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丨著名天文学家、中科院院士叶叔华:坚持不懈 追赶前沿

编者按

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为继承这份弥足珍贵的财富,中国科协与人民日报合作,开设“传承·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刊登科学家的故事。其中,既有为祖国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也有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期待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的氛围,汇聚建设科技强国的精神力量。

“办一件事,只有40%的把握,停在那不动,就会慢慢变成零;如果积极争取,可以变成60%、70%,最后做成。”

——叶叔华

天文台只招一个男的。”1950年,当叶叔华满怀建设祖国的热情,从香港南京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求职时,工作人员的回答让她吃了“闭门羹”。她当即给时任台长、天文学家张钰哲写了一封长信,列举了五大“不应该不用自己”的理由。正是这封信打动了台长,她由此到紫金山天文台所属的徐家汇观象台工作。

精密测量需要用到世界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徐家汇观象台承担起建立我国时间基准的任务。当时,我国天文授时精度不够,测绘部门有专家直言不讳:“不用你们的结果还好,用了你们的结果,反而把我们的工作都搞坏了。”

这些批评,叶叔华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1958年起,徐家汇观象台着手筹建世界时综合系统,叶叔华勇挑重担,经过大量严谨试验分析,找到了一套适合我国观测台站相对较少、观测仪器不够稳定等特点的数据计算处理方法。此后,全国各地天文台陆续加入这项工作,有了处理数据的新方法,观测仪器也不断增多,我国世界时综合系统越来越完善。1964年起,我国世界时测量精度便跃居世界第二,此后一直保持国际领先。

20世纪70年代初,叶叔华通过了解国外同行研究动态发现,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和激光测距等空间技术能将测量精度提升一个数量级以上,她感到再墨守成规又要落后。

经过长期科技攻关,1986年,叶叔华带领上海天文台完成了“关于发展中国VLBI网的建议书”,规划了中国VLBI网的概貌。1987年,25米射电望远镜建成。自此,我国天文界赶上了从经典观测转向空间观测的潮流。

1993年初,中科院数理学部和中国天文学会联合组织了征集“中国天文学九十年代大型科学项目”提案,虽然叶叔华提出的建设“65米全波段射电望远镜”的建议没能入选,但这一设想一直萦绕在她心头。2008年1月,叶叔华提出建设65米射电望远镜的必要,争取到立项支持。

如今,这台被命名为“天马”的65米射电望远镜,在我国探月和探火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让我国天文学家拥有了更大的国际话语权。

“办一件事,只有40%的把握,停在那不动,就会慢慢变成零;如果积极争取,可以变成60%、70%,最后做成。”叶叔华如是谈起科研心得。年逾九旬的她,而今依然坚持每天工作,仍然在构想——在距离地球9000公里外的太空,建两个口径30米的射电望远镜。

来源:人民日报

Hash:8a54ff407ae92e7a49b3672067ed548760009d56

声明:此文由 葵花唠嗑看尽世间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