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苏公祠

六月的海南早已酷热难耐,空气中似有流火涌动。我经海口转机,在当地只有几个小时的停留时间,但内心有一个强烈的声音不断回响:一定要去苏公祠,一定要去拜谒苏轼。

苏轼晚年被贬海南儋州,从广东浮海入海南,途径经口金粟庵,借宿数日。后人为了纪念苏轼,在金粟庵原址上建了这座祠堂

远远映入眼帘的祠堂大门古朴简洁,门额上以鲜亮的海蓝色大书“苏公祠”三个字,让人联想到苏轼大海般的辽阔豪放。一副木刻的楹联悬挂大门两旁,上联书“忠良胜景存正气”,下联为“瀛海光辉启文明”。门口有一双抱鼓石和两对貔貅,相传是明代修建苏公祠时的原物。石雕通体满布风吹雨蚀的斑驳印痕,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千年之前的故事。

祠堂建造颇具特色,正厅迎面去墙无门,尽显大气开阔。厅内白墙红柱,古朴典雅。厅堂中央赫然屹立着古铜浇铸的苏轼雕像,他头戴高冠,身穿长袍,体态伟岸,面露从容笑颜。一位乐观豁达的豪放诗人形象跃然而出。

苏过是苏轼的幼子,东坡被贬海南,当时的海南被视为“荒蛮瘴疠之地,囚徒流放之所”,苏轼自觉前路茫茫、生死未卜,就把家人留在惠州,单携幼子苏过一同浮海前往。苏轼在海南生活三年,当时已年逾花甲,幸得苏过悉心照料饮食起居。有幼子跟随身边,老人内心也平添了许多慰藉。

姜唐佐是海南高中进士的第一人。苏轼到海南以后,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饱学之士。当地人修载酒堂,供苏轼讲学明道。苏轼离开海南以后,他的学生连续不断成功考取功名。有宋一代,海南共出十二位进士。史家有论,“琼州人文之胜实自东坡启之”。

从祠堂侧门往东,穿过一段狭窄的小路,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一个开阔的庭院,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灵趣感。庭院内树木高大茂盛,荫翳蔽日。树下设有石桌石凳供人小憩。庭院西南角出现满盛泉水的石井两口。走近一看文字介绍,着实让我惊喜不已。这原来是苏轼留给海南的一份厚礼。苏轼借宿金粟庵时,看到附近居民饮食河沼积水,很多人因此患病。经过勘察,他指着此地说,“依地开凿,当得双泉”。百姓依指凿泉,果然挖出两口水井,这就是史书记载的“指凿双泉”。因泉水常浮小泡,状似粟粒,故取名“浮粟泉”。该泉历经九百余年,泉水不溢不竭,有“海南第一泉”的美称。居民饮水水质的改善,大大减少了因饮水不净所导致的患病事件。此事传开以后,百姓纷纷效仿,村村挖井取水,一时挖井成风,当地的饮水习惯为之一变。

苏轼到达儋州伊始,“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但悲天悯人、亲近黎民的东坡很快就和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黎族同胞在城南桄榔林中为其盖了一间草房,苏轼称其为“桄榔庵”。虽然物质匮乏、生活艰辛,但苏轼却能超然物外、随遇而安,他总能在生活中发现这样那样的乐趣。啖肉吃酒以养身,这是东坡最大的乐趣之一。苏轼在桄榔庵门口迎着海风清洗、海风拂面、海浪滚滚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呢?

离开苏公祠后,我远远回头看着那里沉思。苏轼被贬海南生活三年,真可谓“东坡不幸海南幸”。他给海南百姓带来了香甜的泉水,他开启了海南的文化教育启蒙,他授百姓以农耕种植之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苏东坡那种乐观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生活态度。

Hash:afb1744fe46628b03bf8d99a31e29919add72559

声明:此文由 看航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