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墅一一阳泉周氏发祥地

驿道古村白羊墅

——阳泉周氏发祥地

姚永田

翻开历史画卷,古州平定好像一条游弋着骄傲而又沉静的巨龙,横越太行山脉从远古走来,穿行于叠嶂青峦、奔涌于崇山峻岭。帝王将相在此画龙点睛,文人骚客竞相摹鳞抒情。厚重的人文历史,在此汇聚成一股文献名邦的驿道文化河源远至今,奔流不息……

白羊墅,一个依山傍水、位居桃河岸边的风水之地;一个左挽开河石窟、右揽平坦古城、身临晋冀要道的驿站之地;一个百年前正太铁路设站、百年后成为华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的关隘之地,现今作为阳泉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古村落,记忆、传承着这方地域特有的驿道文化让我们倍加记忆。

元·平定知州魏纶曾写下千古流传的五律一首《寿圣寺》引以为证:

台山下寺,门外静清潭。

万朵芙蓉照,千层玳瑁连。

碑携宏治宇,佛造大唐多。

老柏参禅礼,庸僧不许传。

域名来历源远流长

在人类源远的历史长河中,交通始终是人类繁衍生存的重要因素,娘子关(苇泽关)---开河寺----白羊驿---平潭驿---测石驿一线,自古以来就是天然形成的横穿太行山脉、连接晋冀两省的重要交通要道而福祉地方百姓。但由于常年受到雨季桃河洪水泛滥的影响,后来又在古州境内开辟了甘桃驿---柏井驿---平潭驿----测石驿南线驿道。但白羊驿北线驿道因历史沿革早,直线距离近,仍为重要交通要道与南线并行沿用,直至正太铁路修建选址时仍然沿用这条线路,并在此设站,可见白羊墅作为驿站之地,其战略关隘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该线路再次成为敌我双方必争重要战略要地,日占时期日军曾重兵扼守白羊墅火车站,阳泉解放期间我晋察冀大军沿正太线一路西进,首先夺取白羊墅火车站,以此向阳泉挺进,期间白羊墅曾有阳泉东大门之称。

白羊墅位于义井镇东3公里,据《平定州志》载:“义羊都十四村:白羊墅,州北十五里。”

在白羊墅村西寿圣寺,有一颗苍劲森森、高耸云端的参天柏树,先祖遗训说:“先有古柏树,后有白羊墅”,要说清楚白羊墅的起源,还得从周氏家族的起源说起。

白羊墅村最早定居的是周姓,据《周氏家谱》载:周始祖周贵,二世祖周德、周立从河南汝南县周营寨迁此,已传32世。先祖墓碑曾刻文“君讳彦,其先平定人,世居安平乡,白羊驿瞳,远祖有讳美者,自宋咸平初(公元998年)已六世居此”。据此测算,周姓迁此约在唐大中、咸通(公元859-860)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历史,今周姓占全村人口的85%,这在阳泉地区也算得上是一个具有较早历史的古村落,不时有周氏后人来此寻根问祖。

据白羊墅流传的先祖遗训:远古时候,白羊墅并非现在的村名,而叫白杨树村,因当时植被茂盛,白杨树木成林而得名。后因历代建设大量砍伐,白杨树林木才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随着社会变革,特殊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晋冀通道重要关隘,官府设立驿站,适时山清水秀,草木繁茂,牛羊成群,是出名的羊群产地,白杨树村自然易名白羊驿,白羊墅现仍留存有骆驼店、烧饼铺、东西客栈等驿站地名延用至今。

一次,燕王朱棣统兵自从太原返京,途经平定州,行走在桃河南岸,远望北岸寿圣寺和周氏祠堂的雄宏建筑,不禁赞叹道:“好墅哉!好墅哉!”,后来燕王当了皇帝,为了纪念他的这次行程,白羊驿易名白羊墅。自此,白羊墅村的名称一直沿袭至今。可见白羊墅村名起源应追溯到明朝初年,而白羊驿之域名应产生在明朝之前晋冀交通相对发达、商业繁荣设立驿站之时。

明·南京通政朱绘(平定人)曾写诗:

