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地名溯源

中宁地名溯源

中宁历史相当悠久,县境最早设置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是西汉初期的眴卷县。北魏时期设鸣沙县,北周保定二年(562年)设会州,州治在鸣沙县,这是中宁境内第一次设置州级行政建制。隋开皇十年(590年)设丰安县,隋开皇十九年(599年)在鸣沙设环州,辖鸣沙等县。唐武德二年(619年)置西会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置丰安县,贞观六年(632)改置环州。唐咸亨三年(672年)鸣沙县界内设安乐州,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在丰安县置丰安军,城址在今石空镇。唐开元初,在鸣沙境内置东皋兰州,安置铁勒浑部。唐大中三年(849年)改安乐州为威州,鸣沙县属之。

这一州县频繁更迭的局面到明代中卫以后才放缓了脚步。悠久的历史积淀留下了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的州、县、堡地名,主要有:

(一)州名

会州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设于鸣沙,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废。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又设,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废。

环州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设于鸣沙,取“大河环曲”之意,大业三年(公元635年)废。

安乐州又名长乐州。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设于鸣沙县界内,安置由青海迁来的吐谷浑部落。

威州 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灵州节度使朱叔明收复安乐州,改名威州。辖鸣沙、温池二县。

雄州唐于废丰安军城(今中宁石空镇一带)设置,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徒承天堡,五代中废。

皋兰州唐开元(公元713-741年)初设在鸣沙县内,安置归附于唐的铁勒浑部。

鸣沙州元初置,属宁夏府路。

(二)县名

眴卷县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前设(治所在中宁新堡镇一带)。取“不圆如眴瞪视”之意。东汉废。

鸣沙县西魏置。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置鸣沙镇。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设县,初属环州,后属灵武郡。唐代仍设县。以“人马行径此沙,随路有声,异于余沙”而得名。

丰安县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治所在今中宁石空镇一带),后废。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析回乐县地置丰安县,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并入回乐县。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于丰安境内置丰安军,属朔方节度使。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以后,曾两次移鸣沙县治于丰安城。

(三)堡(城)名

张恩堡在牛首山西麓,距黄河1公里。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建堡。1967年,青铜峡水库蓄水后淹没。据传,建堡时本地出过一位张姓将军,人称张军门,有祖田48亩,筑为堡寨,供人居住。居人感其恩,号堡为张恩。民国年间,马鸿逵主政宁夏后,欲人之恩马而不恩张,改名彰恩。

永兴堡胜金关之东,黄河北岸。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建堡。清代黄河河道北移,堡城塌于河。未塌之辖地,为今余丁乡永兴村。

张义堡在黄河北岸,今张义沟东。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建堡,设把总防守。清乾隆年间裁堡时,其地划归石空堡管辖,后塌于河。

铁桶堡在黄河北岸,自治区属国营渠口农场场部之南。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开始筑堡,至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筑成。1967年青铜峡水库蓄水后,居民搬迁,堡址平为农田。堡东有渡口称老鼠嘴,是鸣沙古渡的北岸码头,也是北往宁夏,南通平、固、兰、靖之要津。

宁安堡今宁安镇,为中宁县城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宁安得名缘自北魏、隋、唐以来黄河水运、南北交通的开发。黄河南岸叫丰宁渡,北岸叫丰安渡,两个码头人来车往,络绎不绝,日趋繁忙兴旺,至西夏这里已发展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路要津。渐渐地,在丰宁渡附近出现了一个为来往商旅提供服务的城镇,人们用合成命名的方法,去其相同的首字,取其不同的末字,合二为一,一个新城镇宁安就这样出现了。明代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筑城时称其为宁安堡。随着宁安之名日兴,丰宁和丰安逐渐从人们的口传中淡化消失。

新堡位于县城东南。新堡是新宁安堡的简称。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黄河洪水南侵,直逼宁安堡城,巡抚崔鹏奏朝廷准于南迁,于是在宁安堡东南1.5公里处筑新宁安堡,后因河道北移而两堡并存。为了使两堡名称有所区别,方便民众生活,人们称原宁安堡为宁安堡,新筑成的宁安堡为新堡。沿用至今。

石空堡在黄河北岸、县境西北部,因坐落于余丁乡双龙山南麓的石空石窟而得名。

枣园堡位于县境东北部。因当地盛产红枣而得名。枣园的红枣又称金丝枣,以色艳、肉厚、味甜、核小而驰名。清中卫知县黄恩锡在《中卫竹枝词》中咏道:“亲串相遗各用情,年年果实喜秋成。永康酒枣连瓶送,蒸枣枣园夙擅名。”

恩和堡在县城以东,明代万历年间筑城叫威武堡,俗称四百户,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中卫知县姚恪“以其地民性强悍”,好“抗粮”,从教育感化计,应知皇恩守法,改名恩和堡。

鸣沙城位于县境中东部。鸣沙历史悠久,自西魏(公元535—557年)至元代屡设州县,西魏始设鸣沙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明代仍称鸣沙州。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重修鸣沙城。明末清初,由于黄河河道南移,鸣沙州城塌于黄河。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其名称的来历是人马行径此沙,随路有声,异于余沙,谓之鸣沙。地名因沙鸣而来。后来,由于灌区扩大,沙丘逐渐减少,声音也随之消失了。

(四)其他地名

舟塔位于县境西,因境内有明代所建宁舟宝塔而得名。塔何以叫做“宁舟”?民国时期有人根据民间传说整理如下:“但云早世纪,此系北海滨。泛滥有洪水,人烟不见踪,洪波涌宝塔,到此忽停宁。从是波涛息,自兹草木兴。先民思其意,建寺以塔名,寺壁当舟壁,塔峰是桅峰。”舟塔遂因宁舟宝塔而得名。

白马今乡级地名,位于县境东北部。明清时称白马滩,因境内原有白马寺而得名。

大战场位于县境西南天景山北部,清水河以南。相传为北宋元丰四年,宋夏两军的交战之地。清《中卫县志》有元丰战迹的记载。群众俗称大战场或战场滩。

关帝位于县城北部。黄河北岸,因境内旧有关帝庙而得名。

东华因境内原有清顺治年间所建的东华寺而得名。

康滩位于县城西北。原系黄河河道。明清时期,黄河中有个沙洲由康姓人家垦殖。那时沙洲在主河道以北,属石空堡管辖。后来主河道北移,沙洲逐渐向南扩大,终于与南岸连成一片,形成今日康滩。

长滩位于县城东北。长滩原是黄辛七滩中一个较大的河滩,因地形狭长故名。

长鸣位于县城东北。因西邻长滩、北接鸣沙而得名。

胜金关位于县境西部与中卫分界,距县城隔河二十公里,海拔1284米。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胜金关系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始筑,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重修。因其地处贺兰山南麓,为贺兰山西出蒙古的四条通道之一,傍山临河,扼河西皋兰交通咽喉,形势十分险要,所以夸张地比喻胜过金徙、潼关,取名胜金关。

长山头位于中宁县城南约20公里处。清水河谷中间,有一道与清水河同一走向的山梁,名叫长山,长山的南端就叫长山头。

烟筒山位于县城东南部,距恩和镇13.5公里。南北走向,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平均海拔1490米,主峰烟筒子海拔1725米。东面山势平缓,西面较陡峭。山峰多而零乱,主峰烟筒子耸立于群山之中,形似烟筒,故名烟筒山。

Hash:f74f0f3f4af6b4d063874bee5b6a9bfc0958f072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中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