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庙“文以载道”匾额考证与赏析
武威文庙“文以载道”匾额考证与赏析
武威文庙“文以载道”匾额,用隶书题写正文,楷书题款,背景为绿色,正文为白色,款文及四角装饰花纹为金黄色,整体感觉文字搭配别致,色彩艳丽又不失端庄。
一、匾额书写悬挂的时间
匾额书写悬挂的时间是“宣统建元己酉秋季”,也就是1909年秋天。宣统(1909年-1912年2月),是清朝第十二位、清军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则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溥仪登基,次年(1909年)改元"宣统"。清廷改元宣统,寓意"宣宗之统绪",指亲缘血统来自清宣宗(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清政府代表经过南北议和后,于1912年2月9日向清政府递送了有关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修正案。隆裕太后代表清廷认可了这一条件,并于2月12日以太后名义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位。根据优待条例,"宣统"年号停止使用。
1917年6月底,在张勋的拥戴下,溥仪于7月1日第二次登基,通电全国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张勋复辟召致全国反对,7月12日,段祺瑞组成讨逆军讨伐,张勋的“辫子兵”战败,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破产。
二、敬献匾额者贾坛等人
根据题款,敬献匾额者有十人:段宝森、赵万清、马振科、高仰海、宋镜川、李莹、高自卑、贾坛、胡应瑗、张钺。
文庙匾额中还有一块“斡旋文运”,是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高自卑书写的。
这十个人中,目前知名度较高的当属贾坛,在武威城区留有贾坛故居。根据贾坛的身份,尚且排在第八位,可知十人均为当时的士绅名流。
贾坛故居,建于民国19年(1930年),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原来位于凉州区北大街中心巷34号,因城市建设需要,整体、原貌搬迁于武威六中西侧。
故居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故居为土木结构,双套四合院。外院由街门、倒座和东西厢房组成。
故居街门面阔一间,装板上有“望重长沙”匾额。匾额由曾任凉州知府、甘凉兵备道的王步瀛于1919年题写。此时,王步瀛已经告老还乡,可见王步瀛与贾坛交情匪浅,离任后还有来往。
贾坛(1862-1941年),字杏卿,武威县城关镇人。贾坛的父亲常年经商,家境富裕。贾坛兄弟三人,哥哥贾坤在光绪25年(1899年)中举。弟弟贾垣一生从商,民国初任武威县商会会长。相对而言,贾坛却是大器晚成,他在1902年才中了秀才,还被封了个文林郎的头衔,那时他已经41岁了。此后,由于贾坛在商业和社会民生方面的出色表现,民国初至民国20年,任武威县参议会参议员,同时接替弟弟贾垣担任武威县商会会长。
贾坛出身于商贾之家,能书善画,酷爱金石文物。贾坛为武威地方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他创办凉州实验农场一处,并担任农会会长,振兴武威农林事业;在1928-1929年武威大旱期间组织赈灾济民;为教育事业带头集资,以解决办学经费;积极保护文物,先后保护了弘化公主墓志、“元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残碑等珍贵文物,组织维修文庙。
(资料来源:李元辉《走近武威名宅——贾坛故居》)
三、匾额书写者王步瀛
匾额的题写者是“赐进士出身知凉州府事,郿县王步瀛”。如前述,王步瀛曾任凉州知府、甘凉兵备道,与贾坛关系匪浅,1919年为贾坛故居题写了“望重长沙”的匾额。据此“文以载道”匾额可知其为陕西“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人士。
王步瀛(1852-1927年),字仙洲,号白麓,晚号遯遯斋,又署息壤余生。先祖为山西洪洞县人,明洪武初年移民时迁入陕西郿县金渠镇河底村。步瀛自幼天资聪颖,入读之后,酷喜《四书》、《五经》,常以先哲为楷模,严律己身,应童试而连中附生、增生、廪生。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拔贡,一举由廪生升到国子监读书。光绪元年(1875)“乙亥科”举人。次年(1876)“丙子科”考中二甲进士,遂任户部河南司主事(正六品),后升员外郎(五品)。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时,王步瀛保护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到西安避难。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以李鸿章、奕匡为代表的清廷与英、美、法、德等十一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王步瀛随慈禧、光绪回京后,因功升任户部郎中、京察一等补御史。
王步瀛直言进谏,良策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触及了权贵,很快遭贬外调,就任常州(今江苏常州市)知府。王步瀛在常州府清廉从政,为国为民,政绩卓著,使常州大兴,颇受人民赞誉。
王步瀛在御史任内,曾上疏弹劾端方之子赃官得元。端方此时恰由陕甘总督调任两江总督,便存心报复,上奏朝廷请调王步瀛于“边要”。于是,他由江南被贬调到西北甘肃任凉州(今甘肃武威市)知府。在凉州知府任上,还护理(兼)甘凉兵备道、西北经营务处等职,据传共掌五颗大印,集一州军政大权于一身。王步瀛治理凉州卓有成效,名声斐然。
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政府邀请王步瀛出任甘肃省提学使(相当今之省教育厅长)。当时年逾花甲的王步瀛,以病老为由,七上辞呈,不愿出任,以此表示忠于封建皇帝。王步瀛由凉州回到眉县家乡,日与农夫为伍,安享田园乐趣,以书法、作诗、吟咏自娱教人,于民国16年(1927年)辞世。
四、“文以载道”的阐释
郭沫若曾有言:古人说“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文以载道”中的“载”是指装载,引伸为阐明,“道”指道理,泛指思想。“文以载道”出自宋代周敦颐的《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章是道的载体,就好像车是人的载体一样。如果车不载人,车轮和车扶手装饰得再好也没用。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h%uE0o)、程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周敦颐的《爱莲说》因为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广为人知,而通过对“文以载道”这块匾额的抽丝剥茧式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文以载道”这个成语,也是周敦颐的首创。
作者简介:赵大泰,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教育硕士,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编出版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 凉州贤孝之“三十六记”》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现供职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转自:凉州文化研究
Hash:e1285dae372e4ca4824daffd2ad3a61fb56ff7f9
声明:此文由 坐看云起时,李白笑我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