合一的卫建置,在宁夏增置了宁夏后卫,并大肆兴筑东长城。长城即是盐池内的深沟高垒,俗称的头道边和二道边的总称。花马池的兴筑是这道长城的主要城障之一,是屯兵的重要场所。这里驻有宁夏后卫指挥使,还在这里设有守御千户所。

花马池古城即今宁夏盐池县城。天顺年间1457-1464年筑城。据《嘉靖宁夏新志》卷三记载:"城高三丈五尺,东北二门,上有楼。根据实际调查,城址为长方形,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1050米,面积1.16平方公里。城墙黄土夯筑,基宽12.6米,残高10米左右,顶宽2-4米,夯层厚1厘米左右。开东、南、北三门均带瓮城,瓮城40米见方,东门曰永宁,瓮门南开,南门名广惠,瓮门东开,北门名威胜,瓮门东开。北瓮城早年已毁,东、南二瓮城尚留有部分残迹。西墙无门,于墙正中建有二层楼阁式,玉皇阁,早年被毁。四隅有楼。以鼓楼为中轴分东西、南北两条主要街道。

传说

盐池自古是产盐的地方。盐,曾是历代王朝用于边费开支和民用的资源。隋朝建置盐川郡,唐、西夏设立盐州,明时建花马池,到民国二年设立盐池县。这些带有咸味的名称均与盐湖有关。城取名花马池也是沿袭了花马大小盐池而得名。花马池名称来历传说很多。一说,早年间盐池城东有一大水池,池水丰盈,芦草丛生。在一个盛夏的中午,池中突然出现-匹色彩斑斓的骏马,但这匹马可望而不可及,当人们去捉它时就无影无踪了。民国《盐池县志》也记载说:相传池中发现花马,是年盐产屯丰。因而得名花马池。二说,明时这里雨水较盛,城墙上长了青苔,在得胜墩一带有群各色牧马在吃露水草,马的身影被早晨的阳光折射在城墙上,斑斑斓斓,故名花马池。三说,明代兵部尚书王琼来盐池一带防秋,骑马过城,马口渴不得饮。走在今药材公司处偶遇一池水,马急于饮水,王琼也未下马,当马饮完水后猛然站 起,结果马失前蹄将王琼摔落马下,王琼自嘲道,"马者,马也,滑死我也"。故名滑马池。四说,民国《盐池县志》记载:明时"因课盐买马而得名。"又及,花马池为唐代盐州之地,相传盐州是唐帝国重要的养马地方,唐朝在这里设置了专管养马的官员和机构。唐朝在盐州的牧马监坊养着数万匹官马,官马的身上都打有戳记,叫做"花马",花马池也由此而名。五说,盐池的麻籽只开花不结果,是名花麻池。六说,乾隆《定边县志》载了一首"花马池"的诗。小序:盐场堡北有花马大池,本西秦牧地,池产盐,前明天顺中,复以盐易马,故名之。

池也何名马?池开贸易通。

一泓光积雪,千里影追风。

利牧传奉伯,和戎纪魏公。

鱼盐昭画一,岁献五花月。

众多的说法中,还是用盐换马即换马池,由于音转为"花马池"而较确切。

Hash:c5295127bb9f43a5574444feee3e3e83fa4016e9

声明:此文由 印象盐池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