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迹,彰显沙坪坝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作为重庆市的科教文卫中心

沙坪坝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它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

抗战文化、红色文化于一炉

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

岁月为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了

许许多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让我们透过

那些老建筑、老故居

回望沙坪坝的往日故事

以及历史文化风貌吧~

1

沙磁文化遗址篇

时光回到1936年,时任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在《重大校刊》发表《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一文,首次提出在沙坪坝建设重庆市文化区的设想,两年之后,沙磁文化区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大创举。

当时的沙磁文化区云集国立中央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医学院等18所高等学府,以及全国八分之一的大学生,呈现出名师荟萃、校舍林立、书声琅琅的教育文化的繁荣景象。

重庆大学建筑群

七七抗战大礼堂

重庆大学A区后校门旁,一栋黄色墙体、灰色瓦顶的老建筑立在几棵大树下,这正是已历经近80年风雨的原国立中央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去年,历经8个月,七七抗战大礼堂已修缮完毕,重新启用。

重庆大学校史记载,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立中央大学(现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前身)西迁重庆,重庆大学拿出沙坪坝松林坡约200亩土地,供国立中央大学建校舍使用。从1937年至1946年,重庆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携手办学,两校师资互聘、学分互认、资源共享。这期间,因办学需要,七七抗战大礼堂启动修建。1946年11月,中央大学返回南京后,七七抗战大礼堂留给重庆大学作为礼堂使用。

理学院

重庆大学理学院位于重大A区校园内,建于1930年至1933年,属于中式建筑风格,由沈樊德设计。“工”字形平面,中轴对称,总体为双层带阁楼,层次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较陡,建筑外立面遵循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翘角飞檐,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抗战时期,它见证了沙磁文化区诸多重要事件。1938年2月6日,重庆沙坪坝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理学院二楼的教员休息室举行,会上宣告“沙磁文化区”成立。1939年3月,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女同学联合邀请邓颖超来理学院演讲。1939年5月5日,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后,国民参政会议第一届第四次大会于同年9月18日在理学院召开,会议通过了《声讨汪逆兆铭案》。

工学院

如果漫步重庆大学A区校园,沿着嘉陵江临江路走,可以看到一座用条石砌筑、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它便是重庆大学工学院楼。

目前,这栋楼已作为留学生教学楼。建筑坐南朝北,面阔42.7米,进深12.2米,建筑面积2456.56平方米,1930年至1935年建造,曾为重庆隆贸洋行,由西方建筑师莫利生设计。

文字斋

重庆大学A区内的文字斋,属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工”字形,中轴对称。砖木结构,穿逗式梁架,建筑面积873平方米。

据介绍,文字斋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整组建筑外立面是中国古典建筑样式,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

寅初亭

重庆大学A区内的寅初亭也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正六边形,边长3.5米,柱高4.3米,建筑面积52.51平方米,是一座近代纪念性建筑,该亭结构基本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建筑价值。

1937年,马寅初创立重庆大学商学院,1940年因揭露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权贵大发国难财遭软禁。重大学子为纪念马寅初爱国行为,于1941年上半年建纪念亭,冯玉祥题“寅初亭”匾。

津南

津南村位于渝碚路街道汉渝路社区,重庆南开中学内,始建于1936年。1938年7月,张伯苓担任第一届国民参政副议长,常驻重庆沙坪坝南渝中学(重庆南开中学)的津南村。同年底,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来到重庆,也把重庆南开中学作为巩固和发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的阵地之一。

2

名人故居遗址篇

抗战时期

文、政、商三千巨擘涌入重庆

山城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沙坪坝曾是众多中外学者

和名流大家驻足和生活过的地方

如今,这里众多的名人故居

将带我们重温历史峥嵘岁月

1.傅抱石旧居

2018年,在沙坪坝区西永街道香蕉园村发现了著名画家傅抱石在重庆的寓所。根据记载,从1939年4月开始,傅抱石及全家居住于沙坪坝金刚坡下民居当中。此后的7年零6个月时间里,傅抱石便一直在此生活,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斋”。

在此生活的这段时间也是傅抱石艺术实践的飞跃时期,是其成就显著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其创作力最为旺盛的阶段,很多代表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他在此先后创作出《潇潇暮雨》《万竿烟雨》《丽人行》《屈子行吟图》等多幅经典作品。

2.冰心故居(潜庐

此旧居位于歌乐山停车场,又称“潜庐”,《小橘灯》散文中那盏“小橘灯”,照亮的就是冰心返回“潜庐”的山路。冰心抗战时期寓居于此,寓所为一栋砖木结构二层小楼,折中主义建筑风格。

3.冯玉祥旧居

此旧居位于沙坪坝区陈家桥镇白鹤村西北,为晚清普通巴渝民居,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铺面,冯玉祥1939-1945年曾在此居住。

4.郭沫若旧居

此旧居位于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从歌乐山往西翻过金刚坡,在路边有一栋精致的川东民居,便是郭沫若旧居。民居建筑风格为晚清的四合院,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这四合院命名为“全家院子” 。

5.张治中旧居

此旧居位于沙坪坝区土主镇三圣宫村,抗战期间,著名爱国将领、“和平将军”张治中曾在此地居住和办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址曾作为该村小学用房,2008年1月,旧居经过近一年的修缮后,正式对外陈列开放。

