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内江看过来,这些梯坎你都走过吗?
内江老城区,很多石梯串起了上下城的通道,现隐匿在城区的“山”中,尤其以梅家山最多。可以说,石梯坎是内江老城区特有的风景。
这些石梯坎,多是由石头修砌而成,长期风吹雨淋、人来人往,将它们磨得光亮平滑,鲜少人走过的地方已经长满青苔。
按照地势高低,连接低处和高处的石梯,内江人习惯称为高梯坎,尤其以国画大师张大千出生地——芭蕉井旁的一段高梯坎最为出名。
梯坎上的光影
在这些石梯坎上,你能看见老奶奶背着背篓慢悠悠走着,也能看见老大爷们围坐在梯坎旁下象棋,还能看见年轻夫妇牵着小孩漫步石梯的情形……
这些依山而建的石梯坎,每一阶都有故事,它们见证了内江城市的发展变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些石梯坎为内江老百姓居家、出行提供了方便,时值今天,许许多多的石梯坎仍在发挥作用——
石梯坎的由来
在市中区城西街道公园街社区,这里有一条巷子,巷子名叫“大梯巷”。从名字我们不能看出,这条巷子与石梯坎有着颇深的渊源。
穿过人声鼎沸的半坡井农贸市场,就到了大梯巷。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这里就是芭蕉井,国画大师张大千出生的地方。
大梯巷梯坎
沿着高高的石梯坎向上攀登40余步之后,右手边,青石灰墙、枣红色石刻、几株芭蕉……这就是内江最近新打造建成的一处特色文化地标——张大千出生地原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还有这里的石梯坎,有人叫它“高梯坎”,也有人叫它“陡梯坎”。
“高”、“陡”就是这段石梯坎的主要特征,梯坎旁的砖楼房鳞次栉比地顺着阶梯“生长”,高低错落有致,在梯坎旁边的平坦位置,随时能看见人们坐在躺椅上,悠闲地摇着蒲扇;一些老人在为棋盘上的象棋走“车”还是“马”而沉思着。
爬完100余步大大小小的梯坎,就到了热闹的上南街,一段梯坎连接了两个繁华的地带,但这段梯坎是安详宁静的,和两头的闹区形成鲜明对比。
85岁的老人赵开富在梯坎旁住了30余年,对这段梯坎有着深刻的记忆。他说:“好早就有了这个梯坎,以前的梯坎全是石头砌成的。”
关于石梯坎的来历,居民们告诉记者,内江旧城区依山而建,这一带是梅家山,原来是一道陡峭山梁,为了方便人们出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人们铺上石板,有了石梯,渐渐地产生了又陡又高的梯坎,成了人们的主要通道。
石梯坎的故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在石梯坎旁出生、长大、告别,石梯坎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也承载了他们的辛苦和泪水,讲述着人们独一无二的故事——
66岁的胡大娘居住在“大梯巷”的一栋老房子里,石梯坎见证她的人生。她说:“小时候,我们常在这梯坎上跑来跑去,小伙伴们几个‘跑猫儿’也不觉得吓人,现在人老了,猛然发现,这梯坎好高好陡啊!”
在梅家山上,通往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的路上,有一段石梯坎。在这段石梯坎上,内江籍著名排球运动员巫丹曾洒下拼搏的汗水——
文史爱好者李建友曾从巫丹家人口中知道这样一个细节:巫丹小时候曾腿绑沙袋,每天在梯坎上来回跳跃几十上百次,这为她的世界冠军梦奠定基础。甚至,很多周边的人都看见,不少运动员都曾经在梅家山梯坎上训练过,留下过辛勤奋斗的汗水和身影。
朝阳巷梯坎
古城墙边,朝阳巷内,这段石梯坎“隐藏”在一堆即将拆迁的老房子里。76岁的老人何国清告诉记者,这里曾是最热闹石梯之一,每天的人流量很大,从这里可以通往浮桥和渡头,因为人多,石板都被人踩“薄”了。
“现在这一带的房子都要拆了,这些梯坎少有人走,很多都长满了青苔,估计,这些梯坎也要跟着房子一起拆了!”说到这里,老人显得很感伤。
事实上,内江城区还有很多这样的石梯坎,很多不知名的绿草在石缝间生长,也许从来没有人去数过阶梯到底有多少级,也不知在这上面留下多少动人的故事,多年来,“高梯坎”成了它们共同的名字。
石梯坎的变迁
无论是通往内江曾经最繁华船运码头的梯坎,还是人民公园通往梅家山最陡的梯坎,都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崭新的石板从厚到薄,从青石梯坎到水泥梯坎,见证着城市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脚印——
无论是去公园散步,还是去梅家山晨练,芭蕉井旁的石梯坎是85岁的老人赵开富每天出门的必经之路,石梯坎看着他成长,他看着石梯坎变旧。他告诉记者:“原来这里是山坡,有很多坟山和竹林,上世纪80年代发大水,金霞宫被淹,好多人才搬到这里,房子多了,石梯坎越来越热闹……”
大名巷梯坎
“以前这里的石梯只够一个人通行,后来扩到一米左右,再后来走的人越来越多,梯坎也越修越宽,因为石板太滑,政府修缮了很多次,现在很宽敞了,人来人往很方便。”附近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1947年出生的赵志清是一名退休工人,1978年跟部队来内江以后,就一直住大梯巷旁边的另一个梯坎边。那里没有大梯巷的梯坎那样陡,但同样曲折,一如她身上的故事——
“每天上班连轴转,上完班就要爬梯坎回家,有时累得蹲都蹲不下去……”赵志清说,家门口的梯坎见证了她在内江生活的点点滴滴,她从当时修堡坎的工人到针织厂的工人,孩子从几岁到大学毕业结婚生子,石梯坎由窄变宽、石板由厚变薄,就算现在,还能看到人们用脚踩踏出的深槽。
石梯坎的生活气息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石梯坎每隔几年就需要维修和拆换,原来很多老青石板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板——一种更贴合城市气息的现代建筑材料。偶尔在深巷子中,人们还能看到古老的石梯坎。
“这些石梯坎是自然而然修成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在石梯坎周边的居民看来,石梯坎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条方便出行的小路,更像是陪伴他们生活的老伙计。
由于这些石梯坎太常见,以至于在重要的史书典籍中没有留下只字片语,关于什么时候修建的,人们也说不上来,但它们与现代柏油马路一起,构成了周边居民的交通要道。
废弃的梯坎
内江老城区一些地方依山而建,盘山路蜿蜒曲折,人们有时出行选择走石梯坎,从一条街走到另一条街,比坐车还更快捷方便,在城区的山中,石梯坎成了人们重要的通道之一。
每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出现时,石梯坎便开始了繁忙的一天:石梯两边的商贩摆开阵势,叫卖各自的商品;晨练的人,大汗淋漓地从石梯坎穿过;退休的老人拎着鸟笼,看着坐在石梯坎边的人下象棋。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甜城,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慢悠悠地踏着石梯坎,经由一阶阶石梯坎,回家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
穿行于高楼林立的老城区大街小巷,踩一段古老的石梯坎,感受历史中蕴藏的城市建设轨迹,别有一番滋味。我们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石梯坎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为百姓居家、出行提供方便。
(记者 段春秀 / 文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斌 /图)
赞是一种鼓励 |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下面点赞哦~
Hash:7c933d6c50aa0b8e6053cba649fab4408032f32c
声明:此文由 佚名_355526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