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600余年,这座藏在游仙深山的古寺依旧向世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方志记:“马鞍寺,治东七十里金凤山下,乾隆戊申州庠生邱雨台记。”“金凤山,即马鞍山后脉,古有龙桥院在山阿。”

像马鞍寺这样的地方

须要两三天时间方可看个大概,

匆匆造访,不能知其全貌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去深入探寻

马鞍寺的前世今生

曾家垭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是全国美丽百家示范村之一。

马鞍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重修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是绵阳市区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

2013年3月,马鞍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鞍寺建于明代,毁于明末,重建于清乾隆年间,因座落马鞍山,故名。

↑↑↑马鞍寺全景

马鞍寺坐东北向西南

具有悠久的历史

马鞍寺建筑面积3100平米,占地面积6348平米,是总长115米,宽55.2米的闭合式建筑群。

呈中轴线对称纵向布局,从前至后以次是乐楼、戏场坝、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玉皇殿,两侧是贯通前后长达十三间的厢房。

整个建筑用材粗大,造型朴实,门窗雕刻素雅。大雄殿、观音殿的檐柱上均有装饰性斗拱,别致精巧,有着非常鲜明的四川地方特色。

马鞍寺以“五绝”著称,即乐楼、壁画、碑匾、古树和文昌帝像。

马鞍寺“五绝”之一:乐楼

乐楼系二层楼阁式建筑,清同治六年建(1867年),面阔三间13.05米,进深二间11.5米,为六翘角歇山顶抬梁穿斗木结构建筑,下部用高石础支撑抬空,远望若悬空的“蜃楼”,为“涪江八景”之一。乐楼中部向外突出,两耳室内收,平面呈“凸”字形。

寺前这座乐楼建于清同治六年,

是绵阳市乃至四川省范围内

保留最完整的清代戏楼之一!

当地的戏班子依然会在楼上唱戏!

马鞍寺“五绝”之一:壁画

马鞍寺壁画数量众多,为全川罕见。寺内建筑的挑、枋、壁间都绘有壁画。壁画内容涉及现实生活、神话故事、宗教题材、戏剧历史。比如钟馗降魔、刘海戏金蟾、太公钓鱼、吕洞宾戏牡丹等等。

大雄宝殿壁上绘有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等佛教题材的壁画数幅,仿唐吴道子画技,技法高超,用笔生动传神,有“吴带当风”之神韵。是研究戏曲发展史和传统绘画艺术以及佛教艺术的重要历史资料。

“精美的壁画是马鞍寺另一道景观

其数量之多在川内极为罕见

寺内凡是能作画的地方

马鞍寺的壁画却是典型的工笔画

马鞍寺“五绝”之一:碑匾

内保存有清代石碑十通,多为记事和布施功德碑,其中光绪七年(1881年)的义学碑,把当时在寺内办义学的宗旨,十二条学规都作了详细记载,其面向工农商的教学宗旨与科举制度大庭相径,是一份研究清末地方教育制度的有价值史料。

寺内,一棵有400年历史的香樟树根须上,又长出一棵小香樟树,老树虽已干枯死亡,新树却枝繁叶茂,与老树并肩,并为老树遮挡风雨。当地村民将这两棵树称为“孝心树”、“母子连心树”,也寓意传承,生生不息。

马鞍寺大雄宝殿建成于清乾隆年间,房檩上有乾隆十五年墨书字样。但大雄宝殿佛像为近作。

还有饱经数百年风雨仍栩栩如生的木雕↓↓↓

诗歌鉴赏

面对古柏,和几百年的风雨

这座前世跑丢的马鞍山

香火惨淡,我今生的东洋老兄

嘉靖年间伸出双手远远一握

在这座闭合式的老宅子里

几尊佛像坐了下来

我只拱手不语

兴学之碑在那里

我站在院子里 体会手上的余温

在每一棵树上发芽

信义在草丛里落地有声

薪火相传的老宅

从寺院到书院

东洋老兄有所不知

我也有所不知

临行前的马高镫短

只是古绵州的一声叹息

抓着一船涪江的号子

作者:黎 阳

原名王利平,曾用名禾俊、玉洁;黑龙江讷河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驻站诗人。《星星》诗刊编辑 ,曾主编《华语诗人》报、《华语诗人2005-2006双年选》《华语文学五周年诗歌精华选》,曾担任《黄河诗报》副主编、《情诗季刊》编委。 曾在《星星》诗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人》、《北方文学》等四十多个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获奖若干,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曾居天津十年,现居四川。

马鞍寺,在静寂的岁月里

这里很慢

(来源:相约游仙

Hash:83301a3d2b6c6160cbe9b043b76d93f217bab51a

声明:此文由 绵阳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