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治黄工程 遗迹修复保护工作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应秉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把握重点的基本原则。”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建议,加强治黄工程遗迹修复保护工作,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马珺认为,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联动机制。成立由水利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共同参与组建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专门领导机构,系统构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战略规划与体制机制,协调解决跨区域问题。其次,要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保障水平。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创新沿黄旅游景区和涉旅文物单位相融合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投入经营机制。加强历代治黄工程遗迹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适时建立治黄工程遗址博物馆。加强历代黄河文化典籍收集整理与数字化处理工作,适时建立数字黄河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中华先民从治黄到护黄再到兴黄,彰显了人水和谐的生态理念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凸显着中华民族的家国意识、民生情怀、历史使命、众志成城等理念,对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挖掘亟待加强。”马珺说,我们要梳理好中华文明的黄河文化基因,在“黄河故事”的叙事方式中从社会、经济、环境、科技等不同角度解析黄河文化内涵,打造彰显黄河文化精神的文化品牌,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传递具有中国价值理念的黄河文化,提高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郑州全媒体记者 赵文静

Hash:0465777e567e7f86f41bb5f773228256cf3d6422

声明:此文由 中原网-郑州晚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