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茂兴有一支杨家将后裔

肇源县茂兴镇站人杨氏,其第十代后裔杨兆行从1985年开始,历经近20年的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茂兴杨氏的来龙去脉,原来在古驿茂兴生活了300多年的杨氏家族,竟来自北宋杨家将。

最近,山西代县枣林镇鹿蹄涧村现已78岁的杨树远老人,给肇源县茂兴镇的杨柏森发来一封信,确认他编辑的《茂兴杨氏族谱》已与山西《杨家将》并谱,从而正式承认了茂兴杨氏为杨家将的后裔。杨树远,北宋名将杨业第三十八代后裔,他的儿子杨泉思,是代县统战部副部长,主管杨家将遗址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与茂兴杨柏森同为杨业第三十九代后裔,可谓同宗同代兄弟。至此,肇源县茂兴镇杨氏族人的由来尘埃落定。

杨家将故事广为传颂

谈到杨家将的故事,茂兴退休老人杨柏森津津乐道。“我们的祖先就是北宋杨家将!”他自豪地说。

据专家研究,杨家将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800多年了,主要讲述了北宋名将杨业及其子孙们抗击辽国和西夏侵扰中原的故事。其中关于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的传说都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作依据,但许多故事情节却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想加工出来的。

对杨柏森来讲,杨业既是杨家将的第一代,也是他的第三十九代祖先。他说:“杨业原名杨重贵,陕西华阴杨氏后裔。天下杨氏归华阴,我们的老祖宗也不例外!”

杨业,北宋名将。他和他的子孙血战沙场,防御辽国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后人。986年,宋太宗分三路北伐辽国,任命潘美为西路军总指挥,杨业为副帅,率领西军出雁门关。起初,西路军进展迅速,连克四州。但由于东路军失利,宋军按照命令撤退。当潘美、杨业撤军至朔州南面的狼牙村时,杨业见辽兵势盛,不宜同辽兵征战,主张绕道而行,避开正面强大之敌,于途中的石碣谷布列3000强弩,再以骑兵援于中路,这样就可保证撤退的宋军安全撤走。但这个作战计划遭到潘美等人的反对,监军王侁竟指责杨业遇敌有意不战,怀有异志。杨业气愤地说:“我不是怕死,只是认为时势不利,不能让士卒白白死亡而又不能立功,既然你们指责我不去死,我就死在你们之前好了。”说完就带兵向朔州进发。临行前,杨业老泪纵横地对潘美说:“我此去必定要失利,我杨业本是北汉降将,按理早该死了,但是皇上不杀我,反而让我带兵,我不是故意放着敌军不去出击,而是想寻找战机,争取立功以报国恩,今天诸位指责我有意避敌,我杨业一定先死于敌人手中。”接着他指着陈家谷口说:“请你们在此布置步兵强弩,分左右两翼准备救援,待我杨业转战到这里,你们就用步兵两面夹击相救,不然,将会全军覆没。”潘美答应了杨业的请求,但见杨业没有回来,就领兵离开谷口。当杨业率部同占绝对优势的契丹兵作战,辗转退至陈家谷口时,却没有援军。杨业仰天长叹:“这回我们是必死无疑了!”将士们抱头痛哭。当契丹追兵又蜂拥而至时,杨业身边仅存100多名将士,他感到再战也是徒劳,便命他们自寻生路,若能生还也好回去把这次战斗的情况向宋太宗报告。众将士为杨业的真诚所感动,都不愿离去。这时契丹兵越围越多,最后杨业部下全部壮烈殉难。杨业受重伤被俘,后绝食3天,死于被押解至燕京的途中。

杨家将第二代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史载杨延昭是长子,因为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认为他就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仍担任防御辽国的边疆将领,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后卒于任上,终年57岁。而茂兴镇杨氏族人的先祖,就来源于杨延昭的第二个儿子杨允广。茂兴镇杨氏族人寻根

