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 ‖ 歎為觀止的中國石窟集大成

甘肃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域,留存有各类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佛教石窟寺更是集中表现了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历史情况。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各地现存石窟一百九十余处。

莫高窟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榆林

位于瓜州(原安西县)城南68公里处的高山峡谷中,因其河谷中遍生榆树而得名。该窟现存42个洞窟, 东崖32窟,西崖10窟,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有壁画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画佛神像10,826幅。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

榆林窟25窟、3窟、29窟堪称为其代表。29窟的西夏壁画《玄奘取经图》,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稀世珍宝。

东千佛洞

敦煌石窟群之一。位于今甘肃省安西县桥子乡南三十五公里峡谷两岸。现存洞窟二十三个,有壁画、塑像者八窟,东岩三窟,西岩五窟,多为单室窟。形制有长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圆形穹窿顶窟、方形平顶窟,其中第2、4、5、7窟均为长方形中心柱窟,尚存部分佛、菩萨塑像,但多为清代重修,唯第4窟西夏高僧像,身着俗装,保存完好。

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记载,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

西千佛洞7窟-中心柱西向面-飞天

西千佛洞第7窟-西壁上方-天宫伎乐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被誉为“东方雕塑馆”。

炳灵寺石窟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

炳灵寺石窟栈道

今存窟龛196个,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炳灵寺石窟现存早期重要的洞窟为169 窟,为一天然大洞穴,窟内存西秦时的造像和壁画。造像有第6号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年,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题记下方绘有数排供养人,其中有当时高僧昙摩毗和道融的供养像。另外,还有第9号龛的3身立佛,7号龛残存的一身立佛,17号龛仅存的菩萨及龛下部的半跏菩萨思惟像等,形象古朴,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23号龛的并列5身禅定坐佛,则显示出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该窟的西秦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质朴,粗犷。 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它们分布在长200米,高60米的悬崖上。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196个,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开凿的有2窟1龛,北魏开凿的有8窟25龛,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龛。唐代作品艺术成就最高,当时僧人达到3000多人。该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显的墨书题记,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纪,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窟龛造像和壁画以169号自然窟大坐佛以及崖面中所有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主体。

炳灵寺石窟大佛

169号窟古称唐述窟,现称"天桥洞",高15米、深8米、宽20米,为已知我国开凿最早、保存最好的洞窟。窟内有佛龛、石雕、石胎泥塑三类造型。171龛,位于石窟悬崖上,有唐代石胎泥塑的弥勒佛大坐像一尊,依山雕凿,高达27米,雄浑庄严。窟中西秦《文殊菩萨问疾图》,是我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一幅维诘经变图。原16号窟,现归位在石窟群对面睡佛殿内,长8.6米的泥塑炳灵寺卧佛,是我国现存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我国现存石窟像中最为珍贵的一尊,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炳灵寺入口处悬崖旁边伫立着峻峭的姊妹峰,周围有鸳鸯洞、药水泉等胜境,山清水秀,峰险石。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

在甘肃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的钟楼山峡谷内。谷中"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谷涧溪水潺潺,景色幽静宜人。石窟亭宇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历代屡有修建。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等著名景观,龙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等最为珍贵。该石窟现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为理想的游览胜地。该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修建,主要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等名胜古迹,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拉稍寺石窟

位于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中,又名大佛崖。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所包括的显圣池、拉捎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之一。山中曲径幽林,百鸟争鸣,空谷回应,与水帘洞隔山相对。

庆阳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包括寺沟主窟群,及其北1.5千米处的楼底村一窟(简称北一号),其南1.5千米处的石道坡石窟,花鸨崖石窟,石崖东台石窟群等,南北延续3公里。现窟群面积为7500平米,窟院面积为5000多平米,现存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身,碑碣8通,壁画96.7平方米,题记150方。主要精华石窟集中在寺沟主窟群。此处有283个窟龛,密布在高20米,南北长120米的黄砂岩崖体断面上。代表洞窟有北朝的165号、240号窟和盛唐时期的32、222、263号窟。雕造内容极其丰富,其千姿百态的石雕艺术,浓缩了陇东汉唐文化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陇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又俗称为东方洞。窟龛开凿在泾河北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两旁有13座胁侍菩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北魏风格。窟顶布满浮雕,诸如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雕刻简练概括,线条生动流畅,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余4窟皆小,剥落处露出早期壁画。其风格与北石窟寺极为相似,故称姊妹窟。窟外崖壁上有小龛10余个,均系北魏、中晚唐开凿。

南石窟寺1号窟平面长方形,覆斗式顶,窟门顶上凿方形明窗,窟高11米,宽18米,进深 13.20米。形制、结构与北石窟寺 165窟基本相同,但规模略小。窟内造像为七佛,其布局为北壁三佛,东西二壁各二佛,积曲线图佛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佛高 6米,菩萨高 5米,均为立像。窟门内两侧各雕一尊高约 3米余的交脚菩萨。门外两侧雕二力士。窟顶浮雕佛传故事,如“树下诞生”、“宫中娱乐”及“逾城出家”等。佛及菩萨像面带微笑,形态秀美清俊。佛着褒衣博带袈裟,菩萨袒露上身,载臂钏、项圈、手环,下着裙,宽大的披巾自双肩搭下至腹前交叉绕肘下垂。无论佛或菩萨均显得和蔼、潇洒。佛传故事一个情节一组画面,主题突出,人物造型优美。其雕刻手法概括简练,纯熟自然,毫无生硬或造作之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王母宫石窟