忆州中名胜期松溪李君同游

隔岸钟声度远天,白羊祠宇草芊芊。

溪流澎湃门前驶,知是南来瀑布泉。

白羊驿域名演变虽然典籍没有记载,但先祖遗训合情在理,白羊驿作为古州驿道文化重要一隅值得后人传承记忆。

商业繁荣古建精美

白羊驿位居晋冀要道,信息畅通,文化交融,庙宇林立,商业繁荣,各类商号店铺名目繁多,清朝中后期商业店铺、客栈、运输业发展达到鼎盛,老人们记忆的有:四虎堂、德义胜、天增瑞、三元荣、周记号、永清堂、谦禧吉、鸿盛馆、天太楼、宝善昌、两店坊、骆驼店、骡马店、东西客栈、东西煤社等三十余家店铺。

村东头客栈称为骆驼店,占地3000平方米,分上下院,上院10孔窑洞为客房,下院10孔窑洞饲养牲畜40余头,村西客栈占地1200平方米,东西客栈年货流量达到500余万斤。1906年正太铁路修至阳泉,并设立白羊墅车站,白羊墅客栈和骡马运输业才逐渐萎缩以至消失,驿站功能随之结束。

繁荣的商业带来的是庙宇、祠堂、宅院的大兴土木和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驿道外来文化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发展。

现今能够记忆反映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一般首选庙宇、祠堂、宅院,白羊墅也不例外,庙宇众多、祠堂古老、宅院深深,老树苍翠,无不向后人诉说着不同时期驿道文化在此凝汇交融的繁荣景象。

寿圣寺

寿圣寺是白羊墅最具代表性的地标性文化建筑。据《平定州志》载:寿圣寺八座。其一:在州北十里白羊村,宋治平四年(1064)重修,吕思诚记。

寿圣寺位于白羊墅村西侧,历史悠久,始建年代待考,据传说为七进院落,但因桃河洪水泛滥被冲毁,现在遗址显示为四进院落,有三进院落保存完整,另一进院落大半被正太铁路建设掩埋。

寿圣寺现占地面积1145平方米,整体建筑布局依中轴线左右对称,建筑几经修葺,其风格沿袭唐、宋、明、清风格,堪为古建筑中的瑰宝。

现保存完整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二郎殿、照壁、牌坊等,四周古柏四株,一株枝叶繁茂,为古寺增添了徐徐生机。

寿圣寺内诗文、碑碣、石刻、佛像甚多,有元左丞相吕思诚为寿圣寺撰写的“洞云长老歌”碑,有记载元明清时期重修寿圣寺碑刻,院内两座乌龟驮碑石雕,年代久远,栩栩如生。特别值得一言的是寿圣寺内存有经幢、莲花香亭等一批珍贵文物雕刻有大悲心陀罗尼经文和佛像。佛像造型优美丰满,端庄圆润,衣纹线条清晰,具有浓厚的唐代风格。

寿圣寺自有记载的宋治平四年重修后,在上千年的风雨岁月中先后八次修葺,四月初八为寿圣寺庙会沿袭至今,每逢庙会,依然人山人海,香火旺盛,一派繁荣景象。每逢初一、十五来此祭拜祈福香客依然源源不断。寿圣寺因其较高的历史文化考古价值,2006年被阳泉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羊墅极具代表性的较大规模建筑还有周氏宗祠、龙王庙和上西院等。

周氏宗祠

该祠堂为一个坐北朝南的长方形院落,南北50余米,东西25米,为一个叠式建筑,分上中下三个院落。远眺周氏宗祠全景,结构严谨,别具风格,是中国明清宫殿式建筑庄严、肃整、华美风格的缩影。原有古柏6株,碑碣10座.在祠堂前院有沙石柱牌楼一座,横梁刻有“岐阳赐姓”四字,因年代久远,数年前倒塌。现存《欲垂永久碑》(立碑年代待考)和《乐善好施碑》(清光绪三十三年立)2通和3次重修族谱文本。

民国四年编制周氏家谱,阳泉市收藏家郑先国收藏。

周氏宗祠大兴之时,周氏家塾随之兴办,道光初年,族人在此兴办私塾,教子育民,开启私塾教育的篇章。直至本世纪八十年代的漫长岁月中,周氏宗祠一直沿袭祖训,承载着教子育民的家族传统。1985年白羊墅新学校建成,周氏宗祠才结束了其作为私塾、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可见白羊墅尊师重教的风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龙王庙

