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老龙门阵丨觉林寺与报恩塔

“木鱼敲罢起钟声,透出丛林万户惊,一百八声方始尽,六街三市有行人。”

这是南宋理宗朝兵部侍郎、四川安抚使兼重庆知府的余玠写的一首《觉林寺晓钟》诗,描写的是重庆南岸下浩的觉林寺。

“月落花宫晓,初钟渡涧阿。疏声通梦鹤,清韵断鸣鼍。岸远炊烟细,江空泛梗多。行人且延伫,遥听隔江波。”

这一首诗是江苏太仓人、清乾隆初任川东道台的王奕鸿,在游览了觉林寺后,将寺中景象归纳了一下,写了一组《觉林寺八景》诗。诗中的第一首,诗名《晓钟唤渡》。说的也是重庆南岸下浩觉林寺。

旧时重庆城的文人墨客,喜欢造景,因“八”字吉利,就常常要凑成八景。《巴县志》中,曾经有过巴渝八景。巴渝八景中,有一景叫“觉林晓钟”。就是以这诗中的意境,来定名觉林寺这一景的。

到了乾隆十六年,巴县知县王尔鉴,准备编修县志。在看了这“巴渝八景”之后,批注说,“觉林晓钟”,清远也,可何寺无钟?晨钟暮鼓,岂只觉林?“孔殿秋香”桂盛也,何地无桂?“北镇金沙”(巴县江北镇,即江北城),形盛也,渝州襟带江山,处处沙明日衬,岂只此一形?于是删去“觉林晓钟”等三景,补上“字水霄灯”、“缙岭云霞”、“歌乐灵音”,称之为新“巴渝八景”。

南岸下浩的觉林寺,建于宋绍兴(1131---1162)年间,此时尚无重庆之名。数百年间多次损坏,又多次进行过维修和复建,后来还建了一座报恩塔。清末因寺僧不法,被巴县衙门逮办。寺庙由衙门接收,安置年幼孤儿,人称孤儿院。觉林寺至此已经不存,但留下报恩塔一座。《巴县志》民国版中,已将觉林寺列入古迹。这是后话,下面再说。

清人沈青士,淅江仁和人,进士出身,乾隆四十七年为川东道台。在《渝州觉林寺碑记》中,说:“环城景象,万万千千,已极雄伟,无与伦比。及寻字水、文峰山海棠溪、黄葛渡诸迹,又获睹其奇。而朝烟暮霞,风帆沙鸟,无穷之景,触目纷然来者,更饶余趣也。顾最胜莫过觉林寺。寺在龙门山之麓,自太平门唤渡,越龙门浩,纡回而入,层岩抱回,不见江面。而香林大开,宝塔直立,历级以上,式焕新模。”他把这觉林寺比作江南最胜之地,为县南寺观之冠。

觉林寺背山临江,虽后山有真武山老君洞风景名胜、著名寺观,但山高路远,人们畏远择近,郊游朝山多往觉林寺。一时间,善男信女争先恐后,游人如织,香火旺盛。文人墨客游罢,多少要留点“墨宝”,因此觉林寺留诗较多。

清人汪焯写的觉林寺,很有点仙气:“一径来深坞,禅栖分外幽,崖巅松子落,竹里石泉流。千罄破山翠,晴云护佛楼。都将尘虑息,潇洒从林邱。”

那个曾不信香国寺为胜地的湖广僧人清纯,游罢香国寺后,终承认香国寺是巴渝名寺。后来也游了觉林寺,对觉林寺也有这样的描述:“览胜乘春兴,同人到觉林。四围山护竹,一带树留禽。铁笔书云表,冰泉界碧岑。幽崖风细细,缓步发清吟。”

清道光朝任重庆知府的王梦庚,监修过《重庆府志》。他写了一道《觉林寺》的诗,道出了觉林寺的得名。“鹫岭辟禅林,循行开觉路,诸天梵呗喧,群峰围不住。”

对寺内的报恩塔,他说要认真的学习僧月江的慈善孝道。他写的《报恩塔》说:“七级涌浮屠,永镇涂山麓,谁与悟真如,慈云遍空谷。”

