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古地名中隐藏的文明密码

文 南芗子

海安县西北水乡地区位于里下河东南部,有五千多年文明史,是江海文化的源头。该地区至今保留了近千处古地名,一些乡土文化爱好者通过分析思辨,破解了这些古地名的部分文明密码。

0 1

地名承载着远古文明

考古界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地名中带有“堆”“墩”“头”等字的,其地下一般有古人类文化遗迹,如三星堆、马王堆、双墩、七星墩、二里头、南庄头等地名均已得到应证。近几十年来,海安西北青墩文化遗址、吉家墩文化遗址、长垎头文化遗址的相继发掘,再次佐证了这种共识。

青墩,位于原沙岗乡,现属南莫镇。青墩遗址是一处闻名全国考古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73年开河整田时发现遗址,1976年开始大规模发掘,属于良诸文化范畴。2005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青墩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长江以北、大运河以东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空白。

吉家墩,位于原隆政乡,现属海安镇。吉家墩新石器遗址发现于1985年,此遗址中比较罕见并富有研究价值的是墓葬中发现了树皮葬的文化现象。此外在“干栏式”住居上也发现了以大片树皮作屋面的痕迹。出土文物测定为距今5415±150年,系松泽——良诸文化遗存,其早期住居的下桩技巧比青墩遗址更为原始。

长垎头,位于原烈士乡,现属墩头镇。1986年,在长垎头东(现204国道西侧)也发现了新石器文化遗址,其遗址经相关部门学者鉴定为崧泽文化遗存,且比青墩新石器文化遗存年代更为久远。长垎头遗址被《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收录。

0 2

地名记录着沧海桑田

海安西北地区有几处带“郭”“甸”“湖”等字的地名,这些地名今人不好理解,但在古代却是重要的地理标识。

以原双溪乡乡政府所在地倪家溪为中心的地带,过去有“九里三溪一条街”的传说,这条街俗称“南安丰”,历史上因“灭朝”消失了。近几十年来,随着地下大街(布局严整,规模较大的砖墙基)、砖桥遗址和古井、古城砖的出土,说明这个传说绝非子虚乌有。一些乡土文化爱好者又尝试从方圆百里的古地名中寻求答案,终于有所突破。古者城外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在三溪(周溪、倪家溪、施家溪,三条河流东西向连在一起)之北有“瓦甸”“白甸”“郭顷二”等地名。再加上倪家溪之北有“庙天沟”“花园垛”等地名,说明南安丰古城确实存在过,至于何时、何因消失还有待考证。

墩头镇东北有一处古地名“仇湖”,据民国二十六年版鹿汪《袁氏族谱》记载,仇湖之名以仇氏得名,始见于三国孙吴赤乌元年。奇怪的是现这里既无仇氏居住,亦无湖、海。后有人从古《海陵县志》中找到答案(仇湖旧属海陵县),仇湖原是一片规模较大的湖泊群,在“泰州(海陵)城东北一百里”。随着江海平原一路东扩,先民不断引水围湖造田,仇湖湖泊群由西向东逐渐缩小,至清光绪年间只“周三十里”,且是季节湖,现仇湖集镇是仇湖湖泊群的最后消失地。至于大姓仇氏,因仇湖中心不断变迁,现已无法考证。

仇湖集镇东北有一处古地名“木头湖”,可能就是清光绪年间“周三十里”的季节湖“仇湖”。《东台文献征》载有苏北名人袁承业记载的一则旧闻:清光绪庚子年(1900年)三月初,在仇湖东郊,几个农民在草荒田中取土时挖出了一棵体形超大的巨树,这棵树“根东干西,由根向西挖出二三丈未见其头。周二丈许,是有枯沟,由上至下,根须尚存。大约全树之势,可知离士一尺。”(见《江海文化研究》2015年6月第3期笔者文《仇湖地下的巨树》)这可能就是“木头湖”这一地名的来历。仇湖地下巨树的出土,说明了仇湖一带地貌变化的三个不同时期:先成陆(长巨树)后陷落成湖,再逐年淤积成陆(泥沙将古巨树覆盖)。

0 3

地名隐藏着名人遗迹

海安西北不少地名与历史名人活动的踪迹有关。根据民间传说,“墩头”“八娘湾”“伴八侧”“回车寺”与唐太宗有关,千步沟与岳飞抗金有关,倪家溪为朱元璋所取。

墩头庄距海安县四十华里。传说,唐初李世民远征高丽前曾在东部沿海一带驻兵训练(安丰有薛仁贵八卦阵遗迹)。墩头庄所在地为一个地势较高的大土墩,江淮之间运河以东的兵营总部就设在这里(薛仁贵部)。唐太宗巡视至此,曾令在大土墩的西南角垒起了点将台,并决定亲自在点将台上挑选将士。各营将士得令后星夜赶往点将台。因墩头当时尚无地名,总部“墩头”(意为“土墩之头”)就成了各营将士们集结的具体位置。从此,“墩头”这一地名就传开了。唐太宗到墩头点将时,伴驾的是宠妃八娘。八娘因不习水土染病而亡,厚葬在点将台西北六七里处(现姚簖)的河湾上,老百姓就把这一带叫作“八娘湾”。八娘湾河西就叫作“伴八侧”(在现杜楼村2组),意为“伴在八娘之侧”。

