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 | 2017年宁夏青铜峡鸽子山史前遗址考古发掘

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网站

原发布时间:2017-08-02

鸽子山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5月12日,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再次开展考古发掘,本次考古发掘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北京大学联合组队联合进行。除此以外,还有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山西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共计16人参加。

一、工作情况

(一)对鸽子山第10地点东部核心区域第一扰乱层,用2米大筛网进行水洗,挑选被扰乱层中的遗物。以60厘米为一个深度,往下清理,高度为4米。主要有磨制石斧,石锥、细石叶、石核、石片以及鸵鸟蛋皮、方解石装饰品半成品等。筛选的遗物可以对比地层中的遗物,极具参考价值。

发掘区原始地貌

对扰土层进行水筛

水筛

发掘区扰土层清理完毕

采集石锥

采集方解石装饰品半成品(中间未穿孔)

(二)在第二文化层,布方发掘,1米×1米,200个(详见布方示意图)。同时,在第二文化层进行网格状采集浮选土样,并且对重点遗迹进行采样。在第二文化层底部出土有较多的石制品。

2017年鸽子山遗址发掘布方示意图

第二文化层底部出土石器

第二文化层清理完毕

(三)在第三文化层,工作方法与第二文化层相同。为黄色细砂层,约2m厚,含大量锈斑和植物根孔,下部出土较多石制品,出土一石磨盘残断,发现火塘和灰烬遗迹等。

发掘区第三文化层浮选土样采集

第三文化层出土石磨盘

(四)第四文化层,该文化层是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遗迹分布最密集,遗物最丰富的层位,在第三文化层和第四文化层交界处,开始大量出现各类炭屑密集区和火塘,以及去年发现的疑似火塘的现象。

目前为止,共计清理火塘20个。火塘形状以边缘不甚整齐的圆形和椭圆形为主,直径在70—130厘米。土色为灰黑色土,上部疏松,火塘中心部分土质有胶结,较黏,但仍为砂质土。火塘内主要包含为烧石,大块木炭,红烧土,石制品与动物化石较少。对重点火塘均采用二分之一的解剖方法,了解火塘内堆积情况。

火塘9999发掘解剖情况

清理火塘

在火塘周围分布有12个大小各异的疑似柱洞的遗迹现象。平面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直径在10—20厘米之间,深度15厘米至30厘米,有些疑似柱洞向内倾斜。其内土质为黑褐色砂土,较黏,与火塘内类似。部分中部及底部有烧石,含大量木炭块。底部土质较周围硬,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排列分布。发掘方法与火塘相同,均采用二分之一解剖法。

疑似柱洞平面分布情况

疑似柱洞

在火塘周围,分布有数量较多的动物化石,主要有肋骨、下颌骨、动物牙齿、头颅骨和角等。

测量动物化石

目前所揭露的第四文化层无疑是当时人类活动的一个区域,大量的用火遗迹和可能为临时住所的柱洞遗迹,大量动物化石以及各类石制品,显示出当时人类在鸽子山的生活场景。在这个活动面的南侧,发现一件石环,不仅证明了这类器物的准确文化层位,而且显示出鸽子山时期的人类已经能够娴熟的运用钻孔技术。

发掘出土的石环

二、公众考古活动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保护文化遗产,考古工地接待了刚参加完高考的青铜峡一中的同学们。6月24日,学生们在鸽子山遗址发掘现场了解田野考古的基本知识,亲自参与发掘实践。

高考学子参与发掘

三、业内交流与媒体活动

(一)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存世在青铜峡四眼井西夏遗址调查之际,来遗址检查工地开工情况。

朱所长在现场听取发掘汇报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赵志军老师、王树芝老师以及刘欣益老师于7月19日来到鸽子山遗址,现场指导发掘和浮选工作。

赵志军、王树芝以及刘欣益在发掘现场

赵志军、王树芝指导浮选工作

(三)宁夏日报记者、银川电视台记者一行于7月19日、20日全程跟踪采访鸽子山遗址的发掘全过程,并且对赵志军、王惠民老师做专访。

王惠民接受宁夏日报记者采访

赵志军接受银川电视台采访

(四)2016年鸽子山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吴忠市博物馆石嘴山市文物管理所、灵武市文物管理所以及青铜峡政协等单位来参观考察鸽子山遗址的发掘情况。

Hash:efb7cac8ed2532a6d3902b9d0cba1c32e19824c9

声明:此文由 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