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吕桑科村的前世和今生

一、地理位置

王楼镇吕桑科村地处王楼镇西北部,位于王楼镇6公里处,两个自然村一个行政村,村庄分为吕桑科和张桑科,两自然村相连,张桑科为于吕桑科村东侧,也称东寨外,简称东张。在东南有柳青支河蜿蜒穿过与安庄村相望;南与孙庄村接壤,村寨西有庙院落一座与魏邱乡原朱寨乡石坟新庄)村毗邻。一所学校座落在村南大路西侧,学校含幼儿园、小学、初中。2006年初中废除保留小学2019年取消幼儿园。1992年村里修通通往王搂乡的第一条宽5米长1500余米的柏油马路。2004年驻村扶贫工作队修通本村通往朱寨乡宽5米、长2000米的柏油马路。村极规划东西街3条,南北街5条,截止2021年春共修水泥马路9条,分别位于村东西南北方向,交通便利。村内地势平坦,总体走向村中心与张桑科较高,周围较洼,平均海拔4.03米。村南及村内有水塘20余处,呈不规则形状。老寨墙环抱村庄。

村庄占地面积233100平方米,拥有耕地面积3100亩,住宅区东西宽750米,南北长420米,占地315000平方米,合472.97亩。

二、村庄由来

山西战乱还是河南战乱有待考证。

元末明初,因山西四百万人口战乱频繁受破坏严重,加之当地“地狭人稠生计难”,而河南地广人稀(2百万人口)。明政府确为解决农民衣食不足,谋求由乱到治。于明洪武到永乐年间(1369---1403年)先后历时五十年之久,长达四十次之多。尤其是洪武22年(1389年)11月,从山西泽、潞二州就迁入延津移民19个堡。这是迁入延津移民最多的一次(延津县志有史料记载)。吕、张姓两家从山西洪同县迁移此地落脚,安家扎寨仍称吕、张两家,沿用至今。从吕、张姓两家搬来时,此地桑树繁多,因此把村庄名命为吕桑棵、张桑棵(科),后来人们把“棵”习惯改成写“科”。吕桑科、张桑科旧址起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村中有白碓臼为证。)

古代住宅安家讲究依水而建,风水良好,吕桑科行政村便是如此的一块风水宝地。一代代吕桑科人在此繁衍生息,百余年来不断发展变迁,直至发展如今的规模。

三、隶属和体制沿革

明朝及前清时期,吕桑科村隶属河南省卫辉滑县城西南自村里管辖,1958年底成立王楼人民公社。1970年,体制合并,改为王楼公社,吕桑科村属王楼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进行撤销人民公社,改建乡镇体制,吕桑科隶属王楼乡管辖,2000年,王楼乡被改为王楼镇,吕桑科村至今一直隶属王楼镇所辖。

四、演变

民族与姓氏吕桑科、张桑科村自明洪武二年(1369)山西省洪同吕、张氏迁至此地居住,经过长愈650多年的发展变迁,吕桑科村有杜、路姓氏。张桑科村有何、赵姓氏陆续迁入或其他方式并入,变动较小但民族成分单一,均为汉族居民。据2020年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全村人口1292口共260户群众中姓吕220户,姓杜1户,姓路1户。张桑科张姓10户,赵氏24户,何氏4户。

五、种植业

村内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以农为生。村内种植业历史悠久,但建国前由于社会制度的束缚,加以频繁战乱,农业生产的发展非常缓慢。直到1949年,村内粮食平均亩产仅为92.3公斤。“一年之谷,不足半年之食”、“百倍勤劳所获不及,则轻去他乡,甚有掣家以逃者”,这诸多历史记载正是旧时村内种植业者的生活写照。

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大力组织和发展农业生产。耕作制度由一年一熟改为一年两熟,不断增加复种指数,提高耕亩粮食产量。同时,减少或淘汰低产的粮食作物如高梁、谷子大豆,增种高产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花生等。油料作物则以花生取代,控制棉花、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1955年,粮食亩产达到159.0公斤,是1949年的51.72倍。

由于作物种子的不断更新,高产良种的普及与推广,1976年,粮食亩产达到230公斤,花生单产110公斤,蔬菜面积较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内农业迅速崛起,种植业在村内经济中的地位,成为支柱产业。

六、古会市场

借古会兴商是农贸市场的特殊形式,1992年以前,吕桑科村每逢每年农历6月15日举行古会是趁着附近赵丁村的古会待客。1992年经村委会领导研究决定将本村古会改为每年农历3月初9,会址自西向东至吕桑科村大街两侧,四乡八村的人都来赶会,走亲戚。期间,除烧香、拜佛、表演民间戏曲外,外地商贩与当地农民们纷纷运来各种商品进行交易。土特产品、牲畜、农具的交易最为红火,还出售各种小吃、衣服。这种交易形式一年一度,人称赶会,延至今日。