杨姓何来?一个神奇的传说是这样讲的:公元前397年,一个名叫伯桥的婴儿诞生了,可是他的两只手掌却紧紧地粘在一起,百日之后,两掌突然分开,左手纹为木,右手纹为易,两手掌纹合起来,恰好为杨。当时的周王因为他父亲有功,封他为杨侯。他能力超群,治理有方,人们称其为杨伯桥,他就是后来华阴杨氏的先祖。

传说虽然美丽,毕竟远隔数千年。作为茂兴站人八大姓之一的杨氏第十代传人杨兆行,1946年就读于东北大学历史系,1952年任国家某机关政策研究员。1985年离休后,开始了寻祖的艰难历程。他和他的族人们历经近20年的调查研究,足迹遍及全国许多图书馆,在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寻访过程后,终于揭开了茂兴杨氏的来龙去脉,原来300多年生活在古驿茂兴镇的杨氏家族,竟来自北宋杨家将。

茂兴站人杨氏始祖为杨时盛,他和他的兄长杨时茂曾经作为吴三桂的士兵,参与了反清叛乱。失败后,哥俩一起于1684年被遣送到黑龙江驿站站丁。

杨兆显等人的调查表明,茂兴的杨氏始祖杨时盛,是明朝“三龙起义”首领之一杨化龙的第四代玄孙。1585年,播州土司杨应龙因不服明朝廷辖制,带领兄弟杨兆龙、杨化龙率众起兵^造**,提出“不要贪官污吏,不受辖制,拒绝纳贡,自我生存”的口号,坚持反抗斗争达29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的“三龙起义”。他们的起义最终被明朝平定。杨应龙战死,杨兆龙被擒车裂,只有杨化龙一支逃入少数民族地区,躲避掉了追捕,留下了一支杨氏后裔。

据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当地的杨姓族谱记载,杨化龙是杨贵迁的23世孙。杨贵迁是杨业之孙杨允广的儿子。1035年,杨允广奉旨出巡广西,与当时播州安抚使杨昭叙家谱,方知同为华阴杨氏后裔,时杨昭无子,杨允广便将其子杨贵迁过继给杨昭为子,后来杨贵迁做了播州安抚使,从此,杨家将一支后裔自山西太原正式迁往云贵,定居播州。为了表示继承先辈遗志,杨贵迁的第十三代后裔,当时播州军政长官杨粲特地为后世子孙制定了十条家训,记载在家谱上。

他的家训内容为:

尽臣节,隆孝道,守萁裘,保疆土,从俭约,辨奸佞,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慎刑罚。

杨粲的坟墓现在贵州遵义市东南10公里的龙坪区,被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址。

追本溯源3000年

从茂兴杨氏后裔的始祖杨时盛开始,设立的排辈谱系共有27个字,依次为:

时正英宗权福朝

万青兆明俊

世殿永熙英

忠良传家本

承荣立轩庭

茂兴杨姓至今已传到“世”字辈,即第十三代,在茂兴已繁衍生息了300多年,主要分为两大系,以杨时盛的两个居住位置不同划分。西街杨正晏一系为西晏,而居住在东街的杨正芳一系为东芳。现在,两系留下的后人已经达到4000人。而杨时茂的后人后来则在齐齐哈尔北部马蹄岗落地生根。据老辈杨氏后裔回忆,解放前,杨时茂的后人曾到茂兴寻根访亲,却遇到茂兴站杨家的一个糊涂人,一问三不知,一推六二五,其人便怏怏而归,此后,两地杨氏后裔一直没有联系。在修谱的过程中,许多老人对此耿耿于怀,准备与齐齐哈尔北部的马蹄岗杨氏后裔联系起来。

目前,当地杨氏后裔辈分最高的为第九辈———“青”字辈。记者在当地采访时,特地拜访了已经77岁的杨青儒老人。老人仍然保持站人待客的老习惯,坚持要记者坐到炕上。

这位老人对于家族修谱功不可没。老人这一支杨氏后裔,历代以看守家庙为业。1947年,由于刚刚解放,土匪横行,老人的父亲杨万姓偷偷地将家庙中自己这一支系的家谱抄录下来,此后,一直由老人保存,从而成为今天杨氏后裔修续家谱最重要的参考资料。记者在他那里亲眼目睹了几种杨氏家谱,但可惜的是,老人千辛万苦保留下来的家谱,现保存在儿子那里,而老人的儿子不在家,因此,记者与这珍贵的族谱失之交臂。

