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城往事 | 上世纪,这种交通工具火遍内江,可惜已成历史

上世纪初、中期,内江少有汽车交通工具,内江的运输工具以轿子、鸡公车、黄包车等为主,尤其是黄包车。黄包车,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两个约一米高的大轮子中间,架一个轮椅式的客座,两根长木杆支撑在前,拉车人在两根木杆中,双臂挽杆拖着车或走或奔,平稳自如。

黄包车的鼎盛时期

86岁的刘忠荣老人回忆,当时他不到10岁,已经挑着担子上街卖“炒米糖开水”,常常见黄包车夫奔走于大街小巷,他们夏天穿土布衬衣,冬天穿长衫,肩上搭一块毛巾,腰间绑一根带子,穿着草鞋,拉客人的时候,就把长衫撩起来,嵌入腰带,方便行动。

1874年,黄包车从日本引进到上海/ J( Z6 {' M, J3 n! S

资料显示, 1874年,黄包车从日本引进到上海。因从日本引进,故当时沪人又称之为“东洋车”。

1899年,传入内江

1899年,黄包车传入四川。随着川渝、川鄂、内乐、贡威等公路的建成,逐渐传入内江。

1936年,内江城区的黄包车发展到379辆

1936年,四川公路局规定黄包车登记发照,资中车站从球溪至银山镇,共发110辆;内江车站从银山镇至椑木镇发300辆;椑木镇至荣昌安富镇发79辆……

据资料显示,当时以内江城区的黄包车最多,发展到379辆,主要云集在半坡井西门桥、南门外等一带揽客。那时的铁匠街(现叠象街)除了几家铁匠铺外,几乎家家户户都以拉黄包车为生。

1940年,城内运输区黄包车达到1255辆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汽油限量供应,黄包车成为主要客运工具。1940年,城内运输区各车站黄包车已达到1255辆。

黄包车费用

客人可以一次性付清,也可以包月、包年,起初用铜钱或大洋付费,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付款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据《内江地区交通志》记载,1937年,黄包车在内江各个县区收费情况不尽相同。内江县是1到2仙(货币单位),资中县为1.5仙。

黄包车夫的艰辛

老人的回忆'

“黄包车夫多出身农村,他们没有像样的房屋,日子过得十分清苦。”罗开模介绍。

那时,大同街、桂湖街菜市都有城墙围着,河坝街桥头也足够宽敞,黄包车夫、搬卸工人等劳动群众就挨着墙壁搭帐篷、建吊脚楼,住房前边是街面,后面是院子。

83岁的市民熊寿天老家在东兴区柳桥乡,对于黄包车,他也有着较深刻的印象,他说:“解放初期,我来内江城区,看到很多黄包车,都是木头轮胎。多年后再来,几乎就没有看到黄包车了。现在,东兴区修建了黄包车雕塑,还能让我找到一些过去的回忆。

上缴各种费用

他们的收入还要上缴养路费、税收等各种费用。

据《内江地区交通志》记载,民国时期,各总工会强制工人普遍加入职业工会,否则职业工会不得派其工作;乡镇保甲调查户口时,不予职业登记,视为游民。所以,当时凡从事人畜运输及搬运装卸的工人,都必须加入“挑挽”“力夫”“驮运”等行业工会组织,并按规定缴纳会费。

1940年,资中县政府关于《县总工会经费征募办法》规定,会费分为入会费以及月费两种,入会费每会员不得逾10元,于入会时缴纳;临时费,为特别事宜之需要进行征募,如果不够还得增加。

黄包车业的没落

内江黄包车业从没落到绝迹,经历了数十年时间。

随着时代发展,出行方式也不断改变,自行车摩托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让黄包车等人力车业逐渐没落。

据《内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八辑《内江的“的士”与“黄包车”》一文记载,改革开放后,内江城区黄包车逐渐退出,被公共汽车以及出租车替代。

内江出租车第一人,便是一名叫何祥玉的女性。

1989年春,何祥玉深入社会作细致的市场需求调查,她了解到当时内江的汽车客运受国营公司独家控制,乘客排长队,车上十分拥挤,难以满足广大乘客需求。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经营前途大有可为。她买回了一辆小轿车和国营公司的中巴车竞争,成了内江第一个的士运营人。

在她的带动下,内江的出租车一天天猛增,而人力黄包车逐渐淡出视野。

Hash:da45335bd4f2c68d78a1cef18b25a4b2e6cab631

声明:此文由 大千社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