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眼看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

晨报记者 李香晖 实习生 杨祖顺

为增进公众对钦州坭兴陶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的了解,加快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6月8日下午,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市文新广电局联合组织开展“网眼看钦州——2016网媒网友参观采访活动”之“网眼看钦州非遗坭兴陶”活动。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

当天,记者走进缸瓦窑村、钦江古龙窑、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场地以及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的坭兴陶艺术展览馆、制作车间、体验馆和销售厅等,感受坭兴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了解坭兴陶的历史和传奇。

钦州坭兴陶有一千三百年以上历史,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不仅是钦州历史的“见证者”,同时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 要载体,是广西海上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坭兴陶烧制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钦州因而获得“中国坭兴陶之都”称号,现今已成 为钦州的一张特色名片。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为加快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大力弘扬广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在6月10日至6月12日举办广西(钦州)2016年文化遗产日主题系列活动。

了解坭兴陶便知钦州史

“兄弟五姓同结义,来自横州永顺圩,升平世界洪武时……”,缸瓦窑村至今仍代代传唱祖传祭拜的唱词。据介绍,明洪武四年(1371)始,朱 元璋建立明政权以后,为防倭寇之害,下令沿海从辽东至广东所有卫城、所城,必须修建御敌之用的砖砌城墙。横州(今横县)张、莫、苏、刘、颜五姓人闻之,便 到钦州缸瓦窑村造窑烧制城墙砖,筑城工程完成后,墙砖不再需要。之后,便开始烧制日用陶,烧制日用陶则必须用龙窑。于是,就有了现今缸瓦沟北面三界庙旁的 第一条龙窑,并相继兴建众多龙窑,烧制陶器。

到1958年,该村组织陶瓷合作社,陶人拆除数座沿用了几百年的旧龙窑,利用龙窑的材料,按照传统龙窑的原理、结构,在钦江边重建此大龙 窑,继续烧制坭兴陶。此窑全长80米,窑址占地面积978.9平方米,完整地沿袭了传统龙窑的所有特点,窑身虽然只有五十多年历史,但它传承了六百多年的 技艺和窑火,记录了钦州坭兴陶辉煌历程,是我国目前遗存极少的大型古窑之一,现社会上称之古龙窑。窑体内历经万千窑火的洗礼而挂满翠绿晶体的窑珠,非常珍 贵,是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烧制技艺极其重要的场所和历史见证,属稀有宝贵文化遗产,2012年钦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坭兴陶源远流长

原钦州市博物馆馆长李世川介绍,坐落在钦州江一桥上游江东岸的缸瓦窑村已有600多年历史,是钦州城区附近唯一陶业生产基地。缸瓦窑村的先 民,在烧制缸、钵、罐等粗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自觉开发精陶产品,他们采钦江东、西两岸之泥进行组合,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用料的配方如按软六 硬四的比例进行混合来制作碗、碟、茶具之类的小陶坯,坭的骨肉相互支撑,烧制优质的“四六瓦”,原缸瓦人俗称坭兴陶为“四六瓦”。

随着“四六瓦”一船船从钦江出海,销向香港澳门甚至东南亚,久而久之,坭兴的称谓便因为广泛的兴用,自然而然代替了“四六瓦”的称呼,而 “钦州坭兴”就从缸瓦窑这个小村庄走了出来。近年来,我市更是大力发展坭兴陶产业,在吸引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就业的同时,也将他们培养成坭兴陶制作的专业人 才。到目前,我市约有10000名工人从事坭兴陶工作,坭兴陶不但是钦州对外宣传的文化使者,更是钦州的城市名片,它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和云南 建水陶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

Hash:ee76c962377a010277d8450d418945627cb8634d

声明:此文由 钦浪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