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 让昔日“古城村”绽放新颜

近年来,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成为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并有越来越多的人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其中。与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同步,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工作。

黄平县谷陇镇岩门司古城墙遗址

坐落于黄平县谷陇镇清水江河畔的岩门司,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这座始建于明代用于屯兵的军事城堡,几经湮灭于历史长河中。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文化保护的力量不断聚集,昔日的“历史遗迹”得以容光焕发,重新浮现在人们的面前。

岩门司古城墙遗址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古城墙下的岩门司村已演变成一个新型农村:一条条宽敞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一幢幢木质民宅伫立在山间,一盏盏太阳能路灯与青山交相辉映,一张张亲切笑脸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新乡村画卷。

岩门司村航拍

走进岩门司村,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古老的正城门,由坚石砌垒的城墙围着整个村寨,这里曾经是清朝军队屯兵的军事要地。岩门司1982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命名为“贵州省第四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年来,随着黄平县对岩门长官司城实施抢救性保护修缮,修通旅游公路,新建旅游接待中心,该村乡村振兴旅游业初具形态,现在的岩门司村通过发展稻田养鱼,脐橙种植等产业,依托平寨水库,发展清水江沿江精品旅游观光带,带动沿江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岩门司村一角

岩门司村依托古城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增加集体收入。该村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展稻田养鱼,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2018年,岩门司村成立了黄平县谷陇镇岩门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参与入股,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利益联结农户136户706人,年户均分红1000元以上。

穿村而过的清水江

正在稻田养鱼示范基地的村党支部书记田淋文介绍,目前岩门司稻田鱼养殖基地面积共有75亩,鱼种是本地的稻花鲤鱼,今年预计年产量达两万多斤。年关将近,从凯里、黄平、台江等周边县市各路客商前来预定采购。

岩门司村养殖的稻花鱼

除了发展农业产业,岩门司村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一直以来,苗族传统芦笙制作一直是岩门司村浦江组的传统产业,多年来,该组村民依靠制作芦笙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在芦笙制作工匠石德往家,他正在调试芦笙音质,为即将出售的芦笙做最后的调试工作。据石德往介绍,制作一副芦笙需要15至30天,售价大概3500至8000元之间,通过制作芦笙一年下来能够赚到3万元以上。

岩门司村芦笙制作第九代传承人石德往在进行芦笙表演

石德往是制作芦笙的第九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只有保护好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振兴。”,为此,他想把这门手艺传给孩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

如今,岩门司村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出一条靠乡村旅游和发展特色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强村富民路子,昔日的古城村已经演变成如今的现代化新农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正海

通讯员 杨忠

编辑 石含开

编审 沈安永

Hash:1b48d4572d2a94b1f3cedb234cd3f82f20b7e92d

声明:此文由 天眼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