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六大遗址入选“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8000年前先民怎样出海捕捞?

长江中游商代最大铸铜遗址什么样?

1200多年前唐代将士如何戍边?

……

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揭晓了入选 “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六大遗址,分别为:

浙江余姚市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河南巩义市槐树新石器时代遗址

湖北武汉市郭元咀商周遗址

宁夏彭阳县姚河塬西周遗址

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

青海都兰县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是继三星堆遗址重大发现后,考古遗址盲盒的再次上新!消息一出,网友们激动不已:

话说回来,这六大遗址的考古挖掘,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哪些价值呢?一起来看↓↓↓

六大遗址细览

01

浙江余姚市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三七市村,临近河姆渡、田螺山遗址,是目前在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发现的首个贝丘遗址,也是目前所见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距今8300~7800年)。该遗址于2013年发现,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揭露面积750平方米。

△井头山遗址位置示意图

井头山遗址文化堆积总体顺着地下小山岗的坡势由西向东倾斜,堆积厚达2米多,分为12小层。井头山遗址发掘出土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等聚落遗迹,出土遗物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人工利用后废弃的大量动植物、矿物遗存。 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人工器物。

动物遗存中最多的是海生贝壳,有蚶、牡蛎海螺、蛤、蛏等五大类,其次是各类渔猎动物骨骸。

△出土贝壳

△出土海洋动物骨骸

井头山遗址的发掘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考古发掘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发源的重点区域。出土遗存和所处地理环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来源于宁波沿海地区,由此把余姚和宁波的人文历史源头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是宁波历史轴线的极大延伸。

02

河南巩义市双槐树新石器时代遗址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岸双槐树村南台地上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确认遗址现存面积约117万平方米。聚落结构布局基本清晰,发现大型祭祀坑、窖藏坑、陶窑、房址等文化遗迹,出土遗物丰富。

△出土彩陶

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遗址,东边为虎牢关,西边为黑石关,南边为嵩山,北边为黄河,周边分布有青台、汪沟、西山、苏羊、土门、妯娌等诸多聚落,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聚落群。

其中,大型中心居址建筑前两道围墙及两处错位布置的门道和加厚围墙的设计,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应是中国古代最早瓮城的雏形。该遗址发现的三重环壕,曲度一致,时代相叠,互不打破,工程量巨大,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一定的人文理念。

△大型版筑建筑遗迹局部

在该遗址发现的大量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丝绸实物等,充分证明53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

△出土牙雕蚕

此外,墓葬区内发现的夯土祭台遗迹,系仰韶文化遗址的首次发现,为开展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在祭祀制度方面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03

湖北武汉市郭元咀商周遗址

郭元咀遗址位于鲁台山北麓、滠水东岸之台地上,遗址以商代至春秋时期文化遗存为主。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郭元咀遗址的西北部进行了持续性发掘,发掘面积约1120平方米。

遗址堆积大致分三个时段,第一个时间段为花园庄期至殷墟一期,主要发现为铸铜遗迹,共揭露商代台基1处、炉基9处、房址1处、灰坑71个、烧土遗迹5个、灰沟8条、坑状遗迹18处;第二个时间段,揭示商末周初烧土遗迹1处;第三个时间段,发掘西周至春秋时期墓葬5座。

△大灰沟G7(西-东)

鲁台山郭元咀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与铸铜有关的遗迹和遗物,是长江中游地区近年保存最为完好、内涵最为丰富的商代铸铜遗址。发现的各类铜渣、陶范、坩埚壁碎块及炉基表明,遗址中至少包含精炼粗铜、熔炼合金与陶块范浇铸三类冶金生产活动。

△坩埚(炉壁)残块

结合遗址中广泛发现的沙层等遗迹现象,初步确定了与熔炼、浇铸环节有关的手工业操作链。

△冶铸生产区(K11)

此外,实验室分析工作初步揭示洹北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铸铜技术与中原都邑的密切关联。

