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故事丨14年,他为烈士守陵

一帚,一锹,一老人

3月31日,一场春雨润透了天地河川,细雨绵绵中,群山蒙上了一层薄雾,苍苍茫茫,仿佛人们被浸润的心情。

贺兰山烈士陵园里,一排排苍松翠柏就像经历了一场洗礼,显得更加肃穆庄重。当天一大早, 石嘴山市第十七小学等几家单位来到这里,向烈士敬献花篮,举行悼念仪式。孩子们面对烈士纪念碑宣誓,整齐而清亮的童音,仿佛在群山里回响。

一拨一拨的人们在烈士纪念碑前鞠躬宣誓,又陆续离去。雨落在那些花篮上,让花色更加鲜艳欲滴。园区里成排的桃红杏白,也怒放着它们娇艳的生命。

整理群众敬献的鲜花。

在大家不注意的陵园角落,守陵人周道明忙着做他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打扫卫生、修剪树枝、除䓍施肥、擦拭墓碑……下了雨,没法扫地,他就来回查看,哪里有水冲下来了,会不会冲坏地基;排水不畅的地方,要赶紧疏通一下,水太大恐怕会淹到开春刚种的小树;雨水不干净,墓碑要好好擦拭……

周道明指着身边的桃树说:“这是前年裁的,你看看,都开花咯!还有那边,你看,那些柏树修得多整齐,看起来舒服得很。”周道明就像夸自己的孩子一样,炫耀着他亲手种下的花花草草。对每棵树,他仿佛都记得当时栽种的情景:“这棵是人家不要了的,我拿回来栽上,这棵是栽的时候没有压实,我又重新压好……”62岁的周道明显得有些唠叨,有时候是在给记者介绍,有时候就像是在自言自语:你看你看,这个地方还是没有搞好,雨停了要赶紧把土再整整……

擦拭烈士墙。

没雨的日子里,清晨五点多他就会起床,“我要赶在八点以前清扫完呢,这个时候就有人来了。”他说的有人来是指有单位或个人前来参观吊唁。

扫地声每天按时响起,整个陵园区域清扫完毕得两个多小时。“这里风大,沙土多,每天都得扫,一天不扫都不行。”周道明告诉记者。

一帚,一锹,一老人,成了 贺兰山烈士陵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别看是一个人的工作,却一点也不清闲,有时候忙完了想起吃早点,都快到中午了。

守护陵园,常讲烈士故事

贺兰山烈士陵园精巧雅致。位于石嘴山市 大武口区北武当生态旅游区的北部,北靠贺兰山,山下是市区,视野宽阔。从国家煤炭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为新型生态城市,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正是烈士们浴血奋战,才换来今天的岁月静好。

贺兰山烈士陵园有一座高2.3米、宽2.15米的纪念碑,碑体正面“贺兰雄鹰”题词,由原兰州军区政委、开国上将肖华将军题写。

在贺兰山烈士陵园长眠的英烈中,李双双、任天才的事迹最为感人。他们都是石嘴山人,在当地从事革命工作,被国民党杀害,牺牲时都很年轻。

李双双是 平罗县高仁镇(原陶乐县五堆子乡)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贩碱经商为掩护,一次又一次地及时把情报送到三段地工委。1946年在陶乐县被逮捕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整修一新的墓区。

烈士任天才是 惠农区西永固乡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任天才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经过半年多的折磨,他仍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对前来探望的四弟说:“我是为了咱穷人过上好光阴才遭到敌人迫害的,国民党的日子长不了。我死后,你不要难过,用张席子卷回去就行了……”临了,他还嘱咐四弟任天佑到鄂托克旗去收拾他的遗物,实际上是暗示四弟到那里参加革命。当天,年仅28岁的任天才被国民党枪杀。

“还有为救落水同学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李芳。李芳是平罗县崇岗人,牺牲时年仅14岁。”周道明对这些故事都记得很熟。老人的女婿蔡树志告诉记者,家里人在一起时,老人就常常讲起烈士们的故事……作为一名在石嘴山本地长大的人,这些英雄故事也经常激励着蔡树志。

“这里睡着的都是烈士,我不能离开”

周道明14年前来到这里时,正值陵园初建时期,树木花草都很少。周道明看到哪块有空地,就种一棵树,看到哪块需要平整,就自己动手。碎砖块、沙土垃圾、剪下的树枝,他就蹬个三轮车运走。领导和同事们都喊他“周叔”,都夸周叔种树的成活率高。