据茂兴地区杨氏第十代后裔杨兆行、杨兆显两兄弟20多年的研究考证,茂兴杨氏自西周时期受氏封姓,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追本溯源,从周武王姬发的第三个儿子唐叔虞起,至杨业为64代;杨业至茂兴杨姓“兆”字辈为39代、“世”字辈为42代,自杨姓第一代的唐叔虞开始至茂兴“世”字辈共计106代,总计3150年。经茂兴杨氏后裔杨兆景、杨兆行、杨兆显和杨景森(兆字辈)等人研究,由杨柏森具体加工,最后形成的《茂兴杨氏族谱》把这完整地记载了下来。

杨家将后裔再立新功

杨家将为国家统一而血战沙场,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在他的后裔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清朝进行雅克萨战役时,杨时盛作为茂兴驿站的站丁,传递情报,往来穿梭于古驿站之间。而他的兄长杨时茂,则参加了1685年5月对沙俄的第一次雅克萨战役,并立有战功。据《八旗通志》载,当时清朝军队的藤牌兵旗官杨时茂等率部进攻城南,杨时茂率部赤裸身体跳入护城河,直接攻入城南,作战很勇敢,但无一人伤亡。

茂兴驿站的杨氏家族也流传一个抵抗暴虐的故事。解放前,很多杨氏族人聚居在茂兴的东南街上,当时,一个人称“老狼”的地主也来东南街买了所房子,这个人爱占便宜,开的铺子卖给小孩糖块,都要少给。至于邻居,都受他的欺负。在他的宅院周围都是杨姓贫困人家,可谓是狼入“杨”群。

一位名叫杨万力的老人想,不能让狼入“杨”群,得想法赶走狼。狼不怕羊,可怕什么呢?想来想去,他知道该怎么办了。他把四个儿子叫来,分别给他们起了个代号:老大叫洋枪,老二叫洋炮,老三叫洋火,老疙瘩的名字卡壳了,低头一看,院子里有只铁桶,好,就叫洋铁桶。起完名字,还规定儿子们必须听他发号施令。当时,老大、老二恰好住在老狼的西院,杨万力带着老三、老疙瘩住在老狼的东院。从此开始,每天天不亮,杨万力就起来,叫醒老儿子上房,手拿洋铁桶使劲敲,这时西边的老大也上房喊号,老二手里端着一支土洋炮,隔三差五朝天上打一炮。老狼坐不住了,火冒三丈,上门和老杨评理。老杨回答:“我们是庄稼人,哪有不起早下地的,我这是天天喊他们起来干活。”时间久了,杨家父子天天如此,敲山震虎,搅得老狼不得安宁,只好搬走他处,离开了“杨”群。

中国成立前后,古驿茂兴杨氏后裔出类拔萃者更是不乏其人。如杨景森参与了国防建设,并成为两弹一星工程的具体指挥人员之一,因此被授予国防科工委金质奖章,享受副部级待遇;杨兆行任中央某机关研究员、杨兆显任空军某部师参谋长;杨志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清川江战役”,荣获集体功臣称号……

就是在我们大庆油田的建设中,也有杨家将后裔的身影,他们有的做教师、有的做技术员、有的做干部……尽管他们没有像老祖宗杨家将那样轰轰烈烈,但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们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可以说,茂兴杨氏作为杨家将后裔,当之无愧。

结语

记者在茂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采访的时候,恰好赶上一个结婚的场面。这里,曾是萧太后的故乡,沙场上与契丹人鏖战了三代的杨家将,他们终其一生,也没有占领当时辽国的一寸土地,他们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天,他们的后裔已经扎根在辽国萧太后故乡的土地上了。也许,今天结婚的这对新人,祖宗就是当年你死我活的对手。

Hash:1afa8d7fbd063e836924290eed0520b40e267c3e

声明:此文由 佚名_48819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