七、历史名人

吕桑科村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人才辈出,多出建筑包工头、教师、裁缝师傅。历史上,勤劳智慧的吕桑科村村民用独到的商业眼光和创业能力发展起了建筑工程队、裁缝铺、纺织、面粉加工厂、教育、医疗等商业门户。

从吕桑科村走出的名人更是不胜枚举,建1976年有担任有河南省驻山西建筑工程办事处的负责人吕耀和,因工绩突出屡获大同市建筑工程奖,1986年在党和乡政府的支持下在王楼乡周厂村东地(新农村)先后办起了棉织厂、面粉加工厂,其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和雷厉风行的致富方式名扬于周边乡镇。另外经他带起的工程承包商有吕耀南、吕化渠、吕清学、吕清山、吕清峰、吕敬然、吕新波、张书礼。教师:分别有吕明需、吕洪运、吕广华、吕化普、吕财旺、吕有德、吕建波、吕富田、吕建国、吕耀魁、吕耀洲、吕国忠、吕云凯、张继武。

裁缝师傅:分别有吕洪波、吕修田、吕化河、吕俊堂、吕印田、吕培仁、吕培信。

民国时期医生有吕墨林。1937年吕建国从医20多年。吕丙德医生1971至2012退休。吕进堂1998年至今行医。其次,吕际勤,1977年河南中医学毕业,曾在丰庄中心医院任院长多年,对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各项传统中医疗技法得心应手。

吕耀武担任王楼乡农村信用社主任,吕恩田担任王楼乡财政秘书。

这些奋斗在不同岗位上的吕桑科村民,精于业务,勤于奋斗,在工作岗位上兢兢兢业业,做出了一定的一定的成绩,受到了积极的好评。

此外,吕永洲:字春水,以字行,从1999年至今在新乡市教育局办公室工作。号春晓斋,养笺楼。少嗜丹青,性喜翰墨;书法甲骨文、行草书,国画以人物、花鸟为主,2008年出版有《春晓斋藏名家书画作品集》。嗜收藏,精鉴赏;收藏甚富,系国内著名青年书画信札收藏家,藏有清代及近现代名人书画与尺牍数百幅。2018年五月藏品—“文墨风华”专题展在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展览。早些年经常参加书画比赛,斩获诸多殊荣,近十余年闭斋潜心研究书画创作和名人书札收藏,作品被各大美术机构、画廊及收藏家收藏,多刊登于全国各大报刊、杂志。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收藏家协会会员。

吕清根1976年入伍,在部队从事放映电影工作,转业后仍担任放映工作6年。是老百姓公认的放映员。

八、风俗民情

吕桑科村村风俗简朴、道德、文明、向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越来越多的旧风陋习被摒弃。解放前的父母包办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被彻底打破,新风尚下提倡自由恋爱、和谐生活。旧时妇女在家庭、社会中没有地位,被迫裹脚等习俗也一去不返,如今的妇女参加竞选、担任干部,真真正正撑起了“半边天”。

吕桑科村历史先人勤奋耕作、勤俭持家,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靠传统的生产方式维持生计。他们以“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作为家教内容,倡导子女后被克己复礼,注重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传统美德教育。解放前,受传统风俗观念的影响,吕桑科村民多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为主,认为一家人和和美美在一起最好,因此村内院落为四合院样式较多,正方、厢房、偏房布局分明,家庭等级观念较深。解放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村民们逐渐树立起了“要想方便,一家一院”的思想,已经成为普遍的趋势。

九、 1970至2021年发展概况

1970村中集资办电。1987年村委会办起自来水至1989年。1999村里通上公交车至2007年。1999年村里通上电话。2000年遭受洪水。2001年用上手机,全村参加新农合。2009年有线电视入村。2019装上路灯。2010年用上电脑、智能手机。2014年镇里供上全村自来。2015年数字机顶盒网络电视普级。2020年燃气管网按装及村内大小坑塘承包。

十、发展近况

小麦、玉米、花生是吕桑科村的支柱产业,近年以来,由于受到新思潮的影响,村民从事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年青人在外从事第三产业的开发成效显著,村民收入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村貌的焕然一新和民风的积极上进。随着村庄林网、路网、电网的不断建设,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村级规划越来越走向正轨;随着村规民约以及其他各项民主条约的签订,村民民主工作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和推进村民参与政治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幅度也进一步增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历景下,在科学发展的有力指导下,一个由内而外美丽富饶、热情诚恳的吕桑村展现在世面前。

2021年03月09日

作者简介:吕俊才,1979年出年,自由职业者,爱好广泛,喜爱文学创作,作品有《老寨墙》、《月夜》等。

Hash:38ac796e2e553c4421ebf6566b28ec4bf058f5c6

声明:此文由 品读延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