“干惯了农活,闲不住嘞!我在这个地方工作,就当是在自己家里干活一个样。”离家多年,周道明的四川口音依然很浓重。

作为陵园守护者,周道明的工作看起来没有什么起眼的。但是把陵园当成“自己的家”这句话,却让人心生钦佩。

精心栽植的桃树开花了。

种树并不是他的职责,可是,14年来他义务种树2000多棵。每当有相关部门的领导来这里检查工作,他总会提些建议:这里应该再砌一道石台,这里应该再修整一下……在烈士墓区有一道水泥台,就是在周道明建议下建起的,不仅拦住了洪水和沙土,也使得这片区域更加整洁美观。

在石嘴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罗浩眼中,周道明有着能吃苦、勤快忠厚等优良品质,“周叔这个人一点私心都没有。”罗浩说。

罗浩告诉记者,烈士们生前抛洒热血,死后魂归故里,后人对陵园精心守护,是告慰英烈,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所以,对守陵人的选择很慎重,既要完成工作任务,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国情怀。局里定期会给陵园购置一些劳保用品,周叔平时用起来总是很节省,如果没有用完,他都会说,还能用,不要花钱买。

仔细擦拭烈士墓碑。

“其实劳保用品也就是手套、肥皂啥的,多存一点也可以,但周叔不愿意占这点便宜。”

自2008年来到陵园后,晨曦日落,四季更替,14个年头,5000多个日夜,周道明时刻守护在烈士陵园,从未远离过。女儿女婿在大武口工作,有时请他到家里吃饭相聚,他总是匆忙吃完饭就赶着回来。

“陵园不能离开人。”周道明不止一次地告诉记者。

问他为什么?

“这里睡着的都是烈士啊,我不能离开。”周道明回答道。

说起长眠的烈士们,老人一直用的是“睡”这个词,就像他们是家里的亲人一样,累了,“睡”着了。词虽简单,感情浓厚。

守陵8次获奖,他乡亦故乡

周道明的老家在四川遂宁。2008年汶川地震时,家里的房子被震塌了。老人投亲靠友来到了石嘴山,机缘巧合下,当起了烈士陵园的守陵人。他说:“那个地震大啊,房子都震塌了。我在地震中没了家,在这里又找到了一个家。我很感恩呢!”

有时候群众来吊唁时,周道明也会在旁边听讲解员的解说,虽然听过很多次,他总会像第一次听到一样感动。“那些牺牲的烈士好多都好年轻哦!他们太不容易,我守着这些孩子也有意义。”他说。 

贺兰山烈士陵园全景。

远离城市,最近的超市也得开车半个多小时,生活不是很方便。周道明每隔一两个月下山一趟,采购些生活用品。山下的城市繁华热闹,山上的陵园只有清风明月相伴,不免孤独和寂寞。

周道明的女婿是石嘴山人。老丈人守护烈士陵园,他隔一两周就会去一趟,在看望老人的同时,也经常读读烈士们的英雄事迹,思想受到了很大震动。在他眼里,老丈人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陵园的花草树木,他都当一条小生命一样去守护,这是对生命的敬重和敬畏。

临别时,周道明大声对记者说:“只要我还能干得动,我就愿意继续干下去。”

春雨下得越来越绵密,打在脸上,与泪融在了一起......

14年来,贺兰山烈士陵园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烈士英灵在这里得到了安息。来到陵区工作以来,周道明曾8次获得年度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厚厚的证书悄悄藏在衣柜底层,经记者询问提醒后他才找了出来。

皴黑的双手打开证书,火红的封皮上金色的“荣誉证书”四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记者手记:

说起长眠的烈士们,老人一直用的是“睡”这个词,就像他们是家里的亲人一样,累了,“睡”着了。词虽简单,感情浓厚。

个头不高、面容朴实的周道明,走在街上,没有人能留意到他。就是在陵园,人们凭吊烈士的时候,也几乎注意不到他。

在没有建起值班室时,老人就住在烈士纪念馆一楼拐角的一间小屋里,没有取暖设备,屋里冬天阴冷,夏天闷热。后来条件好点了,有了电炉子取暖。单位发的劳保用品,他省着用,没用坏绝不伸手要;从没有要求过涨工资,没有要求过提待遇……这些事情,周道明老人一个字都没有说。老人一再想告诉记者的,是这棵树活了,这棵树也活了,你看,这些松树排在烈士墓两旁,修剪得多好看……陵园的一草一木他都牵挂于心,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平凡的岗位依然需要不朽的意志。

周道明的工作看似很平凡,但平凡中透出坚守的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

老人的女婿告诉记者,老人的精神境界应该够得上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了。可老人总说,我不行,我还差得远。家里人对他的工作,也从一开始的简单理解,只完成分内工作,到感情上的升华,增强了对烈士的崇敬之情,转化为工作的动力,让平凡的工作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爱党爱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贯穿在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之中,这份朴素的感情,更加弥足珍贵。(宁夏日报记者 谢薇 文/图 实习生 魏宇/视频)

Hash:2159810b3752f37024c45e3f4a354d4b325b68e8

声明:此文由 宁夏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