04

宁夏彭阳县姚河塬西周遗址

姚河塬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北部,遗址面积约86万平方米,是宁夏南部及泾水上游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大型西周诸侯国都邑城址。

遗址水网密布,沟渠纵横,勘探发现较多的大型储水池,有干渠与这些水池相接,其与铸铜作坊、制陶作坊等关系密切,表现出该遗址人群非常重视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甲”字形墓葬(上为北)

该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以及甲骨文为代表的特殊文化产品,都显示其与中原分封的诸侯国性质一致,表明西周王朝对西部疆域的管理与东方地区一样,采用的也是分封诸侯,藩屏王室模式。

墓地出土青铜器

遗址内发现的较多刘家文化类遗存,以及先周文化、殷商文化、寺洼文化因素等遗物,反映了商周之际宁夏南部地区出现过复杂的人群转换及文化变迁,成为研究陇山地区与相关区域考古学文化广泛交流和联系的重要线索。

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了解西周国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与西北边陲地区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随着该遗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拓展中国早期文明的综合研究,同时对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过程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05

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州尉犁县境内的荒漠地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烽燧。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西立面景象

该遗址始筑年代为唐代,在唐代被称为沙堆烽,同时也是一处游弈所的治所,属于焉耆镇东境军事防线“楼兰路”上的一处基层军事管理机构。

△遗址全景(东北-西南

其清理的灰堆中出土遗物种类丰富,其中包含大量珍贵的纸文书、木牍。这批木牍、纸文书是近年新疆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资料。

△出土文书

△出土木牍

文书内容丰富,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许多内容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其中军事文书数量最多,内容详细记录了与孔雀河沿线烽燧有关的军镇、守捉、烽铺馆驿等各级军事设施名称。文书显示出各级军事机构正常运行,并通过“符帖牒状”、“计会交牌”等方式传递军情和政令,并对该地实施着有效戍守管理。

专家指出,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发掘实证了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统治,填补了历史文献关于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军镇防御体系记载的空白,为了解大唐西域军镇镇防体系、唐代军事制度、边塞军事生活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06

青海都兰县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 1982年考古发现并得名。

该墓葬为木石结构多室墓,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为墓园建筑,平面呈方形,由茔墙、祭祀建筑以及封土和回廊组成。地下部分由墓道、殉马坑、照墙、甬道、墓门、墓圹、二层台、殉牲坑、三层台、砾石层、四层台、墓室组成。

△2018血渭一号墓全景

墓道及甬道随葬有大量的绿松石、金箔、镶嵌绿松石的金象、彩绘人形木牌、金包木等,主墓室内随葬有金、银、铁、漆木、皮革、玉石、海螺等器物。此外,在祭台上的漆盘内发现未炭化的葡萄籽若干。

△出土遗物

其中出土的一枚银印章,由骆驼和古藏文组成,藏文大体意思是“外甥阿柴王之印”。根据印章可知,墓主人是阿柴王(吐谷浑王),而且自称为吐蕃外甥,与敦煌文献记载相合,是吐蕃时期吐谷浑与吐蕃政治联姻的重要物证。

△出土印章

通过科学发掘,确认该墓为热水墓群结构最完整、墓室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地上墓园建筑、棺床以及主墓室东西两壁用涂红彩的斗拱装饰,这些元素带有明显中原文化特征。

另外,墓葬出土的木构建筑模型、与道教相关的五色石、大量中原的丝织物,充分证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及影响力。出土的马具、铜甲、铁甲、漆甲等,与文献“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之所能伤也”(《通典·边防·吐蕃》)记载相吻合,对研究该地区的手工业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组织形态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科技学堂综合自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科技日报、@人民日报

戳·分享

戳·点赞

戳·在看

Hash:e3a1f06cbaa85b696fd8287fcc75e6cf2b3fb931

声明:此文由 科技学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