王母宫石窟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南75公里处的泾川县泾、内两河汇流处,在王母山东北面,距泾川县不到1公里,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王母宫石窟依山开凿、呈略长方形,形若“凹”,高达12米。窟内造像分三层,中有方体塔柱,直连窟顶,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萨以及驮宝塔的白象,多为北魏作品。顶部建造物脱落几尽,现存造像百余尊, 主佛像居中,其他依次排列两旁。窟外为清代重修的依山楼阁。经重修后的王母宫大殿,及通往大殿的台阶和盘山公路,成为道教信徒朝圣的重要场所。

马蹄寺石窟群

马蹄寺石窟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是一处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至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石窟群。  

马蹄寺石窟群由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等七个小石窟群构成。共包括历代洞窟70余座,塑像500余身,壁画200余平方米。窟龛开在石壁高处或近水的岩壁上。窟前多有寺院建筑,远望层楼复阁,十分壮观。创建于十六国时期,现存窟龛、壁画、造像多为唐代以后的遗存,其中北寺金塔寺保存较好。

马蹄寺石窟群保存了自北凉、北魏、隋、唐至元、明、清的历代造像与壁画,对于研究中国石窟艺术与宗教发展史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象山石窟

甘谷大象山,位于甘谷县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金塔寺石窟

金塔寺石窟位于马蹄北寺东南面10公里的大都马河西岸,高悬刺沟的红砂岩崖壁上,距离地表约60米,洞窟虽只有两孔,但内容、题材之丰富、复杂,雕饰之多变和保存情况来看,是马蹄寺石窟群中最有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的石窟。

庄浪云崖寺石窟

地处庄浪县城东28公里的关山深处。始建于北魏、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维修和扩建,是一座雄踞奇峰的秀岭中的历史悠久的石窟群由红崖寺、朱林寺、三清洞、罗汉洞、殿湾等寺洞组成。寺洞相互依存,形态各异。云崖寺现存三层洞台,星罗棋布的大小窟龛以及各种栩栩如生的摩崖造像,仍珍藏寺内。第一层距地面约10米处,现在仅存的是一片约有500多方米的平台。原有三座庙宇,上为佛殿,侧分别为菩萨殿和禅房,殿内塑像十分精美,但后来庙宇被毁。第二层又高出10米,是一条长达200多米的石庵,凿有八座窟龛,现存17尊造像,大都是北魏、北周时期的作品。其中最为精美的是2号、4号窟。在三层洞窟左上方有一直径2米的石洞,距地约高60米左右,多白云洞。在云崖石峰左方,还有一些中小型窟龛。龛内均为泥塑造像,属秀骨清象风格,似为北晚期到西魏之作。从崖上一方黑书题记和保存完好的藻井,可知明代曾对这几个窟龛进行过修饰。

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镇,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始建于北凉时期(401年—433年)。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禅窟1座,窟前寺院遗址28处。现存较重要的洞窟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为穹隆顶、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明、清两代喇嘛教盛行,同时还有道教也以文殊山为圣地,以致多数的洞窟都加建窟廊或殿堂。

文殊山石窟是中国早期佛教遗存,位于凉州模式石窟的范围内,是研究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河西地区与西域的佛教建筑、艺术关系有重要价值。其壁画具有河西地区早期洞窟壁画的布局特点,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则是敦煌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现存的西夏时期的壁画是研究西夏佛教及其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昌马石窟

昌马石窟座落在玉门市昌马乡水峡村西面南北长约500米的山崖中央,离地面约25米。石窟向南距乡政府约5公里,向北到玉门镇及312国道约70公里。该石窟开凿于五代宋初,后历元明又有续凿和修复。原有石窟共计24座,分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分布在昌马乡水峡村的上窖山和下窖山一带。

昌马石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姊妹窟。从洞窟的壁画和雕塑内容看,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其中渗透了较为浓厚的佛教思想;从洞窟开凿形成上看,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及新疆的石窟寺相似之处很多;从艺术价值上说,其彩绘和彩塑的手法新颖,形象逼真,风格色丽,大多数壁画入选《河西石窟图谱》,其精彩壁画还常做为《中国美术史》的封面出版;从洞窟的壁画和雕塑内容看,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其艺术手法,与敦煌及新疆等古丝绸之路的石窟艺术手法极为相似,有些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也许是同时代或同类型的工匠所绘。1981年,昌马石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个庙石窟

五个庙石窟是敦煌石窟群之一,位于今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城北20公里处。发源于党河南山(祁连山支脉)的党河,经肃北县向北流去,其下游灌溉着敦煌绿洲。党河上游的肃北县及其周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敦煌的南大门,唐宋时期在今党城湾附近设有紫亭镇或紫亭县,由敦煌(沙州)管辖,控制着通向南山吐谷浑、吐蕃的交通要道,而且这里水草丰美,易于放牧,所以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敦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甘肃境内的石窟基本沿丝绸之路,以及古代重要的交通线路分布。根据甘肃石窟的地域特色,可把其划分为河西、陇中、陇南和陇东四个石窟群。这些石窟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延续时间长、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中国石窟寺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应该说与敦煌石窟在石窟艺术表现、佛教发展史、历史研究等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转载自《缘圆敦煌》)

本文为武威市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整合内容。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武威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或致电:0935—2211772,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Hash:e720ce7d48ef6ffab663fc277aa5ada69ca5466b

声明:此文由 武威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