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一座隐藏在西安闹市中的 城中之城!

一花一天堂 一草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 一念一清净

最近西安的骄阳晒的嘉哥心生毛躁,于是百无聊赖的我便去了闹中取静的卧龙禅林烧了几柱香!一进山门,自然的阴凉、禅寺的幽静,让我心里平和、安静了许多。

虔诚的礼佛、真诚的敬香、心无杂念的闲庭信步……感谢上苍在喧嚣的都市中赐予我们这片清幽安宁之所!

卧龙寺出来,顺路慢悠悠的来到端履门!驻足端详路牌上的三个字“端~履~门~”顿生一种莫名自豪感,一股浓重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

端履门这个名字很奇怪,带“门”字却没有一个门在那里!其实端履门是有城门的,不过它背后的城是一座城中之城。这座城中之城叫做“满城”,而满城的前身是大明秦王府。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伊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明代君王大都重视城墙的修建,对于各州府县,也要求修建砖包城墙。最著名的应该就是修建了从嘉峪关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西安城墙也是那时候开始修建的,并且西安这个城市名称,也是那时候确定的,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在这以前“渭水以北唤咸阳,渭水以南谓长安”。

敕封西安的秦王朱樉,是朱元璋的二儿子。位于西安城内的城中城——秦王府城便破土动工了。秦王府城有内外两重城墙,外墙土质,叫做萧墙,内墙砖墙,叫做宫墙。护城河从内外墙之间流过。城开四门: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西安新城广场南边有两段夯土城墙,以前的确保留的是夯土的墙体,近年好像被砖包砌起来。城墙边上立着一块碑:明秦王府城墙遗址

明朝的秦王府大抵是今天北大街以西,东大街以北的新城广场和省政府地区,也就是西安城墙内的东北部地区。为了王城的安全,更为了宣扬国威,明朝王城大都在城市的中部,而秦王府看似偏东,所以西安后续在城东扩建了西安东关作为屏障,秦王府就无可争辩的成为了城墙内的中心。那时候就成了西安乃至西北的军政中心。

端礼门就是秦王府城砖城上的南大门,其外侧,也就是从端礼门再向南,便是秦王府萧墙上的正南门灵星门。明秦王府城呈东西窄,南北长,且南面稍向外凸出的倒“凸”字形,而这个向南凸出的部分,就是内、外城墙的南段的两扇大门,端礼门和灵星门。

明秦王府北门广智门

端礼门作为明秦王府的正门,漂亮又气派。史料载,端礼门上刷着红漆,门板上的铜钉都是金色的,门上建有城门楼,“覆以青色琉璃瓦,饰以青绿点金,廊房饰以青黛。”端礼门外有壕沟、桥梁,门内为秦王府城宫殿区的前广场,其北端还有一座飞檐反宇、施青绿点金彩绘的三间三顶牌坊。坊前左右雄踞着两只高丈许的铜狮。

端礼门内为承运殿,对应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现在的“太和殿”),合称:“奉天承运”;承运殿后为圜殿,对应南京紫禁城的华盖殿(现在的“中和殿”),华盖是圆的,最早的华盖殿应该也是圆的,这个圜殿正好对应华盖殿;圜殿之后为“存心殿”,对应南京紫禁城的谨身殿(现在的“保和殿”),所谓“谨身、存心”感恩父母、感恩皇权,大概是让秦王时刻记挂感恩南京的皇帝吧。

1645年正月,清军攻进西安,秦王府毁于战火,后来满清八旗兵进驻西安,把当地的汉人清除出去,现在的北大街以东,东大街以北的整个西安城东北,当时都住的是满人,并且在秦王府旧址上修建了西安将军府。

“1645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小孩在西安的地图上画了一几个圈”,这个小孩就是顺治。他画圈的目的,是封闭,隔绝满人与汉人的交流。少数民族总以为金戈铁马、轮鞭甩蛋、办过之后就一劳永逸了。但汉文化是个可怕的东西,它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改变入侵民族的民族性,历史上的异族统治者最后都被汉族同化,其后达到民族融合。清王朝是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统治者,前面的教训太惨重,满族既想控制汉民族又想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于是出现了一个怪胎——满城。

就在如今的东大街和北大街建起了新城墙,与西安城的北城墙和东城墙相接,一座比“王城”大得多的“满城”又立了起来。这座城占了西安城大约42%的面积,专供八旗兵甲及其眷属居住,汉人不得入内。

满城的南墙横贯现在的东大街,比钟楼东拱门和西安城大东门都稍南,这两个门一东一西,成了满城的城门,钟楼成了满城的西南城角。而秦王府的内墙仍在,此外,八旗兵为了训练,开辟了八旗教场,也就是今天的新城广场。

城西墙有西华门、新城门,都在今天的北大街上;南墙西段开了新门,位于东大街端履门十字北口,不再叫“端礼门”,而叫“端履门”了。好端端的端礼门”为何硬生生的换成了“端履门”呢?

“端履门”的出现,是在清西安满城建成之后。乾隆年间的地方志记载,当时满城的南门,依然叫“端礼门”,但是清代中后期的地方志里,都把这里写作“端履门”。关于“端礼门”改成“端履门”,有可能是清代满城继承了端礼门这个名称,可又觉得完全因袭明代的称谓不好,于是便根据民间流传的整冠端履的说法,将端礼门改成了“端履门”。

到了宣统即位,西安民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果然,1911年新军和哥老会响应武昌起义,将炮口对准了满城。起义军先令炮营抢占大东门城楼,又炸开了大差市、小差市之间的满城南墙,冲了进去,满城没了。

象征压迫和特权的满城没了,但这块地方行政中心的地位没丢。那座昔日的“王城”秦王府、后来的八旗教场、百姓口中的“满城”,在1927年1月,于右任、冯玉祥将军主持陕西军政时改名为“红城”,不久民国省政府移驻红城,省主席石敬亭将其改名“新城”,一直叫到现在。

在西安市旧街道改造之前,端履门是一个很热闹的街区。在它和东大街交汇的十字路口,有着很多让西安人津津乐道的所在。十字的东南角是老孙家泡馍馆,西南角是建于1953年的民主剧院,这是由民主人士发起并捐资修建的剧院。东北角是当时人尽皆知的华侨商店,一楼有一个专门供外国人购物的商店。那时,从这里路过,总会有人突然问你,有外汇吗?西北角是戏迷最喜欢的地方——五一剧院,西安市当时有秦腔一团、二团和三团,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台,好不热闹。

本世纪以来,西安大规模旧城改造,端履门首当其冲,街道拓宽,在拓宽中,不见了民主剧院、五一剧院,老孙家泡馍馆外迁东门外,往日热闹红火的端履门十字街头,豁然开朗的像一个广场,20年前的情景消失殆尽。原来端履门街道路边的槐树,由于马路拓宽,已经处在马路中间,周边尽是覆盖着柏油的路面……

现在的端履门是一个闹中有静的巷子,穿过端履门、东木头市、菊花园、东羊市,不时能看到一些踞着石狮子的门楼,虽然残破,但能依稀想见当年的派头。两侧有许多老院子,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这里住的都是官宦大户,附近有西安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学校、我的母校——西安高级中学。

回来的路上看了一眼西安碑林,才想起原先秦藩王王府那两个铜狮子,现在就在此安居

最后我又找到了一段

关于端履门名称来历的视频

Hash:66882bc85180f48106d5e4ac32823a93f04b7941

声明:此文由 我爱西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