在墩头镇南部有一个村叫千步村,这一地名传说跟岳飞抗金有关。岳飞任通泰镇抚使(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率岳家军抗金过墩头境。岳家军以纪律严明著称。一个严冬的夜晚,岳飞率兵抗金路过墩头南部地区。他严令部队不得扰民,部队只能在一条干涸河床的北坎避风处露营。第二天天不亮,岳飞就令将所借老百姓的稻草如数归还,然后率大军开拔。岳家军开走后,河床上留下数千床草铺的痕迹。为了纪念岳飞,当地老百姓就把这条大河称作“千铺沟”。又因河床上扎营的总长度在一千步以上,老百姓又把这条河叫作“千步沟”。

倪家溪在墩头镇政府以西6公里处,为原双溪乡政府所在地,本名“泥家溪”。相传朱元璋年轻时,曾讨饭路过此地,发现河边栖息着一群泥八哥,脱口唤着“泥家溪”。从此,泥家溪就成了这一带的地名。又传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后,率兵追剿张士诚残部,曾令一姓倪的将领率兵驻扎于此,老百姓又把这里称为“倪家溪”。

回车寺,俗名北寺,旧址位于现南莫镇21组。相传唐太宗征高丽班师回朝,途经此地,干旱无雨,在此挖井取水未成。正着急时,来一游僧念经作法,遂得甘泉解渴。太宗特赐建寺,因是皇帝班师回车之地,遂定名为“回车寺”。

0 4

地名保留着人口迁徙信息

曹庄属墩头镇墩头村,原名“薛家庄”,庄西至今有“薛家滩”之名。清中叶,一姓薛的大财主居住此庄,因无儿子,招了一姓曹的女婿,姓曹的当家后将庄名改为“曹家庄”。姓曹的是个败家子,十多年就将薛家的家财败光,拍屁股走人。后蒋、陈、胡、杭四大家族冲着曹家低廉的地价陆续迁来,曹庄就再也没有姓曹的人家了。

肖家庄属现墩头镇禾庄村,本名“消灭庄”。传说古时候“孙二娘”在串场河畔卖人肉包子,惹了官司,且连累其他的庄民,全庄被杀得光光的,从此便有了“消灭庄”的地名。后迁来的居民嫌庄名不吉利,就改叫“肖家庄”,但庄上并无姓肖的人家居住。

海舍属现墩头镇墩北村,既没有湖海,又没有姓海的人家居住。清康熙年间,一姓周的大户人家从海边(现大丰一带)迁来居住,庄子渐成规模。为了纪念祖籍,居民将新庄子旁的一口十多亩的大水塘称作“海”,庄名叫作“海家舍”,意思是:从海边迁来的庄舍。

张家套属现墩头镇新海村,在鹿汪庄的东边。清代以前,鹿汪庄的大姓是张氏。鹿汪庄东至今有“张家套”这一地名。相传,清康熙年间,袁氏在一次宴请中下了迷魂药,一夜之间将张氏田产悉数低价购得。后张氏反悔,到扬州府打官司败诉,只好迁走(现在几家张氏是土改时迁来的),袁氏成了鹿汪庄的大地主。

李塔垛属现墩头镇新海村,在鹿汪庄西一里许。民间传说,过去垛上建有宝塔。几十年前垛上只有袁、刘、吴三姓居住,并无李姓。有人推测,传说中的宝塔应为李唐皇室所建。另有人推测,历史上垛上应有大姓李氏居住,不知何因后来李氏迁走了。

周家祠堂属现南莫镇兴南村。过去南莫塔周氏是旺族,现这里的居民周氏已很少了,居民于清同治年间分别迁往双元、鹿汪、白甸等地。

据《南通农村文化遗产名录·海安卷》记载:“在(南莫镇)兴南村四组塔墩大庙南边不远处,有一个大的祠堂——周家祠堂。祠堂共有十八个大门。相传在明朝年间,塔墩庄上有一位姓周的在京城做高官,逢年过节,泰州知府等周边地方官摇船至塔墩码头到周家拜访、祈福,因而周家祠堂香火旺盛。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周家祠堂住过,所以周家祠堂又称接官堂、歇官堂。周家祠堂位于六汊河的东北边,地处一块风水宝地。有一天,有一位地理先生麻二僧来此作法破坏,将周家祠堂改名为铁锅堂。周家逐渐衰败,周家祠堂坍塌消失了。”

Hash:5c6e2c6e573e3d25d54d9744046ea4d3c1f15a8b

声明:此文由 海安县图书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