庙殿三间,背靠青龙山,整体东西长15米,南北12米,依山傍水,苍松遒劲,风景秀丽,肃穆典雅。相传由阳泉郊区三都村迁来,修建年代无法考证,从现存的清同治元年(1862)重修碑记可知龙王庙历史追溯久远,曾经香火鼎盛一时,寄托当地人民“久旱逢甘露,涝时疏河流,香火寄神灵,旱涝保丰收”的美好愿望。

上西院

白羊墅村典型的富人大户民居院落,修建于明末清初,占地4500平方米,依山傍水,分三层叠式建筑,由一个大院和16个小院组成,小院院院相通、而又相对独立成院。共有房屋105处,自下而上一层为饲养牲畜、杂物库房、及下人住所;二层为家人住宅;三层为主妇人住所和绣楼。院前园地有水井9眼,可遥想当年一片田园风光。院内建筑木雕砖雕石雕精美绝伦,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平门、影壁、照壁布局曲折,院不露相,聚财凝气;匾额、楹联点缀其中,更增加院落的厚重文化内涵,实为一座典型北方民居的浓缩精品。

现存经典古建还有观音堂、魁星楼、河神庙、葵花门楼……

一砖一瓦、一木一隅的历史遗迹风格迥异,唐宋元明清风格在此可圈可点,无不都在时时刻刻向后人诉说着驿道之地,融吸外来文化,秉承祖先遗训,对美好生活追求所付出的艰辛和丰厚收获。

碑碣牌匾古今佳话

在承载地域文化的古建筑中,碑碣、匾额、楹联最能体现、提升一个建筑文化内涵,是建筑及其主人的身份和文化品位最为直观靓丽的符号。白羊墅碑碣、匾额、楹联数量甚多,题材广泛,具有较高文化内涵。朝廷丞相、地方州长、庙宇长老、文化名流更是提笔留墨,现存各类金、元、明、清碑文十余通、上万言。成为白羊墅驿道文化发展的见证。足见白羊墅作为驿站之地,历史上不仅经济繁荣,而且文化昌盛。

碑碣

白羊驿较为有名碑碣为元·中书左丞相吕思诚为寿圣寺撰写的“洞云长老歌”碑。

普惠号洞云,寿圣寺僧,有戒行,能诗,与左丞吕思诚为方外友。(后徙狮子石岩下,卒年九十八寂。世人名其地曰禅岩。吕尝隐括梵语作洞云歌赠之。)

据《平定州志》载:

洞云歌

吕思诚为寿圣寺洞云长老作,洞云长老,全上人,本王庄武氏,时至正十一年八月吉日,偕行者平定学正陈好谦,耿照磨承祖,儒士王正,里人周裕祖、周德愚、勇安,上小河李思忠刊。

洞云洞云云何深?洞云出洞云无心。

洞深敛云入洞去?踏破虚空不可寻。

不可寻,那可测,桃江开雨天光发。

山头放起白月来,慧日边前翻五色。

翻五色,相间明,肘后净瓶杨柳生。

却是玉舍城外行,雪山雪落才见晴。

才见晴,还又起,洞口柏荫慈云里。

火中救湿莲花青,华严经藏满池水。

满池水,云归来,薄团静坐绝尘埃。

清风一尘自谈笑,长锁洞门不肯开。

不肯开,时正睡,幽潜未许分内外。

却不是云又入洞,聚散凝合犹四大。

犹四大,涅盘山,洞云扰扰谁能安。

洞云长老无忧树,南北东西自在闲。

自在闲,缘与觉,灵鹫抚养有依托。

万松分得曹洞云,付祝往来不要错。

不要错,有无踪,万松林泉西庵宗。

摄衣欲往须能从,洞云好作僧中龙。

寿圣寺碑文中,平定州志所载“洞云歌”序言未见,而在诗歌最后一句:“洞云好作僧中龙”一句后见到断断续续的文字标注:。。。。。。至正十一年九月吉日主石

在洞云长老碑的后面刻有吕思诚所写七言的“千桓松”,碑文如下:

洞云长老载前御史丞吕思诚并书

寿圣寺中老柏松,俨如古佛因缘饪,声振玄风瑞雪深,路露人留随同寓,洞云禅宿善知识,摩挲郑重长发护,实本归空空复○,有又恐荫界不度,乃曰我乃○○○,万松猢上林泉路,○浔五松尺许高,栽培灌溉相依附。。。。。。

末尾落款:弟思诚文

碑文描绘一个当时山清水秀、苍松翠柏、寿圣寺云烟缭绕、钟声余音袅袅、宅院府地喜鹊登枝、万家人居俊逸祥和、驿道客商来往休憩,一片祥和繁荣的白羊驿。

匾额

白羊墅众多规模宏大的古建筑,必定镶嵌不少匾额,现存有20余块,内容广泛,有吉祥之意的,有教育寓意的,有诗情画意的,无不体现着交融汇聚的驿道文化。。。。。。

凝瑞 呈祥 孝悌养廉敦厚遗爱芝兰爱吾庐谦受益乐天伦松竹梅紫气东来钟灵毓秀松鹤延年耕读传家。

楹联

白羊墅楹联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点缀于门庭之中:祠堂联、土地联、水神联、药王联、鞍联、文昌联、马王联、孔圣联、院心……

其中较为突出的如上西院的楹联:世事浓如春雨得淡且淡,任他笑我无事;人情落似秋霜当厚则厚,独我与他有情。后阁:梯云步月。

祠堂联:世世子孙无相害也明明我祖实式凭之。

文昌联:一柱峰撑文笔哨满江月即锦心悠。

地灵人杰英才辈出

白羊墅作为周氏祖先千年之前,在广袤的太行崇山峻岭中遴选的栖身之地,除依山傍水、林木茂盛的自然环境外,更重要因素还在于它身处晋冀要道的地理环境。

白羊墅之驿道横穿太行山中腰,西通古都西安,东达近朝燕京,位居退可守、进可攻的太行腹地,真可谓:天时地理皆之。这里由此信息畅通,自然成为连接东西古今文化的纽带,外来文化在此碰撞交汇,融合发展。

自周氏择地栖息以来,承袭先祖遗训,驿道外来文化影响下,十分重视代代相传的家塾教育文化而英才辈出。据《周氏家谱》载:周氏宗祠,创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周氏家塾亦随之而兴,正窑三所以供奉先祖。东西配室二处为校舍,以训育族中子弟。其后又建大厅三间为讲室,耳房二所为教师居室,规模略备矣。时聘杨宝珠等三四人在此任教。民国初年(1912年)全国兴校成风,周氏顺应形势,积极筹资在周氏祠堂扩大规模,私塾教育结束,正式成为学校办学。直至1985年,村新建小学,周氏宗祠才结束教育职能,由此可见,千百年来周氏家族把祭祀祖先和教育后人放在同等位置,尊师重教代代相传。周氏家族真可谓:尚德修智,祠堂育人,英才辈出,人杰地灵。

周(敏心,上敏下心)(?~1264)白羊驿人,金贞祐年间(1215)以良家子招募义军,累建军功升都统。后功勋卓著,遂升宜武将军兼本州同知。

周克昌(1874~1947),字俊卿,系周氏二十五世子孙,国会议员、教育家。大学毕业后应聘担任平定中学堂监督、校长等职。辛亥革命后,曾在国民政府任职,被聘为大总统顾问、财政部顾问。晚年回归故里,致力振兴家乡教育。

周 璧(1919~1993),古州早期共产党员,其父周克昌。光绪三十一年(1905),周璧毕业于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并赐举人功名。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太行区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在福建省委、上海市委任职,后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现今冠山“文献名邦”牌坊“科名焜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为璧公生前所提。

古驿道上的白羊墅,作为一个古村落。他所承载不仅是周氏家族发家、奋斗的历史,而且见证了与之过往的王侯将相,见证历史变革的风起云涌,希望它能够继续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继续见证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它不仅是每一个白羊墅人心灵栖身的场所,更是古州驿道文化不可缺失的美好记忆。

编辑:印象阳泉 图/周胜魁 周良观 (部分史料由白羊墅村委提供 )

Hash:361babe452bfecdb838fad73a519e4402caca243

声明:此文由 印象阳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