就连把“觉林晓钟”一景从《巴渝八景》中删除了的巴县知县王尔鉴,也游览过觉林寺。看过寺内景色,似乎有点过意不去,也说了一些好话。其中一首诗说:“溪回曲径幽,石涧跨双虹。坐月花无影,拈花色是空。碧含千岭翠,香袅一池风。欲结庐山社,殷勤问远公。”

前面说过,觉林寺建于南宋,元明期间也多次维修。到了明末,争战频发,终于毁于战火兵乱。直到清康熙初,才有一个叫雪痕的和尚来到废寺,化缘筹款开始重建觉林寺。此后,过了将近一百年,寺庙已经破败。乾隆年间,僧人月江又四方化缘,再次开始重修觉林寺。在这次重修中,不但恢复了原有的僧舍佛殿,还扩大规模,修建许多附属建筑。他把原先的山门扩大,显得更加雄伟。又在寺内建了莲花池池上建了小石拱桥,种植了大量珍贵花木,更重要的是,建了一座佛塔,取名报恩塔。

寺僧月江,原藉淅江钱塘,俗家姓王,祖上做过永州司马。由于战乱,全家人移民进入四川巴县。这一年,月江的祖母仙逝。家人曾在觉林寺有过布施,经主持寺僧同意,安葬在觉林寺旁边,以便随时祭祀。此后月江的父亲经人举荐,被朝廷选派到资州当官,全家人也都要跟着去资州任上。

月江的父亲见自已母亲一个人孤独地葬在觉林寺,无人陪伴,忍不下心离开。但朝命不敢违,又不得不去。于是下了狠心,让儿子剃度,进入觉林寺当和尚,法号月江。有月江在寺里,就可以随时陪伴逝去的祖母。

临走前,月江的母亲放心不下儿子,私下先后给了月江白银七百两,让月江自行安排使用。月江本不想要,见母亲一再要给,不好违背母亲的好意,只好接过来。对母亲发誓说,这银子我一定放好,将来要把觉林寺重新修过,还要建一座九层宝塔,以报答父母亲的恩德。

待父母去资州后,月江贴出帖子,把重建觉林寺的心愿说了出来,希望香客多随喜点香火钱。又亲自托钵上街结缘,求得地方乡绅支持。数年后,建寺经费筹足。招工开始重建觉林寺。待后来在建塔时,基坑已经挖好,但这时社会动荡,只好停建作罢。

又过了好几年,时局稍加稳定,于是准备从新开工建塔。此时月江已经染病,料到来日无多,建塔之事已无法完成。于是叫来徒儿善明,告诉他建塔意愿,以及银两数目,叮嘱徒儿继承遗愿,把塔建好。

善明安排好月江师傅的后事以后,开始实施师傅未竟的建塔心愿。那知道一开工,工匠们就发现原先的塔基经数年雨水冲涮,已不适合建塔,只好另外找地方。

善明在寺内及周围寻找吉地,最后在寺后选了一块背山又对着大江的菜地作塔基地。新塔基动工,依例是主人家动手奠基。善明拿锄开挖,不想一锄下去,竟然挖出一个瓦罐来。打开一看,竟然是五个银元宝。细看之下,这五锭银子是宋朝淳祐年间的花银,成色非常的好,每个重达八两。塔基得银,似有天助。这五六百年前的宋银,已经是古董。于是将其中四锭宋银变卖,用作建塔费用,只留一锭,藏在寺内,以作镇寺之宝。那晓得给小偷盯上了,结果失窃被偷。

时局时而稳定,时而动荡,建塔工程也时建时停。用了十多年时间,九级石塔终于建成。塔门上方,刻有“报恩塔”三字,两旁门柱刻有对联,上联:“因传心法分三教;为建浮屠报四恩。”

