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营造丨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长城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3-10]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第一关 山海关 :

秦皇岛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明洪武十四年筑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此匾额长5.19米,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

第二关 黄崖关

津门十景之一的蓟北雄关,位于蓟县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上,又称蓟县“小雁门关”,北齐时建,明代重修。

三关 居庸关

居庸关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北京昌平区内,得名始于秦代。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燕国时已成为军事要隘,汉代已经颇具规模,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成吉思汗灭金即入此关,现存关口建于明洪武年间。

第四关 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自古便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始建于战国时期,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

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西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蒙古军破紫荆关逼近北京。

第五关 倒马关 :

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村,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年间,与居庸关、紫荆关合成为内三关。

第六关 平型关

于山西省大同灵丘县白崖台乡,明正德年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围900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关”三个大字。

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千人,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向日军发动攻击并取得全胜的战斗。

第七关 偏头关 ;

位于偏关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洪武年间修筑,明朝时,偏头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

第八关 雁门关 :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说到雁门关,人们马上想到宋代抗辽英雄杨家将保家卫国前仆后继的故事。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

第九关 娘子关

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现存关城建于明代,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十关 杀虎口关 ;

杀虎口关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是晋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也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明时称杀胡口。明朝时蒙古贵族南侵长城,多次以此口为突破点。 明王朝派兵出长城作战,也多由此口出入,所以起了这么一个杀气腾腾的名字。清朝统治者对蒙古贵族采取怀柔政策,将“胡”字改为“虎”字。由此杀虎口之名沿用至今。走西口就发生在此。

第十一关 嘉峪关

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先后经过 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壮观的关城。 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接天下第一墩,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1965年以关名建市。

第十二关 甘肃阳关故址 :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

说到阳关马上会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是自唐以后,赫赫阳关竟史书绝记。 阳关到底在哪里的问题,亦同玉关门一样,成了一个千古之谜。阳关为什么突然失载呢?这一点历史学家已经找出了答案,是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化之故。历代战争和大规模的开荒屯垦,破坏了这里的植被和水源,从而造成来自西南的风沙逐渐侵向东北。阳关绿州在无情地减小,人们抵挡不住风沙的危害,只好向东迁徙。大约在宋代,当阳关人全部迁出之后,阳关也最后被流沙吞没了。阳关至玉门70余公里,其间原有城墙相连接,今个别地方还有长城城墙遗址,长城遗址虽已很低矮,只几至几十厘米高,但烽燧遗址尚存。

玉门关遗址

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汉元封年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随即设立。

原文来源网络:本文转载篇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

Hash:4ba9d3cc4b6b456fdd78cba46fa0051805175a03

声明:此文由 中式营造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