6.林森旧居

此旧居位于山洞街道林园甲1号,1938蒋介石修建官邸送给林森居住,林森入住四年车祸去世,之后蒋介石收回扩建。蒋住1号楼(中正楼),2号楼是1944年蒋专为宋美龄修造,称美玲楼。另有作为重庆的舞会中心,宋美龄曾经在这里亲自招待过马歇尔将军跳舞。

7.杨森旧居

此旧居位于山洞街道平正村53号,1938年建,现为十五中教室宿舍。

8.范绍增故居

此旧居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山洞平正村,绰号“范哈儿”的范绍增早年曾参加同盟军,后以袍哥首领参加护国战争。

9.孔祥熙公馆

此旧居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森林公园桂花湾17号,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战时期,时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长、工商部长、行政院副院长等职务的孔祥熙曾在此居住。

3

红色文化遗址篇

让我们带着对先辈们的崇敬

重走沙坪坝几处红色文化遗址

去缅怀我们的先烈

去寻找自己的初心

林园

林园坐落于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的峡谷中,背倚青山,前临老成渝公路,后靠古庙新开寺,峰峦叠翠,风光优美。是中国当代史上国共两党“重庆谈判”重要纪念地。

林园里有一处重要的遗址——谈判桌。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志从延安飞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

蒋介石于当日晚邀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至林园,为其接风摆宴。29日清晨,毛泽东在花园散步,于小礼堂前林荫处与蒋介石不期而遇,两人便就近在一张石桌边对坐交谈。

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坐落在此,2013年3月,林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

195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了烈士墓园和烈士纪念碑,占地698平方米。1985年,更名为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增挂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馆牌。

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主要由集中营旧址、烈士群雕、烈士诗文碑林、大型浮雕、烈士墓、陈列总馆组成。走进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原“中美合作所”阅兵场,大型浮雕《不朽》坐落在阅兵场的东部。浮雕北面便是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占地面积1159平方米,基本陈列为“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史实展,以490张图片、108件实物和重庆“11·27”大屠杀半景画,详细披露了国民党军统集中营和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黑暗凶残的内幕,生动翔实地介绍了杨虎城、叶挺、江竹筠、罗世文、车耀先等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建立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事迹。

渣滓洞

而位于歌乐山下的渣滓洞,原为人工采煤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由于小煤窑三面环山,地势隐蔽,1938年开始国民党特务机关将这里改造成秘密监狱,用来关押和迫害革命者。关押在渣滓洞监狱里的人员,主要有1947年“六·一”大逮捕的“要犯”、《挺进报》案和“小民革”案中的被捕人员,最多时达300多人,被人们熟知的江竹筠、许建业、余祖胜等烈士就曾被关押在此。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在即,国民党反动派逃跑前,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的革命者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

公馆

白公馆位于歌乐山松林坡南山下,原是四川军阀白驹在重庆沙坪坝郊区别墅,1939年被戴笠看中,便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关押着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这里曾关押过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廖承志、中共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关押的政治犯最多时达200多人。1988年,白公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向社会和群众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的基地。

4

其他篇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位于下土湾6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38年电台开始播音,曾是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国外记者利用这个电台转播、传真、发稿。日军深感头痛,谑称此电台为“重庆之蛙”。

为避免日机轰炸造成过大损失,电台各重要部门分设城中各地:电台总部及播音部设在上清寺,信号发射台位于小龙坎,收讯台设于歇台子,而土湾则为电力厂。

电力厂旧址为一栋石砌墙体、钢筋混凝土梁架的防御工事,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现为沙坪坝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已申报重庆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复兴寺(沙坪坝博物馆

复兴寺原位于虎溪街道复兴寺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建,清嘉庆年间、民国曾两次重修。

复兴寺座西向东,占地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整组建筑前后三进院落,沿中轴线分别为前殿、正殿、后殿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利用复兴寺古建筑建设的沙坪坝博物馆,将摒弃“求大、求全、求新”的弊病,努力寻求差异化发展,立足保护和利用,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复兴寺具有川渝地域特色的古建筑打造为古建类园林式博物馆。

陈氏洋房

陈氏洋房位于沙坪坝区凤凰镇威灵寺村,是外来文化融入巴渝建筑风格的代表,这个神秘城堡距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是重庆近郊仅存的一座保存完整、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的砖混中西合璧式建筑。

2009年,陈氏洋房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沙坪坝区文物管理所与凤凰镇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拨付陈氏洋房整治专项经费10万元,整治洋房石朝门道路进出违章建筑。2016年11月,陈氏洋房抢救修复工程正式进场施工,分陈氏洋房本体及外围墙修缮工程和外墙防风化及灰塑装饰修复工程两阶段实施,如今正式对外开放。

磁器口古镇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磁器口古镇蕴含丰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色文化和民间文化,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被赞誉为“小重庆”。

寻历史遗存,看红色遗址

访名人旧居,看沙磁过往

随着这些珍贵的文化景点

被重新发掘和修葺

一幅城市的历史文化

脉络版图愈发清晰

这些历史遗存下来的珍藏“古色”

为沙坪坝文化长河

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

让沙坪坝的人们

不断汲取着充盈的人文内涵

主编 | 蒋频 责编 | 庹世超

编辑 |张睿、李劲松、金永元

来源 | 整合自重庆慢新闻、走遍重庆、且歌且乐沙坪坝

Hash:e9948915cec2a57a2ccf20c1d175b025c8d01af7

声明:此文由 沙坪坝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