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盐井——茶马古道上的千年画卷
盐井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
芒康县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东南部,川、滇、藏三省交界处,横断山脉腹地,境内高山连绵,金沙江、澜沧江穿境而过,属大陆性高原立体型气候
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复杂,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东与四川的巴塘县隔江相 望,南与去南省德钦县毗连,北、西与西藏昌都地区的贡贡觉县、察雅县、左贡县相连。
芒康盐井位于芒康县纳西民族乡,距县城 107 公里 , 214 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海拔2300 米 左右 。
芒康盐井古盐田已有1300年历史,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距芒康县城120多公里
它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端,位于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是滇藏公路上云南进入西藏的第一站,东北与四川巴塘相邻,南与云南德钦接壤,西与西藏左贡县扎玉、碧土、门孔等相连,气候相对炎热,盛产青稞、大麦、玉米、小米等农作物,以及苹果、梨子、石榴、核桃、西瓜等水果。
“盐井”是由于产盐而得名,盐井藏名为“擦卡洛”,“擦”即意为盐,就是生产盐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 , 这里有纯朴的民俗,当您看到房内的钟乳晶盐,一定会把 您 引入水晶宫的世界,展示在您面前的是一道自然、美丽的大奇观。
盐的生产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 最古老和最原始的 。制盐是盐井人民的生存之本,是盐井人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有盐田3454 块,从事制盐劳动的纯盐民有 64 人,农牧劳动和制盐兼营劳动的人有 2013 人 。人从梯子向下深入到洞底几米至十几米的深处,将卤水背上来倒在盐田里,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水份逐步蒸发,完后就是盐粒,晒干运入市场 进行 商品交易。
盐的销路比较广,除销往西藏昌都的贡觉县、察雅县、左贡县、八宿县、芒康县、林芝的察隅县外,还销往四川的巴塘县、理塘县、康定县,云南的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等地。
主要是以盐、粮交换的方式为主,特别是牧区最喜欢盐井的盐,说牲畜吃了此盐身体长的较为结实、肉多
盐井是块风水宝地 ,盐井村就驻扎在山神的怀里,因为这里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过去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现 在是国道 214 线的必经之路。历来就是各种商品集散地。
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
盐井的铁链木桥自“茶马古道”开通至今,是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解放以前,那里集聚着很多来自云南德钦、芒康、昌都、四川巴塘等地的马帮群,交易各种物资,主要有藏族的盐、羊毛、羊皮、绒毛、青稞等东西和汉族带来的茶叶、哈达、瓷碗、布匹、红糖、白砂糖、粉丝、大米等商品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 3 — 5 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
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
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
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洪水季节,卤井将被淹没掩埋。昌都地区准备将其列为受到保护的“盐井盐田博物馆”。
盐井盐田位于芒康县南部的纳西乡和曲孜卡乡,“盐井”名字来源于盐业生产,“盐井”这个名字是由于生产盐,并将卤水从澜沧江边打井开采得名。
盐井藏名语为“察卡洛”,“察”藏语意为盐,就是生产盐的地方。盐井目前生产盐的有二个乡,即纳西乡、曲孜卡乡
盐井的盐业生产目前仍处于原始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由此也产量也不高,年总产量(二个乡)仅达70万余斤。从事盐业生产的就有320多户,有2700多块盐田。
由于地质、土壤等的条件差异,盐井生产的盐以澜沧江为界,有很大的差别,江东的纳西、上盐井
盐田出产黄盐,江西加达、曲孜卡生产的盐为红盐。
盐井盐业生产方式在目前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晒盐方式,也是最原始的晒盐方式,不仅生产工
具原始,方式也是最原始的,纯属于天然的风干。
盐民从澜沧江边的盐卤水井中以木制筒背上卤水倒在各自的卤池中风干浓缩,再倒在盐田进行风干,结晶成盐。盐业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主要副业来源。
盐井盐田是世界上独有的一座人文景观,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一座古老文化,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处自然和人文溶为一体的世界奇观之一
汹涌澎湃的澜沧江两岸的斜坡上有一群群平房式的建筑,房顶上铺盖着一层白雪晒盐,这就是盐田。
走进盐田,盐民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背着木桶运着盐卤水而过,她们长年累月无数次在这条条险峻的小道上背着木桶踏着澜沧江湍急的节奏,沿着祖先的足迹,在狂呼怒吼的恶劣环境下,勇敢地无畏地追求着生活,延续着生命。
深入盐民的生活,她们生活朴素、勤劳、纯朴、善良,生产方式独特、原始,盐田所处的地形险峻,气壮雄伟,真可谓是世界上独有的风景线。
进入盐田看到房顶的洁白盐晶,房内钟乳晶盐,引入于水晶宫的世界,穿入于密密的的立柱
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给人于无法想象的惊奇的感受。
在沿江两岸近500米的狭长地带,绵延分布着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登高俯瞰,盐井热气腾腾,盐田银光闪烁,二者与湛蓝的澜沧江水和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其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勤劳、朴实的盐民,纯朴的民俗。盐田下面钟乳晶盐千姿百态,置身于中仿佛进入了水晶宫的世界,穿梭于密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感觉,带给人无法想象的惊奇
茶马古道上的明珠,纳西族人称其“察卡”即盐井,“察”是食盐,“卡”是洞眼。
层层的盐田气势雄伟,盐民们沿着祖先的足迹,走在崎岖险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劳作,在延续生命的同时也创造着世界上独特的景观。
盐井的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仍完整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更为神奇的是采
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 加工技艺,但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呈红、白两色。
盐民在澜沧江两岸上层层叠叠建起几千块盐田,每次灌满卤水,两三天就能在每块盐田上收获结晶盐10来公斤。
盐井盐田是世界上独有的人文景观。盐井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是云南入藏的门户,现有滇藏公路纵贯境内,北接川藏公路。是西藏到沿海的最近路线。东有沙江,西有澜沧江,中有中岩曲河。
位于西藏昌都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的盐井天主教堂,是西方与藏族建筑艺术的罕见结合,其内部装饰是典型的哥特式高大拱顶,天花板上绘满了《圣经》题材的壁画,而外部则呈“梯”字形,是藏族民居常见式样,只有建筑外墙正中的大十字架提醒着人们这是一所教堂
沿岸建好的盐田静静伫立,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工艺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Hash:ad52d52a2e4635c81cfa62e8255a3ffb40a06d5d
声明:此文由 文旅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