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岸边的“桃花源”─漳县三岔驿
能记住“三岔驿”这个地名,还源于明代学者杨慎的那一首《三岔驿》诗: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网络图片)
驿站是古时官员往来休息、信使饲马换乘的站点。这首诗用“三岔驿,十字路”发端,立刻使人联想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十字街头,从一个小小的驿站推想到辽阔的人生旅途。古往今来,在仕途上追名逐利的人,朝升暮逐,往往一梦醒来,命运就会发生变化。而不变的,是这驿站的长亭短亭,绿杨流水。面对这变幻的人事与不变的景物,能不让人长嘘短叹吗?
杨慎诗中的“三岔驿”在什么地方呢?
据《永乐大典·站赤》载,陕西凤翔府所辖马站九处,其中东河桥站,马一百三十七匹;草凉楼站,马一百匹;三岔站,马五十匹……
“站赤”,是蒙古语。明代改元代蒙古语“站赤”,仍称“驿”、“递运所”。古代驿传、递运所也要以皇帝诏书为准。如《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五》载:“洪武元年九月甲寅,诏改各站为驿”。卷一百二十八载:“洪武二十年十月置巩昌府三岔驿”。
△三岔镇在历史上因“东通武羌、南抵临岷、北达陇渭”而得名,其所属的县城在东汉时期被认为是“西陲屏障”而取名“障县”,在明代更名为“漳县”
这巩昌府即今甘肃省陇西县,洪武十二年,即1380年,巩昌府属陕西布政使司,也就在这一年,在巩昌府所辖地,朝廷设置了三岔驿。《明会典》所记三岔驿有三,即“漳县,三岔驿;凤县、三岔驿;镇番卫,三岔驿。”漳县属巩昌府所辖。由此可知,“巩昌府三岔驿”即漳县三岔驿。
据专家考证,杨慎,这位明代的大学者并未到过甘肃,他诗中所写的“三岔驿”,应该是陕西凤县的三岔驿。但漳县的三岔驿也因此诗蒙上了一层人文的光环。
(三岔镇 网络图片)
漳县的三岔驿究竟在何处?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杨正泰在其所著《明代驿站考》一文中这样记载:“三岔驿,属巩昌府漳县,明初置,在今甘肃漳县西三岔镇”。
殪虎桥可是个交通枢纽,向西南方向沿212国道可达鲈鱼关,向东沿省道209公路,即文殪公路,即可通向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三岔镇。殪虎桥有两座,一座在铁沟河上,就是我们现在通过的甘川公路上的这座石拱桥。但历史上真正的殪虎桥是在今殪虎桥村东面遮阳水上木混结构的那座便桥,可惜已损毁。当时这座便桥南通岷县、宕昌至四川,东达陇西、武山,西至临洮、兰州,连接着漳县的盐川古道。当时的人用一首诗来描述此地:“两河两路绕三山,三山紧拥锁此间。遥望此间疑无路,近知拱桥通四川”。
过了木场关,三岔镇已跃入眼帘。
△漳县三岔镇
这是一个精致的小镇,位于漳县城西15KM,漳河自西向东贯穿境内。为什么叫三岔呢?当地人解释说,因该镇位居烟坡沟、郗家沟、杂寸沟三岔口处,故名三岔镇。
这是一个明快的小镇,在冬阳下,天空是湛蓝的,空气是透明的,隐约间一丝柴火烟味飘过,更加衬托出这个小镇的生气。小镇中心街区称为中街,东面街区称为下街,西端街区称为上街。商店、饭庄、旅社、政府机关、学校、邮局、医院、银行分布在长街两侧。当地人把这条街也称为老街。在中街,商铺密集紧凑,店面作坊三位一起,大多保留了中国北方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也许是快到年关的缘故吧,老街两旁堆满各种年货,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老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个热闹。
△很难想象,林语堂《朱门》里的三岔驿就在这一带,那一段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同行的西藏大学讲师海芳女士则沉浸在林语堂先生所著《朱门》里对三岔驿的描述:“……一条河川由湖面向西北流去,进入起伏的谷地,和旧洮州相连接。三岔驿的杜家大宅隐蔽在南边的幽径里,四周都是山岩,坐落在半里高的陡坡上。屋后一片丛林,可通往陡坡地另一面的沼泽地,整个大湖就像是一块隐秘的绿宝石……”
