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留住古城记忆的水工程

卫爱玲 钟长春 邹鑫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屏列江山随地转,练铺淮水际天浮”。“运河之都”——淮安,自古是黄、淮、运交汇之地,明清时期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中枢”,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天下粮仓”的美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今天的淮安,四水穿城、五湖镶嵌,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闻名全国,是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

淮安市里运河防洪控制枢纽工程,是建设在中国大运河淮扬运河段上的一条具有防洪、排涝、调水、旅游等功能的水利工程,是传承与保护大运河水利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的工程典范,也是无比璀璨的淮安市古运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程建设紧扣文化之脉

里运河淮安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国家级及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里运河文化长廊、总督漕运公署、税关遗址、河下古镇运河博物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清江大闸清晏园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分布两岸,承载着淮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和人文气息。

2010年,经淮安市委市政府批准,淮安市水利局实施建设淮安市里运河防洪控制枢纽工程。该枢纽工程坐落在淮安城区段里运河上,由上游的北门桥控制工程和下游的堂子巷控制工程两座“姊妹闸”组成,两工程相距16.8公里。北门桥控制工程为一座孔径30m的节制闸和桥宽25m的闸桥结合。堂子巷控制工程包含1座孔径30米的节制闸、1座大(2)双向抽水泵站、1座宽34米的交通桥及4座三层四方形古典楼阁。工程于2016年底完工验收。该枢纽工程通过对两工程的联合调度,御淮河洪水于主城区之外,使主城区免遭洪水威胁,降低里运河汛期水位;同时在非汛期,保证城区段里运河有一定的景观水位,使城市与水亲密结合,打造水韵城市,有效改善两岸交通条件。工程建设中,淮安市水利部门深入发掘与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精心设计,优质施工,使水利工程充分彰显出淮安运河文化的历史底蕴。

二、工程建设彰显文化之光

淮安市里运河防洪控制枢纽重要组成——北门桥工程,坐落在里运河上,它曾经是清江浦古城北门进出的过河桥梁,由一座里运河上的水上浮桥演变而成。数百年来,北门桥坚强地矗立在古运河之上,在风雨洗礼中四季轮回,见证着清江浦的历史更替和沧桑变化,赞颂着新淮安的奋斗崛起和改革开放,显现着大运河的人文底蕴和发展轨迹。

重建北门桥,是淮安市保护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尤为重视水工程与水文化的融合,做到水工程、水文化同步设计、同步建设。为了与呼应城市文脉,桥梁栏杆采用青石材,栏板双面雕刻,图案中除《清河拱宸》采用原清河县城拱宸门复原图外,其余图案均选自清道光年间江南河道总督完颜麟庆所著《鸿雪因缘图记》中与清江浦地区有关的水利风貌图,充分还原淮安的历史风貌。而桥上四座仿古桥亭则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命名为拱宸亭、会漕亭、瞻斗亭、怀恩亭,并设置匾额、楹联,创建清江浦北门桥碑记。

北门桥建设中,在里运河南岸发现清江浦城墙遗址,淮安市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合力保护,采用原位展示的方法,将水利工程涉及范围内的清江浦北城门及城墙遗址挖掘清理,在城墙遗址上方设置栈桥进行保护。遗址保护建设不仅定义了清江浦古城在现代城市空间的位置,还在与周边交通衔接配套功能的同时,增设可供人们驻足、观赏、体验等活动的滨水景观空间,既提升了城市的文化知名度,又为里运河文化长廊提供重要的文物支撑。

淮安市里运河防洪控制枢纽下游工程——堂子巷工程,紧连淮安旧城,比邻周恩来总理故居,接近古邗沟入淮处,位于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与里运河交汇处。在漕运时代,由此南下,可直达长江;由此入淮东下,可直达黄海;由此向西北,可经由古清口辗转而入中原;由此溯淮而上至泗州,而达汴、洛。在里运河堂子巷控制工程基坑开挖时,发现位于里运河东岸的明清砖工墙。据文物部门考证属于明清时期的水工遗迹,具有挡洪、护堤作用,与洪泽湖大堤同属古代运河水利工程遗存,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遗迹位于里运河常水位以下,原地保护难度较大。经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对本工程范围内部分砖工墙,采用临时搬迁、原位复建的方法进行保护,保证了水工程与水文化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在堂子巷工程建设中,水利建设部门采用闸站桥阁四位一体的仿古风格,与北门桥结构、功能遥相呼应,而建设规模和水利功能更大。为了吻合“运河文化长廊”的旅游景观带风格,堂子巷工程四座桥亭分别命名为“望江亭”、“达海亭”、“通泗亭”、“会汴亭”,以一工程四桥亭浓缩淮安在漕运史上的繁华盛景,既充分发挥工程效力功能,又展现古城历史的厚重深邃。

三、工程建设铸就城市之魂

今日的里运河防洪控制枢纽工程,是淮安城市古运河文化地标,是淮安努力实现“河清湖晏”的水利之魂。它是水利工程与运河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是里运河文化长廊上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景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淮安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逐渐形成,传统水利观念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水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内涵的要求。淮安水利人立足防洪保安本职,在保护和建设好大运河的工作中,主动转变思想观念,更多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精神文化功能。里运河防洪控制枢纽工程建设就是这一观念的践行与创新,是落实“水安全、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四位一体要求的体现,不仅保证了城区段里运河防洪及改善交通等要求,同时又为里运河众多文化节点提供了水生态水环境保障,并有机运用水利工程建设充分体现运河文化特色,擦亮城市历史文化符号,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作者单位:淮安市水利局)

Hash:74b775972524e1c74787b8bfd844f1ef865142c7

声明:此文由 幸福江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