前面说过,觉林寺已经不存,只留下一座报恩塔。此塔今已修缮一新,为文物保护单位。

觉林寺已经不存在,为什么?原来是被官府没收了。为何?是庙里和尚犯了法,捉进了大牢。

清末,觉林寺的住持和尚开始不守规矩,寺规不守、戒律不遵,成了吃肉喝酒、花街柳巷寻欢作乐的淫僧。这还不算,他仗着习过几天拳脚,就自称是鲁智深花和尚,常常寻衅滋事,欺男霸女,为害一方。住持如此,几个徒弟就跟到学,常常调戏进香的姑娘媳妇,引起众人愤怒。

这天花和尚想进城寻欢,路过龙门浩。街边一家冷酒馆吸引了他,原来柜台边站了一个漂亮的小媳妇。这天,小媳妇的男人上山砍柴去了,老人公要到屋背后菜土里办菜。老人公就喊嫁过门没几天的儿媳妇,帮到婆子妈照看酒馆。

花和尚停下脚步,进了酒馆,说道:“来个单碗,一盘卤牛肉。”小媳妇认不到这花和尚,见和尚要酒要肉,不免看了他一眼。这一眼,恰好与花和尚色迷迷的眼光对上,一下羞得来脸红。转身进内房,想叫婆子妈出来招呼。不想花和尚竟然跟着往内房走,一边还调笑道:“娘子等下我花和尚,我是个欢喜佛,想同娘子欢喜一下。”小媳妇吓得来只好连声叫妈。

婆子妈听到儿媳妇叫声,赶紧出来,一看是花和尚,立马把儿媳妇拉在身后,大声斥责。此时花和尚见屋里没有男人,色胆更大,竟伸手想拉开老婆婆。正在两人撕扭之时,屋背后的老头听到喊叫,赶了回来。见此情形,赶忙上前,要拉开花和尚。花和尚返身一拳,将老头打倒在地。小媳妇吓得来大声喊救命。街坊们听到叫喊声,跑过来一看,又是花和尚。大家喊声:“捶”,就拥了上来。花和尚也晓得自已那几下三脚猫功夫,也打不过拥来的乡民。一看不好,挥动两拳,打向当面之人,冲出了店门,往觉林寺跑。

民众不依,叫喊着追了上去,把觉林寺山门团团围住。不想花和尚带着徒弟拿着枪棍,冲出来就往民众打。几个民众被打倒在地,伤得不轻。

地方乡约见花和尚如此凶狠,一面招呼众人暂且退让,一面派人往巴县衙门告状。

此时的巴县大老爷叫耿保奎,是个精明能干、又廉洁奉公之人。他办事公道,又秉公执法,为巴县百姓做不少好事,百姓给了个尊号叫“耿巴县”。

耿巴县在巴县任上也有一年多了,也曾听说过觉林寺的花和尚不守规矩,为非作歹的事。本想过问惩治,但民不举、官不究,也就没管。现在百姓告了花和尚,正好惩治这个恶僧,于是立马下令捉拿归案。

花和尚一众恶僧押到大堂,班头喝了一声:“跪下。”众衙役接着:“威武”,吼起了堂威。这一吼,自比鲁智深的花和尚也吓软了,不由得跪了下来。

耿巴县一一问下,花和尚一一认罪划押。于是判花和尚等一干人犯徒刑,押入大牢收监。另判觉林寺由巴县衙门没收,作为官产另用。

耿巴县为何要没收觉林寺?这有一个道理。一是,花和尚等恶僧犯罪收监,寺庙以及庙产就没人管理,时间久了可能荒废。二是,由于灾荒,城里头有好多流浪孤儿无处收留安置。三是,海棠溪的义渡经费困难,需要支持。因此将觉林寺以及的庙产收入,作为“基金”,可以用来孤儿和义渡的问题。

此后,巴县衙门将觉林寺改建为“幼稚工厂”,将街头上流浪的孤儿收留起来,安置在“幼稚工厂”里。小的有专人喂养、照料,大点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幼稚工厂”开办后先后安置了数百孤儿,当地人称之为“孤儿院”,这是后话了。

Hash:a53488b0b7d5757e6339f48e0b7a203631132458

声明:此文由 重庆下里巴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