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逐浪,南海之舟——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设计赏析
项目概况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位于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渔港片区E-01-01地块,总用地面积10019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0593平方米,最大建筑高度48.45米。
博物馆契合狭长海湾地形,应对热带滨海气候,合理承继海南传统民居智慧,融合海洋文化特征与海南地域特色,紧扣时代主题,展现国家气度,凸显公共性需求,形成了一座形态特色鲜明、空间体验丰富、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适应性建筑。
该馆形体、结构、构造协同技术复杂、地基处理难度大,抗震抗风要求高。是一座有相当技术难度的大规模单体博览建筑。
该馆是海南省的重大工程,是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以海洋和南海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公益性文化设施,是体验南海文化、海南文化与中国海洋大国风采的物质载体及滨海文化休闲的场所。对展示南海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保护南海文化遗产,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意义重大。
设计背景
项目所在地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渔港,是500年来当地渔民“深耕南海”、世代栖居的家园,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也是过往商船和渔船良好的避风港,因而成为南海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南海相关文物资料于一体,以文物展品展示为主线,突出公共服务功能、文创产品功能和观众教育体验功能,将被集中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展馆和南海文化交流的平台。
区位
设计理念
丝路逐浪 南海之舟
以“丝路逐浪,南海之舟”为意向,以抽象、现代的建筑形态传神再现南海海洋文化及海南本土文化的特性,将文化意蕴和地域特色融入海湾渔港与南海椰林,形成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共生的和谐图景。
从西面鸟瞰建筑
从南面鸟瞰建筑
潭门远港远眺透视图
海港与博物馆
特色的红树木景观湿地
在相对紧张的用地条件下,为充分保护场地内历史遗留的红树林景观湿地,采取了连廊和屋顶最大达60余米的双层高跨方式,尽可能减少对湿地的影响,并将其作为特色景观节点,寻找到建筑与环境的双赢。
飞跨的红树林
红树林上空的回廊
响应环境与气候的绿色建筑
应对严苛自然环境和场地条件,合理承继海南传统民居智慧,在形体设置、空间组织、界面设计、景观协同等多层面加以优化以应对排水、遮阳、通风、抵御台风等要求,形成环境响应和气候适应的生态绿色建筑。
博物馆与海岸、红树林
大气简约、不可具状的特色建筑形态
一气呵成、简洁洗练、滨水特色鲜明的建筑形体。不可具状的形体既具有翻卷的海浪及铺撒的渔网之动态美感,也从不同的层面表现出海船、民居等特性,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
理性的空间构成
建筑由上部的曲面坡屋顶与下方的层叠平台有机构成。连续起伏的坡屋顶及简洁的形体下蕴含了从海滨到城市道路的层次丰富的空间格局。与海湾伴生的檐廊灰空间及观海大厅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形成了良好的建筑室内外、建筑与海洋的互动关系。
二层观海平台
临海侧檐廊空间
金属层面
功能完备、适应性强、技术先进
功能完备、空间灵活适用、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复杂高难度技术问题,充分满足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的使用要求。
观海长廊
北区中庭
临海侧檐廊空间
门厅外临海侧平台
设计图纸
总平面图
-1层平面
1层平面
2-3层平面
4-5层平面
北区剖面
南区剖面
立面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项目地点: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
总用地面积:100196 ㎡
总建筑面积:70593㎡
设计时间:2015年8月
竣工时间:2017年6月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何镜堂、郭卫宏、向科、何炽立、刘涛、梁玮健、苏朝浩、黄翰星、丁少润、王帆、林小海、岑洪金、俞洋、耿望阳、胡文斌、黄文耀、谢敏奇、许喆、徐文娜、熊涛、陈梦君 等
摄影:姚力、战长恒
项目获奖
获2019年度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2009-2019) 获2019年度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勘察设计奖优秀公共建筑设计一等奖 获2019年度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奖(公共建筑)一等奖、(建筑结构)二等奖、(建筑电气)二等奖 获2019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智能化)三等奖 本文资料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Hash:9d091614c0cbfd1f869015e3c80038118c4687ed
声明:此文由 GA环球建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