(古堡内两位老人 网络图片)
那么明代所置的三岔驿究竟在何处呢?王东博士认为,有可能就在清代所置的三岔堡内。如今三岔堡寨遗址犹在,位于三岔村四社,距三岔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约100米。根据考古测定,该堡寨为清代所筑军事防御设施,北纬34°52′56.2″,东经104°19′58.3″,海拔高度2090米。堡寨为长方形,东西长90米,南北宽80米,墙基宽2米,门宽5米,残高3-6米,面积7200平方米,系黄土夯筑,夯土层厚12厘米。这处清代的堡子,应该是在宋代三岔堡的基础上建的。根据史料,宋代的三岔堡置于熙宁四年,即1072年,纯军事性质机构。三岔堡与它相距十里的石门关互为依托,为当时著名关隘,是宋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纷争的界岭。此外,宋朝还在三岔堡西边依次设立了“木场关”、“遮阳铺”、“酒店驿”、“木栏寨”等军事要塞,共同防卫着宋王朝的西部边陲。
(散落在民居间的驿城残存的城楼 网络图片)
三岔镇的老人把三岔镇上街靠山一带称为“城背后”,这是因为三岔镇曾设过“驿城”的原故。但“驿城”究竟在何年呆所设,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而在三岔镇吴家门与寺崖头之间又一村叫“衙门下”,这里曾建有驿站和邮递所得原故。
也许,“衙门下”村才是真正的“三岔驿”所在地。
为何这里叫“衙门下”呢?村里一位老人说,古代这里是一处大驿站,是官家的。这周围一带都由驿站管理,所以叫“衙门下”。老人还讲了一件趣事,说当年古县城被水冲毁后,风水先生曾将县城选在了这里,也就是“衙门下”。但到了晚上叫一狐狸精将风水先生插的木牌衔在了三台山下,因而将县城建在了三台山下,也就是现在的漳县城。还有一种传说是,古城峪县城水毁后,曾选了两个建城地,一是三台山下,一是衙门下。因为两地风水都好,不好取舍,后来以“称土”的办法确定。相同体积的土,那个地方的土重,就将县城建在哪里。结果三台山下的土重,因此将县城建在了三台山下。
这个传说如此迷人,让我们确信,此地就是当年的三岔驿。当年商人、官员、信使等选择巩昌府至洮州(今临潭)卫路,就从通安驿出发,行90里,就到了这里—三岔驿。在这里住宿一晚,第二天出发,走70里到酒店子驿,再走80里到岷州卫岷山驿,再行45里到西津驿,再行90里就到了目的地—洮州驿,那里朝廷设有茶马司,边境贸易十分兴隆。
清代监生董绍孔有诗云:
“寂寂深山里,迎人谷鸟呼。
野花香驿路,客马入青芜”。
这精炼的诗句描绘出了三岔驿无尽的诗意和清幽。
(1992版的《朱门》封面三岔镇的特色秧歌剧 网络图片)
孙海芳女士也触景生情,咏诵了明代诗人王云凤的《三岔驿题壁》:
“长安已恨庭帏远,又去长安大路西。
八月石田初秀麦,数家茅屋不闻鸡。
山深易晚云生顶,路僻多秋草至脐。
何日挂冠归去好,太行山下一枝栖”。
王云凤为陕西提学副使,写了许多陇西、定西的诗。此诗有可能写的就是漳县的三岔驿。咏完这首诗,海芳女士更加确信,林语堂《朱门》里的三岔驿就在这一带。文中的主人公杜柔安和李飞在这里有一段风花雪夜的爱情故事,而杜柔安的父亲,清朝的翰林杜忠,就在这里隐居。
△漳县的贵清山群峰林立,怪石如云,万壑松涛。峡谷云腾雾绕,珍禽随处可见,奇秀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的确有一种宁静的美丽,尽管是冬日,暖暖的阳光下,你可以透过历史的云烟,你似乎可以看到昔日街市的繁华,那种繁华充满人情味。那一扇扇雕花的窗棂,铭刻着春花秋月,记忆着老屋温暖的烛光以及庭院里的鸡鸣犬吠,温馨地留存着那缕蓝色的炊烟……
网络上漳县吧里有一篇小文,文中这样说:“漳县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小县城。嫁给漳县人,你可以活的很精致。没事钓钓,转转街。心情好了,浪浪贵清山,遮阳山,少了很多世俗的纷扰,多了几分安然自在……”
这里的平淡与宁静,不正是古人所期盼归隐的“桃花源”吗?
来源:丝路明珠网
2元
Hash:1d0dd474dafcfbf58bfdbd31861dc9d5b28d86b3
声明:此文由 掌上漳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